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贵姓·林 林姓由3000多年前的忠臣比干开基。比干三日苦谏却换来一场挖心,“林姓”在得姓之初,就带着祖宗比干这种忠义敢谏的本色。忠臣义士在林氏家族中比比皆是,为国家民族牺牲的忠烈之士由比干始不胜枚举。近代以来就有甲午战争为国捐躯的林履中、林永升、林泰曾,戊戌维新变法献身的林旭、林圭,辛亥黄花冈起义牺牲的林文、林觉民、林尹民,二七大罢工烈士林祥谦、林开庚,民主革命英雄林基路、林育英、林育南兄弟等,他们义薄云天,彪炳史册。
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21年底,林姓在玉林辖区内户籍人口为190141人。“忠义为本,诗礼传家”的家风经林姓历代先贤的提倡和身体力行,得以继承保持和发扬光大。
林氏图腾【释义】林,树林之义。甲骨文、金文、小篆以及楷体的林字在形体上是一样的,都像并列的两棵树,是会意字。
得姓始祖
比干,子姓,沫邑人(今河南省卫辉市),生于公元前1092年,终于公元前1029年,是林姓族人的太始祖。比干是殷帝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纣王)的叔父,官少师(丞相)。他幼年聪慧,勤奋好学,20岁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又受帝乙的嘱托,忠心辅佐侄儿——幼主纣王。比干从政40多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帝辛戊寅三十二年(公元前1029年)被纣王残杀,终年63岁。
比干夫人有妫氏甫孕三月,恐祸及,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名泉。周武王灭商建周,为比干封墓,赐比干之子泉为林姓,赐名为坚,食采清河,后移封博陵公(今河北省安平县一带)。今天的林姓后人,大多尊比干之子林坚为受姓始祖,比干为林氏太始祖。
▲林氏太始祖殷太师比干像。
林姓人口
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21年底,林姓在玉林辖区内户籍人口为190141人。 家风家训
崇孝道 睦宗族
重教养 齐家政
正礼节 务读书
明德性 谨言语
慎交游 处世事
▲博白县东平镇塘龙北岸林氏宗祠。
林姓渊源
林姓是中华著名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子姓、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中华书局刊印的《辞海》合订本载:林,“姓也,史谓殷比干避难长林之山,因以林为氏”。天下林氏,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三千多年前的爱国忠臣比干。
比干原是商朝王室成员,在商纣王时担任少师之职,以忠正敢言知名。纣王昏庸无道,他多次进言匡谏,后来因此获罪,被剖心而死。夫人有妫氏为躲避官兵追杀,逃难于长林石室,生子名泉,因生于林被周武王赐姓林易名坚,拜为大夫,食采清河,后移封博陵公,史称林坚,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
除上述一支外,林姓还有其他来源。相传东周时,周平王有庶子名开,字林。子孙以他的字为姓,姓林。后来,他又生子英,英生茂、庆等。因周平王建都洛阳,这支林姓也起源于今洛阳所在的南郡,谱书也因此称他们为河南林姓。
另外,北魏时,鲜卑族中有丘林等姓,在孝文帝改姓运动中也改姓林,并注籍为河南洛阳人。
以上三支林姓是当今林姓的主要血统所出。
语言习俗
玉林林姓语言有二:一是桂东南粤语方言,二是客家话。
在玉主要宗支分布及迁徙路线
林姓从周朝初创姓以来人才辈出,他们不囿于一方,走南闯北,行东跑西,或逢乱世而南渡,或迫于生计而东徙,或因分局而北迁,或谋官职而西移,三千多年来,林姓子孙已遍布中华大地乃至全球各个角落。
▲林姓在玉林主要宗支迁徙路线。
