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41219|回复: 3

广西南流江与北流江的联水陆运和郁林州城市的兴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7-9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西
广西南流江与北流江的联水陆运和郁林州城市的兴起

                       韩光辉  张宝秀
               (北京大学地理系,北京  100871)

           关键词  南流江,北流江,联水路运,城市兴起

    南流江古称漳江、合浦江、廉江和晏水,发源于大容山南麓,西南流至合浦注入北部湾。北流江古称容江、绣江,发源于云开大山南段西北麓,曲折东北流至今藤县入浔江,均位于桂东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江水丰沛,自古利于通航。联接两江水路交通的陆路即联承陆路(详见后)成为沟通两江乃至湘桂水路及北部湾的重要纽带。唐代以前其位于北流县城与今玉林市东茂林镇之间,距离仅15km,唐代及其以后则位于北流县城与南流县城即后来的郁林州城之间,距离约30km(图1)。客货经此孔道.必然在水陆衔接处实行中转.因此这里是城市兴起和发展的理想场所。郁林城市就是在南流江与北流江之问联水陆路的西端兴起和发展起来的。


一、唐代以前今桂东南的交通经济形势


    秦代以前,今桂东南属“百越之地,为西殴骆越部族的聚居地区之一。公元前214年秦王朝统一岭南,开灵渠,沟通湘江与桂江.第一次打开了长江与西江两大水系的水上通道。这首先为在西江流域创置郡县、移民拓殖西江沿岸平原创造了良好的交通地理条件。


    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发兵五路镇压南越目割据势力,其中,“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出桂阳,下津水;楼船将军杨仆出豫章,下浈水;归义越候严为戈船将军出零陵,下离水;甲为下濑将军下苍梧;……越驰义侯遣别将巴蜀罪人,发夜郎兵,下群柯江;缄会番禺。这里值得注意的是,三路大军的行军路线均与西江水路有关,“出零陵,下离水”一路大军的行军路线。按零陵指汉时零陵郡,即今之零陵,离水即桂江上游之漓江。因此这一条行军路线就是,自今湖南省零陵沿湘江至灵渠,下漓江通桂江达西江。由此可见,秦始皇统一岭南所开湘漓水路与西江水路至汉武帝时期仍然畅通。沿此路线可上朔至浔江和郁江,从而加强了浔江和郁江沿岸与中原经济文化的联系,促进了今广西地区西江沿岸经济的开发和发展。因此,秦至三国吴,今桂东南郡县城市均分布在郁江沿岸。显然这与西江水路交通的开辟和沿岸平原农业经济的开发息息相关。


    浔江南岸支流北流江与南流入海的南流江真正较大规模的开发利用是在东汉初年以后。据记载,建武十八年(公元42年),马援征交趾,“发长沙、桂阳,零陵、苍梧兵万宗南下,汇集合浦”,即充分地种用了秦代开辟、西汉利用的湘桂水路和西江航道,并将这一水路向南开拓至合浦。新开拓向南延伸的路线,即在今藤县北流江口进入北流江朔江南下,至今北流县城附近舍舟登陆,过鬼门关,至今玉林市东茂林附近马援营转入南流江,经马门滩直下台浦。当时为人马粮秣中转设置的军营城堡,史称“马援营”,至今遗迹尚存(位于茂林镇东南,南流江东岸)。


    据《后汉书·郑宏传》:“旧交趾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汛海而至,风波间阻,沉溺相系”。建初八年(公元83年)郑宏为大司农,“秦开零陵、桂阳峤道,于是夷通,至今遂为常路。按东冶即在今福建省阉侯县东北冶山之麓,地当阁江入海口附近。交趾七郡指日南.九真、交趾、郁林、台浦、苍梧、南海郡。上贡朝廷物品皆由东冶泛海转运京城,而非由上述零陵至漓水,桂阳下湟水的运输线北运。这一事实说明,湘桂水路乃至南、北流江水陆联运路线在当时主要是一条军事路线,物贷通过能力有限。因此才有上述七郡贡献转运,皆由东冶汛海而至和郑宏奏开二峤道的事实。峤道就是山路。郑宏奏开的两条山路,实质上既是湘桂二江及来水与武水的联水陆路;同时,又是连接各水路沿岸陆路的孔道。经开凿修诰之后,水、陆交通遂变为南北通途,为后来今桂东南经济的开发和加强与中原的联系创造了理想的交通条件。


