“高学历女性生活空间窄,女博士很难嫁”这一话题最早出现在2001年,起因是某大学17名平均年龄31岁的女博士未婚。此后,“女博士找对象”一直是个热门话题,“女博士嫁不出去”似乎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去年6月,我们为即将离开中心实验室和研究所的8名硕士生和11名博士生举行欢送晚会。参加晚会的还有外科学部40余名未毕业博士生和12名近年留校工作的已毕业博士生。在全部与会的60余名博士生中,女性占24人,平均年龄32岁左右,新毕业11人中有4名女博士,平均年龄30岁,未婚1人。
期间,几名自称长期受女博士们“迫害”的硕士生开始起哄:“姐姐们还有多少嫁不出去的呀?看看我们够不够条件啦?”,引得哄堂大笑。打闹之后,多数女博士表示目前的舆论对她们非常不公平,很多作者明显是戴着有色眼镜的,将女性高学历人员要么描写成“戴着深度近视眼镜”,“整天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的不食人间烟火的书呆子,要么描写成高不成,低不就的“滞销品”,甚至自以为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的“母老虎”,显然是在误导公众。
女博士们很女人
女博士从本科、硕士、博士一路读过来,需要放弃很多同龄人所拥有的东西。而当拿到博士毕业证书和学位时,通常都已超过或接近30岁,是“大龄青年”或“老姑娘”了。在中国这个婚龄观念极其落后的国家,这样的姑娘已是老得可以,不好嫁了。
持这种观点者实际没有或很少接触女博士生,对她们缺乏基本的了解。我国的女博士生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女博士,她们也是从小学、中学、大学、硕士这样一路走过来的,她们在成为博士研究生之前,与其它同龄女性没有两样。她们在兴趣、爱好、生活方式甚至恋爱婚姻上都与同龄人一样,并无特别之处:普通女孩有的,她们也都有。
不可否认,随着学历越来越高,生活环境与普通人越来越远,女博士们会出现不少变化。这种变化是正常的,换了谁都会有这种变化。在攻读博士学位之前,多数女生都已有了对象甚至已经结婚。但环境和地位的变化会使她们此前的恋爱或婚姻面临挑战,“散伙”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跟追求知识与学位一样,女博士们改变自己的目标也是可以理解的。而现实中,真正提出分手的通常不是女博士,而是难以接受“女博士”的另一半。
的确,除非男女双方同时攻读博士学位,女博士们的恋爱婚姻多数难以为继。这并不代表女博士们只能从与老气横秋的教授中去“寻找真爱”,象翁虹那样非得嫁给杨振宁者更少。在四年期间,博士研究生绝大多数都会进行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甚至跨地域进行调查研究,她们的生活空间和接触范围远非有些人所想象。在此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