1自从林坚被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后,子孙世袭爵位,多为大夫,当时的朝廷曾先后三次在当地设立西河郡,“西河林氏”便由此而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官职调迁或避乱隐居,林氏散居在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各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林姓逐渐向山东济南汇聚,形成著名的“济南林”郡望。 2西晋时,中原士族因为避“永嘉之乱”大举向南方迁徙,林氏也随之南迁到江苏下邳(今江苏宿迁东南)一带,一部分人定居当地,“下坯林氏”闻名遐迩。东晋时的林懋(林坚的47代孙)曾因在徐州做官,定居后成为“徐州林”的开基祖,与“下坯林”血脉相依。他弟弟林禄是林姓入闽的第一人,在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奉命出守晋安郡(福州一带),并在当地定居,成为现今公认最大林姓支派“晋安林”的先祖。“晋安林”派生的旁支有很多,在福建全省有“阙下林”“九牧林”“游洋林”等,系衍全世界,素有“闽林遍天下”之称。 3玉林林氏的祖先,多数是在明、清时期由福建迁入广东后再迁来玉林,也有部分从福建、江西迁来玉林。绝大多数是唐九牧(林坚第80世,林禄第17世)的后裔。其他的从其祖源地看,大部分应是九牧后裔。从迁来玉林的时间、人数来看,从广东迁来玉林的先后有77支,其中九牧后裔迁来46支,从福建迁来的有4支,从珠玑巷迁来8支;从广东其他地方迁来13支,从广西区内迁来6支。 4迁入玉林最早的是北流市大里镇六厚(六垢、绿厚)林族。据记载,其来祖林惠成于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迁入北流六厚,至今已621年。迁入玉林较早的还有玉州区城西街道林村林族,他们于明朝万历二年(1574年),经广东珠玑巷迁到玉林城北面,在离城约八里的长尾岭脚下南面定居,村名叫林屋村。据《玉林县村名考》记述,此后有7姓人相继迁往定居,至今行政村名依旧称林村,至今已448年。 5迁来玉林最长辈分的有北流六靖镇南林玄保林族。据族谱记载,其来祖林玄保系九牧二房林藻后裔,林坚第94世,闽林氏第31世。至今已繁衍23世,现这个族最小辈的是林坚第117世,系闽林氏第54世。林玄保林族是有文字记载的、迁来玉林时的来祖辈分最长的一族。其次是北流市六靖森隆、清湾林千一林族。其来祖林千一,系九牧长房林苇后裔,林坚第97世,闽林氏第34世。至今已繁衍18世,现这个族最小辈的是林坚第115世,闽林氏第52世。 6迁来玉林较晚辈分的有福绵新桥养心村坡心林族。其来祖林奉楼,系九牧长房林苇后裔,林坚第121世,闽林氏第58世。至今已繁衍13世,现这个族最小辈的是林坚第134世,闽林氏第71世。坡心林族是玉林所有林族中有文字记载的、现在年龄最小的人中辈分最晚的一族。福绵新桥被霞村榕根林族、福绵石和爱国五四塘林族、北流民乐河头林族,这三个林族现在年龄最小的人中辈分都是林坚第133世,闽林氏第70世。
玉林林氏万人以上的大族有6支,3000人以上的大族有7支,千人以上的大族20支。
家族名人
林虎(1886—1960),原名林荫清,祖籍陆川县大桥镇瓜头村,后迁居良田镇石垌村。1886年生于广西万岗县(现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其母是巴马人),父亲林寿棠是清末秀才,曾入刘永福黑旗军任文官,于1894年随军赴台湾抗日,后被派往江西工作,林虎随父到了江西。
1901年林虎考入江西武备学堂,1903年肆业离校,任江西常备前军统领岳凤梧部第二营见习官,1905年升新军营长,1906年改名林虎加入中国同盟会,1907年任钦州边防前路四营督带。1911年辛亥革命时率部到南京,任南京临时政府陆军部警卫混成团团长;同年5月,率部到江西,任江西陆军部第一师第一旅旅长。1913年二次革命时,任江西讨袁军左翼司令,失败后赴日本东京,加入中华革命党。1918年5月,任广东护法军政府陆军部次长。1919年11月,任粤桂边防军总司令。1922年冬,应陈炯明之约赴香港,受命赴湖南联络赵恒惕,推行联省自治。1923年3月,北京政府任命其为广东潮梅护军使兼粤军总指挥。1924年5月,北京政府委其为广东督办;9月授将军府寰威将军。1925年2月,任善后会议委员;3月在广东兴宁被广东革命政府东征军打败,后离广东闲居上海。1927年国民革命军攻上海,林虎避居法国。1929年回国,回广西柳州经营农场。1938年至1945年连续担任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1年3月,任第二届参政员,1946年11月,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7年任立法院立法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任广西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参事。1956年任广西省政协副主席。1958年任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60年2月在南宁病逝,享年74岁。