    此后,经东汉至三国吴长达180年的开拓和发展,至晋代除在浔江南岸建置武城县外,还在北流江中游沿岸创置了荡昌县(即今容县);这表明区域开发明显地开始向南推进。晋代, 交趾使客以及西晋官员已经沿南流江、北流江和湘桂水路往返。这条纵贯湘桂南北的水路交通线地位已日渐重要起来。经南朝、隋、唐、五代,随着区域经济的开发和人口的增加,沿南、北流江及其联水陆路先后建置了阴石郡,阴石县;容州、宁远郡、普宁县;北流郡,北流县;南流郡、方度县、南流县;定川郡、定川县;白州、博白县等;标志了中原经济文化的影响和本区经济开发南渐的过程与区域经济开发全方位推进的形势;同时还表明了这条交通线经济地位的上升和联水陆运中转城市的兴起。

    因此,唐代以前,贯穿今挂东南的水陆交通线的主要职能是:1.行军路线;2.政治交往与经济联系的路线;此外还是各朝代贬官罪吏南谪崖州的通路。如唐宣宗时宰相李德裕被贬蹢崔州即遵此路。其有诗为证:“一去一万里,千知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


    上述路钱的交通职能本身表明,唐代之前,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影响明显地由北而南,而不是相反。其实,位于南、北流江之间联水陆路两端,处于中转地位的城镇的等级规横亦有力地证实了这一点。在北流江和南流江随着区域开发日渐成为今桂东南的交通运输热线之后,打通衔接两江水上交通的陆路便日益重要起来。衔接相邻两江承路的陆路称作联水陆路。通过联水陆路的运输便称作联承陆运。联水陆路的选址一般要考虑两点:一是选取两江之间的最短距离;二是使陆路衔接水路的地方可以通航。显然,客货靠岸或下水均要行中转。因此,在联水陆路的两端都有中转站形成,而且随着客货流量的增加和时向的积累,中转站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她位不断提高,最终均可能形成从事各种职业的人口集中的城市。而且位于货流主方向一端的中转站一般规模较大,发展稳定。在南,北流江之间的联水陆路东端,中转站自南朝齐以后一直是一个郡治或县治城市北流城——它的早期自然也应是一个一般的村镇型转运站,而在西端茂林,尽管早在东汉初期已经现了转运人马粮株的“马援营”,至南朝刘宋泰始七年(公元471年)建置了南流郡,齐又增置了方度县,但至梁陈时期相继废弃,历隋代,至唐初才又设置了南流县,并迁牢州治此,显示了西端中转站在发展过程中兴废的极大不稳定性。这说明,直到唐初,沿南、北流江的客货运输主要来自北方面非南部。这种现象与桂东南的开发过程和当时的区域经济形势恰相一致。客货流童和援域经济形势从根本上决定了联水陆路两端中转城镇的规模和发展。唐初在南流江上游的茂林附近建置南流县与牢州,作为这条联水陆路西端中转站,标志了唐王朝对开发南流江流域乃至北部湾地区经济的重视和该区域经济地位的上升。

    直到晚唐咸通中,高骈为安南都护,北归京城,自海路由台浦沿南流江而上,经博白县西南马门滩之下北戎滩,因中伏巨石,险不可行,故留俸遣官营冶。从此“舟楫通行,人无艰阻,使客货通过能力大大提高,从而为宋代进一步开发今桂东南及加强和安南的联系打下了良好的交通基础。同时,还揭示了在此之前南部贷流较少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宋代郁林州城的兴起

    唐代,今广西地区州县的滥置也很严重。桂东南各州县规模很小,人口稀少。一郡不当浙郡一县”。宋初,为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州县行政地位,曾大力省并唐置州县。在北流江与南流江沿岸及两江之间联水陆路沿线撤销党州和牢州,保留了容州(辖普宁县、北流县和陆川县)、白州(辖博自县,南宋废白州入郁林州)和郁林州。当时郁林州仅辖兴业与南流二县,且无州城, 先后治于兴业县城和南流县城。宋初的南流县城即今玉林城北部,恰恰位于当时南、北流江联水陆路的西端。由此可见,宋初上述联水陆路西端中转站已由茂林沿南流江下移了15km。

