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绑定手机
|
前几天在写夏商周三代时期所谓的“奴隶制度兴盛”的论文的时候查看了孔子的《礼记.礼运》,《礼记.礼运》开篇就表明了孔子的“大同”思想与态度:“孔子说:“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就证明孔子的思想是非常伟大和高尚的。
《礼记.礼运》其中有一段孔子所说的话是这样的:“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养也,非养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故百姓则君以自治也,养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显也。故礼达而分定,故人皆爱其死而患其生。”大部分网络记载的翻译是:“所以君王,是要使其本人聪明,而不是使别人聪明的人;君王,是受人供养,不是供养别人的人;君王,是受人侍奉,不是侍奉别人的人。所以君王使别人聪明则会有过错,供养别人则会产生不足,侍奉别人则会失去尊位。所以百姓尊重君王从而来治理自己,供养君王从而来安定自己,侍奉君王从而来显耀自己。所以礼制通行而名分确定,所以人们皆愿为正义而死而不愿苟且偷生。”刚开始我以为只是网络翻译的错误,第二天去图书馆借了一本孔子及其弟子著作的《四书五经》来看,没想到这本《四书五经》关于《礼记.礼运》的翻译也是这样的!如果是这样翻译:“那与孔子《礼记.礼运》的开篇明意以及思想是背道而驰的,而且极度丑化了孔子的思想。“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养也,非养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故百姓则君以自治也,养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显也。故礼达而分定,故人皆爱其死而患其生。”的意思应该是:“君主需要开明、需要明君,而不是别人指出错误才明了;君主要懂得自尊自爱,而非只是教育人民自尊自爱。而君主所从事的事情,不是普通人所从事的事情。所以贤明的君主则可以知道臣子与人民的过错。自尊自爱的君主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人民的疾苦、国家的忧患。“养人则不足”也可以翻译成“国君养育人民才知道自己的不足、虽然身处尊贵的地位却有忧患意识看到人民的疾苦、国家的忧患”,君主做普通人的事情则失去了他本该做的事情,这是失责。故百姓在身边如果国君能够自治,他们就能够养君主而自安、他们就会觉得侍奉君主是显耀。所以君主、国家的礼到达人们的中间,他们的名分就定了,所以人民都可以为君主为国家舍生忘死”。
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古人称之为“圣人”、千古师表。《四书五经》开篇的《大学》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意思是说:“宏大学问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达到自己的目标。凡物都有根本有末节,凡事都有终端有始端,知道了它们的先后次序,就与大的学问(大道)的宗旨相差不远了。上古与三代的群英意欲使自己的德行遍布天下、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使人心向齐;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诚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物的真理。探究事物的真理后才能获得正确认识,认识正确后才能意念真诚,意念真诚后才能端正心意,心意端正后才能修养好品德,品德修养好后才能调整好家族,家族调整好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后才能使天下太平。从天子到普通百姓,都要把修养品德作为根本。人的根本败坏了,末节反倒能调理好,这是不可能的。正像我厚待他人,他人反而慢待我;我慢待他人,他人反而厚待我这样的事情,还未曾有过。这就叫知道了根本,这就是认知的最高境界”。
《礼记.礼运》中的:“故君者所明也,非明人者也;君者所养也,非养人者也;君者所事也,非事人者也。故君明人则有过,养人则不足,事人则失位。故百姓则君以自治也,养君以自安也,事君以自显也。故礼达而分定,故人皆爱其死而患其生。”如果翻译成为:“所以君王,是要使其本人聪明,而不是使别人聪明的人;君王,是受人供养,不是供养别人的人;君王,是受人侍奉,不是侍奉别人的人。所以君王使别人聪明则会有过错,供养别人则会产生不足,侍奉别人则会失去尊位。所以百姓尊重君王从而来治理自己,供养君王从而来安定自己,侍奉君王从而来显耀自己。所以礼制通行而名分确定,所以人们皆愿为正义而死而不愿苟且偷生。”的话。那君王就变成了自私自利的君王,而且愚弄百姓、愚弄人民,这不仅与孔子的道德与学问背道而驰,而且极度丑化孔子的学说与形象。这也难怪有些人“反孔”反得那么厉害!
孔子继承和发展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以及三代群英(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周公等人)的道德治国以及道德学说创立了以“亲民”、“仁”与“善”为核心的道德学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都是他的学术体现做人准则。孔子的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仁”与“义”,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古人把他与孔子称之为“孔孟”。孟子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仁”、“义”、“善”思想,甚至说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所以儒家代表人物孔子与孟子并不是封建专制的建立者。而法家的韩非子、商鞅才是封建专制的鼓吹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