林克武(1918—2010),陆川县大桥镇瓜头村人,祖父是前清秀才。1934年4月,林克武在陆川中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到广州求学,参加广州地下党领导的地下学联组织,积极做学生抗日救亡工作。曾任广东东江纵队军政干校政治指导员、广东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团政治处主任、中共广西陆川县委书记、粤桂南边地委宣传部部长、粤桂南边行政督导处主任。
1949年春,曾负责组建北流县党总支,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玉林地委副书记兼玉林县县长并兼中共北流、容县军政委员会主任,容县地委书记,中共广西省委统战部部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委员会秘书长,广西第四届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广西第五、六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当选第二、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90年12月离休。2010年6月在广西南宁病逝,享年93岁。
林挺柱(1927—2014),曾用名林秋,陆川县横山镇旱塘村人。1944年春参加革命工作,当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其间参加广西省工委领导的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准备工作,1948年任陆川中学党支部书记,1949年5月参加陆川县武工队任西岳区党总支部组织委员。1987年离休前任玉林地委副书记。2005年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林宗峦(1916—1949),博白县合江镇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年7月,林宗峦回到家乡博白开展革命活动,组织群众开展反征兵、反征税、反征粮,实行二五减租的斗争。1943年9月,博白县特支组织了博白第一支武工队,林宗峦任队长。国民党当局对林宗峦等人的武装斗争严厉镇压,四处张榜悬赏1500公斤稻谷捉拿林宗峦。1943年冬林宗峦调左江工作,改名邓心洋,担任左江地委副书记,参与组织领导滇黔桂边中国人民解放军左江支队。左江解放时,邓心洋(林宗峦)担任龙州地委组织部长。因长期的地下工作和残酷的武装游击斗争,邓心洋(林宗峦)身患严重肺病于1949年12月逝世,年仅33岁。
林显荆(1916—2011),1916年11月生,玉州区玉城街道人。1937年4月,林显荆参加广西农训班,参加革命工作,同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第二届广西学生军,1937年冬至1938年随广西学生军北上武汉开展抗战宣传,主编《抗大生活》,后转到《创造报》任编辑;1942年任新四军《拂晓报》部队版编辑、总编辑;1943年任职于新四军兵站部,后任新四军直属图书馆主任。抗战时期他转战大别山、江淮地区,出生入死,作战英勇。解放战争期间,先后参加孟良崮战斗、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大别山战役等,荣获解放战争、渡江战役、解放中南纪念勋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回广西工作,曾就职于兴业县、玉林地区行署、广西农业厅等地方及部门,1983年离休,2011年5月逝世,享年95岁。
本姓人自评
三千多年前,比干作为少师辅助纣王。而纣王却是历史上出名的暴君,他压榨奴隶,横征暴敛,骄奢淫逸,作恶多端,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危在旦夕。比干为国家利益挺身而出,犯顔直谏。纣王不听规劝,残暴地将比干挖心处死。比干是我国历史早期影响最大的忠谏之士,孔子对比干的品行评价很高,他把比干和微子、箕子并称为殷朝的三位“仁人”。《论语·微子》载:“微子去之,箕子囚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比干为国为民“谏臣极则”的壮举,教育了后人,激励了岳飞、文天祥、林则徐等民族英雄,为民请命,为国捐躯,是以德抗暴、礼德治邦,坚持真理、舍生取义,冒死尽谏、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楷模。