    在北流汪与南流江之间的联水陆路东端,中转站北流县治,选址在上游支流较多、流域面积较大的北流江中游。这里江水流量变率较小,水源丰沛,一般不会因流量年际变化影响通航。因此,自此而下北流江的通航能力较为稳定;中转站位置也就相对稳定。北流县的前身北流郡创置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六年(公元488年),距今恰恰1500年。当时正处于由北向南拓殖的时期,其政治、经济地位自然已非一般中转站可比。粱陈间北流郡废为北流县,历隋、唐、五代十国至宋、元、明、清与民国时期,这个中转站一直为北流县治,也一直履行着这条联水陆路东端中转站的职能。而西端中转站早期选址在南流江上游,支流少,流域面积小,江水流量不太稳定,因此通航能力较为脆弱,易受破坏。中唐以后至宋初对今桂东南地区较大规模的土地垦殖和经济开发,造成了两个基本事实:1.南流江上游的水土流失和灌渠修凿使南流江上游流量减少,航运能力降低,航程缩短,中转站不得不自茂林沿江下移。当时最理想的位置就是位于南流江北岸的南流县城。因为南流县城作为中转站不仅符合上述设置原则,而且贵州(今贵县)经兴业、南流达雷州盼陆路也已通行,南流县城成为夸桂东南的重要交通枢纽。中转站下移的结果,使南、北流江之间的联水陆路由15km延长到了3Okm。而茂林遂成为这条联水陆路的中继站.故亦历久不衰。2.区域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南、北流江之间的经济联系因南部沿海的开发日益紧密,西端中转站盼客货流量大增。因此,西端中转站下移和地位上升与规模扩大是当时客观现实和交通形势的迫切要求。

    桂东南社会经济的全面开发和惯性发展,南部沿海食盐的北运及南流江和北流江交通地位的确立要求进一步提高联水陆路西端客贷中转城市南流县城的行政地位,以“扼要据胜”,保障这一交通枢纽的安全和南北水路交通线的畅通,以加强和提高城市的行政管理及客货中转和物资集散能力。郁林州为适应这一客观要求,于至道二年(公元996年)便由位于贵(州)兴(业)南(流县)雷(州)陆路上的兴业县治迁至南流县城。当时的南流县城,也就是郁林州城,方圆1km左右, 即今玉林城区上十字街以北部分。城南安远桥(今云龙石桥,俗称南桥)下,恰是宋代南流江上游通航的起点。郁林州城即南流县城成为纵贯湘桂南北的水路交通干线南段的中转站和挂东南物资集散中心。集散物贷尤以食盐和粮食为大宗。南、北流江联水陆路西端中转站地位的不断上升标志了宋代南部沿海经济的飞跃发展。至此,古代由北而南的经济影响已让位于由南而北的经济影响,形成了沿海经济迅速发展的形势。


    南宋废白州,博白县归属郁林州,不但使郁林州本身的地位得到加强,而且南流江水路交通亦得到了统一管理。无疑,这促进了南流江水路交通的发展和郁林城市的成长。

    南宋淖熙七年(公元118O年) 《重修郁林州城记》碑对郁林州城的形势和地位作了这样的评价:“郁林为州,由岭以南亦一都会。南连雷化,至于琼管;西接廉钦,达于横山;为海道之蔽翼,桂林之藩篱也。地平广而无险,水纡回而不深。况盐利所在,舟车之会,巨商富贾于此聚居。所赖以固者,城池而已”。此次重修州城上距至道二年(公元996年)将郁林州由业县城徒治于此已过了184年。在这“地平广而无硷,水纡回而不深”的玉林盆地中建城的根据,除有利的地理形势之外,显然更重要的是适应交通地位的要求。按《城记》所述,当时的都会郁林州城已是南连雷州、化州,达于琼崖;西接廉州、钦州,达于横山;以合浦为出海口,远至安南(按当时为越南李朝政权统治);北通桂林的重要交通抠纽。可见随着挂东南的开发,北流江与南流江水上交通地位在不断提高。除上述州城“盐利所在,舟车之会,巨商富贾于此聚后”所反映的商业经济发展盛况之外,国际交通线的地位也进一步确立。据《钦州志》与《廉州志》。宋时安南使者,多从台浦或钦州入境,乘船进南流江至郁林,经郁林至北流一段陆路,再乘船入北流江至藤县下梧州,转上桂江,经平乐、桂林,入兴安运河(即灵渠)入湘江,入长江及运河,至南宋京城临安(今杭州)。此乃安南使者入贡之途。《钦州志》还详细记载了安南使者的归途:“安南入贡所过州县,差夫数百,多自静江(今桂林)水路至容州(今容县),又自北流遵陆一百二十里(按实调约60里)至郁林,自郁林州水路至廉州(今合浦)”。此处所记虽系郁林州城建成之后南宋时期使客经行情形,但事实上北宋初期或自唐代即已基本形成了这种交通形势和交通状况。北宋时除对抗时朝,安南使者自然可以从湘桂水路转长江水系,再转入北宋江淮运河达汴京。

