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博白县王力故居,尤如一座神圣肃穆的学术殿堂。青瓦红檐,朱门褐窗,白壁无暇,庄重辉煌,绕过故居的南流江碧波荡漾。 王力1900年出生,自小酷爱读书。七岁时读了一年私塾,对《三字经》、《神童诗》熟读成诵。8岁入乡小学,因伤风感冒旷课多,常被老师在名字下打红勾,称为坐“红櫈子”。可王力毫不气馁,默默用功,对用本地方言地佬话和客家方言上的课尤感兴趣。地佬话柔润和谐,富于唐宋音乐美;客家话抑扬顿挫,饶有明清节奏感。用两种方言吟诵古诗文,语言风格迥然,腔调各有风韵。这对他以后研究语言学很有启发。小学毕业后,王力因交不起学费失学,只好回家帮助母亲干农活。 家贫不丧志,王力决心走自学道路。他每天帮助家里干点杂活,其余时间就在书房里读书习文,痴迷忘食。他弟弟7岁该读书了,但入私塾也得花钱送束脩,家中缺粮少钱。王力只好在家里办起私塾,把村里几户人家的小孩集中起来,当起了先生。他效法新学堂的教学,每讲一篇课文,把词义、文意讲得清楚透彻。王力边教边自学,精通了传世名作,文章越写越好。乡绅见王力知多识广,书又教得好,诚恳地邀请他去大车坪小学教书。 大车坪村离县城10多公里,王力白天教书,晚上读书,每餐轮流到学生家里吃饭。一天,到学生家里吃了饭,看见一间屋子里杂乱地堆着10多箱书,积满灰尘。“哎哟,哪来这么多书?”经史子集齐全,天文地理医卜并陈,还有大量的注疏本和书籍主人的读书笔记。原来,这家先祖是晚清贡生,曾在广东著名的广雅书院读书,是位饱学之士,去世后这些书就搁置着。王力对学生的父亲说:“你屋里的书能借给我读吗?这些书没人保管,就会糟蹋了,真可惜!”“你若想看,干脆把书都搬到你家里去也好,放在这迟早会被虫蛀了。”王力如获至宝,把书运回家,精读博览,爱不释卷。 博白历来人文兴盛,县城的文人骚客,喜欢赋诗属对,酷爱风雅,敦风俗,布教化。一年搞缀句比赛。缀句就是填句子,首尾二字由主事人出题,由参赛人填写。一次,缀句赛题为“大000000000生”。王力共填三个句子:“大名不朽,胜如佛学得长生”;“大才未展,肯隐林泉了一生”;“大年可致,寡欲清心善摄生”。这三个缀句富有新意,凌云壮志,不仅获奖,而且第一句还得了亚军。县城搞腻了缀句,改为赛诗会。王力凭借他自学的国语功底,连写了两首七绝,一首题为《中秋步月》:“金饼蹲鸱懒入唇,徘徊月下翠眉颦。香阁寂寞难归寝,恨煞天涯薄幸人。”另一首为《十月刈禾》:“大田禾熟正初冬,万顷黄云垄上封。尽日挥镰勤刈获,归来樽酒醉山农。”前首描写中秋月夜少妇的闺愁怨恨,后首描述农村秋熟的景色和喜悦。情景交融,自然平实,意境清新。这两首处女诗在赛诗会上都入选了,更增强了王力自学成才的信心。 王力一边教书,一边继续精读那十四箱诗书,书主一些读书笔记,见解新鲜,有分析,有纠误,很受启迪,使他认识读书要笃学、慎思、明辨。二十年代初,兴办新学,县城开国小学校长听说王力有真才实学,又聘请他去教学。王力坚持日夜苦读,不论学识和教学都在初小教师之上,年薪由80增至160元小洋。新学堂用的语文课本都是文言文。他每讲一课,对课文的中心思想、文意、词义讲得精确明白,还讲古文的语言特点和规律,有时还兼管学校的行政事务。同事见他博学多识,又年轻,建议他到大学去深造,前程将无可限量!升学深造,梦寐以求。可是,哪有钱啊!王力辗转反侧,夜不成眠。校长和同事十分支持他,资助100元小洋。人不能没有志气!王力告别家乡,从村边乘上木船,沿南流江而到北海,改乘海轮到上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