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彦玉
听几个在某县工作的朋友愁眉苦脸地讲,因经济不够发达,财政连年吃紧,他们已经四五个月没有开支了,政府每年都要欠发他们三四个月工资。他们虽是公务员,但已经不得不为下一步基本生活问题担忧了。还说,国家调整公务员工资时,他们的工资只在档案里增加,但实际很难兑现。据了解,这种现象在不少县市不同程度地存在。
当这种情况传到该些县市领导的耳朵时,他们也无奈地摇摇头说:“经济上不去,开不出支我们也没招。”
治理区域环境,振兴地方经济,是当地父母官义不容辞的责任,是落实“三个代表”要求的具体行动。如果不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仅仅用一个“没招”而打发掉,这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地方的贫富差别虽然与当地基础建设、地理位置、人文环境有较大关系,但并不是绝对关系。一个地方能不能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国际环境下取得很大的进步和发展,取决于能不能认真研究当地的情况、准确把握发展的脉搏;取决于能不能发现本地的优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兴利除弊,有针对性地作出发展的决策;取决于能不能抓住发展的机遇,把各级改天换地的积极激发出来、调动起来、利用起来,并使之转化成强大的物质力量。从媒体上经常看到,地处边、远、老区的一些地方能够勃发出强劲的发展活力,使当地面貌有很大变化,迅速求温饱、奔小康,向更高的目标奋进,就充分说明这一问题。
事实上这些财政吃紧、开不出支的县市并非就处在穷山恶水、举步维艰的环境。与他处在同一省份、地区的县市,自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