    总之,宋代今桂东南以至南部沿海经济全面开发的形势和交通枢纽,尤其南、北流江联水陆路曲中转地位孕育了郁林城市,推动了它的兴起。


三、元明清与民国时期郁林城市的发展

    元代,据《元一统志》载,“南流大江在州南,去南流县二百步,源自容州北流县凌城乡大容山流出,经本州南门外,至廉州石康县合浦入诲。岁通舟楫,来往运海北海南盐课,至南辛仓交卸。故元代南梳江的交通形势与地位和运输能力未发生变化。正因为各种货物在城南港埠转运,所以在州城南门外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墟市。


    明初,废南流县入郁林州;废普宁县入容州,并降容州为容县,属梧州府;原容州所属北流、陆川二县隶郁林州后,形成了郁林五属——郁林州、兴业县、北流县、陆川县、博由县。郁林州城成为五属中心。郁林州行政地位的提高,标志着州城吸引范围和物资集散能力的扩大,人口集散的空前增加。因此,出现了两个基本事实:1.据《国榷》记载,明太祖时期曾计划开凿一条运河,以沟通北流江与南流江,发展南北航运,并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开工。后虽因工程浩大而中止,但却反映了明初桂东南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2.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扩建州城,长达640丈余(约2133m),使新旧两城方圆达2.4km 左右。城中除州署、州判署、学正署、守备署外,还设有税课局,厘金总局,盐商总埠等。因此,扩建城市是城市行政职能提高,人口增加,手工业与商业经济发展的结果。


    据《永乐大典·郁林志》:“南流江,其源从容州大容山白马湾涌出,经至庙(茂)林桥,遂下本州与紫泉之源相接,下流过安远桥(南桥),至辛仓通舟,递运广海盐课,直抵石康廉州府入于海”。辛仓即今址。南流江上游通航港埠足由州城之南下移了20km余。南流江上游通航港埠下移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元代中后期至明初,南流江上游山地的土地垦殖使水土流失加重,且有民间溉田水堰阻碍,对南流江运载能力产生了不良影响;易一方面,还可能与元明时期造船与航运技术提高,在南流江中启用了大型船只有关。在郁林州城南至辛仓这一段路程中,南流江又接纳了清湾江(又名罗望江)和车陂江(定川江),水势大增,缓解了当时南流江上游水运径流不足的问题。尽管航线缩短了20km佘而陆路增加了20km余,但因当时郁林州城道路系统的完善及其交通地位的稳定和州城行政经济地位的提高,井没有给郁林州城的经济发展带来不良髟晌。当时州城商税征收的状况即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当然,这还与当时民间小型船只可继续航行到州城南运送物货行旅有关。《徐霞客游记》所载州城南门外南流江上“泊舟鳞次”即指出了这种情况。辛仓作为南流江上游新的通航潜埠时间不长,便上移至定川江与南流江汇流处,因而称作定川埠(俗称船埠)(图1)。港埠上移的原因是明初经洪武,永乐、宣德、正统80余年的开拓,桂东南社会经济获得了较为全面的发展,从而推动了南流江水运的扩大。在港埠迁移前后沿江停泊船只多达400余艘。在上、下距离仅2.5km 左右的两埠之间,在没有其他径流汇入因而江水流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位于直河道上的辛仓埠显然不如位于定川江与南流江汇流处的定州埠有利于船只的停泊和吞吐。因此,南流江上游港埠自辛仓移至定川江口以增加船只吞吐,势在必行。时间当在明代中前期。故到明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船埠便形成为郁林州的重要墟市之一。它就是明清至民国时期郁林州南达合浦、北海的南流江大宗物货水运的起点。食盐与其他海产溯江运至船埠,陆运至州城;或由民间小船直接运达州城南门外转运州城;集中于州城中的粮食及农副产品则南北分流外运。这种水陆交通运输形势长期发展的结果,使州城在州域之内得到了突出而集中的发展,成长为五州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清初郁林州承袭明代建制,但因长期战争影响,州城受到破坏,市井肃条。至雍正初,因郁林州所属四县(兴业、北流、陆川、博白)“不通水路,文移铺递维艰,且“俱界广东高、廉二府,盐枭出没” ,须于郁林另设参将,专辖此州,以便职守与管理,因此郁林州为广西省直隶州。当时,因南流江上游“有民间溉田水堰阻道,故必由定川埠登舟”。郁林州交通形势基本一如明代,各县均无直达州城的水路运输。尽管如此,因明清时期郁林州城至周围各县的大路已经通达,虽不若水路运翰廉价,但堪称便捷。因此,并没有对郁林州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到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5年),郁林州城的居民巳突破明代城墙的藩篱向城外关厢定居,街坊市肆已以较大规模向周围发展。其中以南门、东门及西门外居民增加最多,分别增设了两个坊(按中国古代城市居民的基层行政组织),北城外也增设了一个坊。因此城市规模较明代明显地扩大了。城外坊巷街道沿由城门向外辐射的交通线发展,进一步体现了对外交通路线对城市发展的强烈作用和巨大影响。相比之下,郁林州城与博白、合浦、广州湾的联系最密切,与北流、容县、陆川、藤县及梧州和东北及东南的联系次之,与兴业、贵县及西北的联系又次之,与桂平县及浔州府的联系相对较少。而在城二墟市规模很大的南墟位于南门外,规模较小的东墟位于东门外的分布形势,不仅证明了上述结论的正确,而且以事实揭示了联水陆运交通线对郁林城市商业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作用和郁林城市物货集散的主方向。总之,清代中期郁林城市的吸引范围已超出了自身所属的五个州县,而达到了贵县、浔州府桂平县、平南县、苍梧、台浦、广州湾乃至更为广大的范围。众多的交通线、尤其是北流江、南流江及联系二江的陆路形成的联水陆运交通线使郁林州城人烟辐辏、市肆骈惑、户口繁殷,从而维系和发展了它在桂东南物资集散地和南北物贷使客中转站的地位,并上升为“岭南一大都会”。