比干是林姓族人的太始祖,比干的遗腹子被周武王赐姓“林”名“坚”,是林姓族人的得姓始祖。“林姓”在得姓之初,就带着祖宗比干这种忠义敢谏的本色。自古以来,林氏一族就以“忠孝仁义礼智信”作为家族的家训家规,教育子孙后代重诚信,讲道德,守纪律,有爱心,比干精神已经与中华文明精粹“仁义、忠孝、勤俭、奉献”等精神融为一体,广为流布,生生不息。
比干文化博大精深。2020年9月,玉林市比干文化促进会在玉林城区成立,这是由热衷于比干文化的人士自愿组成的联合性、地方性、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其参与人员已经超越了林姓家族、宗族、氏族后裔这一狭义范畴,而是致力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探讨和挖掘数千年比干文化沉淀,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添砖加瓦。
(玉林市比干文化促进会会长 林桂深)
专家点评
九龙衍派,双桂遗风。林氏一族不仅有3000多年的辉煌历史,而且有灿烂的氏族文化。推崇忠义为本,诗礼传家,以及忠孝仁义礼智信,都是教育子孙重诚信、讲道德、守纪律、有爱心。这样才能有许多如“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的佳话。
清代湖广总督林则徐提出“行事莫将天理错,立身当与古人争”和“应视国事如家事,能尽人心即佛心”,还倡导勿以作官骄人,而应用功多读圣贤书,告诫子孙“切不可自满,宜守三戒:一戒骄傲,二戒奢华,三戒浮躁”。立业“能守得几分勤敬,末有不兴;能守得几分和睦,未得不发”。这些林氏家训,多切时务,尊为历代治家教子之道并以效法。
入迁玉林的林氏族群,分支众多,历代重视门楣教育。在以忠义为本,诗礼传家的家风熏陶下,英才辈出,群星闪烁。为政者,清政廉洁;从军者,彪炳千秋。容县清代举人林逢春,先后出任四川知县、知府,为官清廉,勤政爱民,深得百姓爱戴。陆川县籍林虎,19岁任广西新军营长,后历任团长、旅长、军长和粤桂边防军总司令等职,骁勇善战,战功卓著,被称为“彪虎将军”。后来成为中共广西特委书记的朱锡昂和新桂系的首领、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都曾是其麾下,深受其爱国思想影响。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称赞在广西同盟会员中:“文为曾彦,武为林虎”。毛泽东主席称赞他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坚持反对蒋介石,发表的言论对人民有利。这也充分彰显了林氏族群的价值理念和淳朴、文明、守礼、爱国的家风。
(玉林市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玉林市客家海外联谊会秘书长 赵彦行)
忠义为本 诗礼传家
“卫辉比干庙,天下林氏根”,每年农历四月初四,比干诞辰时,来自世界各地的林姓子孙纷纷前往位于河南省卫辉市的比干庙,用最虔诚的心来表达他们对“忠义之宗、大义之祖”的由衷敬意。
林姓由三千多年前的忠臣比干开基,在得姓伊始便使其姓族带上鲜明的忠臣之家特色。这一特色经林姓历代先贤的提倡和身体力行,得以长期保持和继承下来,并进一步发展为尊祖敬宗、敦亲睦族、忠义传家的传统家风。
▲宋仁宗皇帝真笔“忠孝”。
忠义家风代代传
宋嘉祜六年(1061年),金紫光禄大夫侍御史林英(悦),乞归祭扫祖坟。仁宗皇帝问曰:“卿殷少师苗裔,家乘可得见乎?”悦即取家谱进奉。帝阅数日,御笔大书“忠孝”二字谱首,并铃以御宝,又赐诗二章,赞誉林氏始祖比干的忠烈和孝德。
比干三日苦谏却换来一场挖心,“林姓”在得姓之初,就带着祖宗比干这种忠义敢谏的本色。自古以来,林氏一族就以“忠孝仁义礼智信”作为家族的家训家规,教育子孙后代重诚信,讲道德,守纪律,有爱心。
妈祖是林禄第22世孙林默娘,被敬誉为“天上圣母,海上妈祖”。林默娘是宋朝莆田林愿之女,一生在大海中驰骋,救急扶危,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不嫁、慈悲为怀,专以行善济世为已任。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年)重阳,她因舍己救人而遇难,年仅28岁。此后,人们纪念妈祖为大义之人,就在湄峰建起祠庙,虔诚敬奉,前来朝拜者,络绎不绝。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共有供奉林默娘的“天后宫”“妈祖庙”2500多座,遍及世界26个国家和地区,信奉者达2亿多人。妈祖已经成为年岁丰收和保佑平安的象征,更是人们远航的保护神。