    近代以来,随着梧州、南宁与龙州等城市通商口岸的开辟,外国商品不断涌入广西地区,动摇与破坏了区内传统的自然经济和商品交换的形势,郁林地区社会经济处于缓慢而畸形的发展中。尽管如此,郁林城市作为桂东南物货集散地和交通中转站的职能并没有改变。大量的粮食、牲畜与其它农副及手工业产品在这里集中,分流外运出口,食盐、海产除区内销售外,大量经此内运。为此,清末甚至有人上书,奏请划定南流江为广西食盐进口的(专门)航路。到民国初,改郁林州为县,各县隶属关系曾发生过多次变化,但郁林县作为郁林专区驻地的行政职能和地位却少有变化;其交通运输形势亦未发生变化。据《广西年鉴》,“南流江上承定川河,自郁林经博白县境汇合诸溪渠,而南流入合浦县境,可通二万斤之民船。出口货物为粮食及牲畜之属,输入货物以食盐为独多”。《广西各县商业概况》也称“郁林以南流江为最大,由城南直通博自而达北海,由船埠到城可行载数千斤之民船。所有一切海味均由此道入口县内,猪米亦多由此道运往北海”。抗战期间,日寇封锁自天津达雷卅半岛的沿海走廊,而北部湾合浦东西沿海成为当时的被日寇封锁的西南各省物资进出口的唯一空档,南流江成为广西乃至云贵诸省所需食盐海货北运的最重要通道。战后亦如此。据《郁林县政府代电。建字第143号》记载:“南流江战前为桂南盐运要道,战后亦为桂粤湘盐运要津,航行帆船25000—8OOOO斤 。战后郁林县计有民船152艘。凡此表明,近代南流江及其与北流江之间的联水陆运仍如既往:1.南、北流江作为桂东南水路交通要津的地位丝毫没有降低。2.运输能力与运进货物的品类与历史上基本相同、3.船埠仍然是南流江上游的重要港埠,自此而下可通行载重1O0OO一4O000kg的船只,自此而上至郁林城可通行数千公斤民船。由此推断,近代一百年间,郁林城市凭借南流江及北流江水上航运能力的保持和稍有扩大,继续维持并发展了它作为桂东南物资集散地和南北交通重要枢纽的地位,使”苏杭洋杂、药材海味等项贸易额,居五属之冠”,进而保障了郁林城市货物的吞吐,推动了城市的缓慢发展。


    民国后期,尽管南流江航道水深变浅,出现了“船埠与津谷之间礁石结集成石滩,滩在江中间阻塞主要航线二分之一,成之字形,延长至五华里许”,严重阻碍航运的问题,但由于自郁林城为起点的公路交通已四通八达,且在交通运输中升居主导地位,所以也并未因水路交通的上述问题而对郁林城市的存在和发展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因此,区内水、陆交通线,尤其联水陆路所沟通的南北干线,不仅孕育了宋初的郁林州城,活跃了城市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生活,而且长期有力地维系、推动和促进了郁林城市及区内其他城镇的发展和繁荣。
已绑定手机
发表于 2010-7-10 03:5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南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7-30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东莞
圭江要恢复航运,必须投入巨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已绑定手机
发表于 2010-7-31 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圭江要恢复航运,必须投入巨资
西城 发表于 2010-7-30 22:57



    都没水下来


水源坏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