南流江是广西一条特立独行流进大海的河流,也是玉林的母亲河。正因为有了这条河流,在陆路交通很不发达的古代,凭借着南流江这条沟通北部湾地区与大陆腹地最便利的内河运输通道,玉林逐步成为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玉林文化深受中原文化影响,不靠海的玉林也建有数座“天后宫”和“妈祖庙”,“忠孝为本,诗礼传家”的林姓家风同样深刻地影响着从中原迁徙到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进而迁徙到玉林的林姓族人。
1839年,“禁毒英雄”林则徐在广州“虎门”一把大火烧出个醒世的中国,给沉睡的国人当头棒喝。林则徐一生清正廉洁,忧国忧民,以禁断鸦片的爱国之举而留名清史,同时也主张努力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一生历官河南、江苏、湖南、两广、云贵等十余省,在任内颇有建树,且爱民如子,有“林青天”的美誉。玉林人民在江南公园专门立有一尊“林则徐雕像”,纪念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大无畏爱国精神。他那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操,激励后人,永志不忘!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玉林林氏家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地进行武装斗争,为保卫家乡,为玉林的解放做出积极的贡献。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的优秀品格,谱写了玉林林氏家族光辉的一页。
1938年,抗日战争艰难时期,中共博白地下党员林时等组织进步学生100多人参加了学生军。同年,共产党员林执真、林海、林荪、林继坤等参加了博白成立的抗日救亡工作团,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42年7月,国民党顽固派疯狂反共,共产党员林宗峦、林海、林为鋆、林荪、林继坤等人也先后回到家乡开展革命活动。1943年林为衡在龙垌村组织群众开展反征兵、反征税、反征粮,实行二五减租的斗争。1943年9月,博白县特支组织了博白第一支武工队,林宗峦任队长,开展了艰苦卓绝的对日斗争。1944年9月,侵华日军第二次入侵广西,为了抗日保卫家乡,博白县委组建了博白民主抗日自卫军,由林执真担任司令员,林姓子弟积极参加共产党和起义部队,广大林姓群众积极筹集经费枪支支持武装起义。在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前后及在之后的武装斗争中,以及解放初剿匪保卫人民政权的斗争中,玉林林姓儿女,爱国爱民,勇赴国难,捐躯报国,参加人数之多,涉及面之广,付出代价之大,损失之巨大,殉难之壮烈,皆为世人所知。
现任云南省西双版纳军分区司令员、大校军衔的林芝培是北流市石窝镇河浪村人,他1979年入伍,从最底层的战士砥砺成长,抱定“精忠报国”的决心,两次参加中越边境自卫还击作战,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多次代表国家参加中越、中老、中缅边境防务会谈,成果卓著,在他的影响和感召下,其亲属有13人参军入伍,报效国家。
在这些顽强不屈的林姓族人身上,无疑都凝聚着林姓文化中有关于忠、廉、孝、勤、俭的无数动人故事,以及“忠”与“义”的习性。
▲陆川县林氏宗亲在研究宗祠碑刻,寻根溯源。
诗礼仁厚继世长
许多林姓家族中,不仅把忠义作为传统家风,而且还十分重视对宗族子弟的教育,他们世代传承着“耕读为本,诗礼传家”的良好家风,使宗族子弟从小即具备报效国家或承传家业的良好素质。
在福建各地,玉林林氏大部分宗支的来祖“九牧林家”颇有盛名。赞誉之一是:睦州刺史林披“有志向,慨然不沿甄越蓄习,以诗礼传家,遂卜草堂(指梯云斋)于居之侧,为游息藏修之地,父子兄弟,恂恂家塾,鲤庭有义方之训,雁行有礼逊之美。逮学业既成,出应大科,东堂桂枝,折无虚,棣萼之辉,映动闽区”。说的是“唐九牧”之父林披辞官归里之后,教书尊儒,兴学乡里,专心培育家族儿女,并与儿子林藻、林蕴创办“澄渚书堂”,为开发莆田造就了一批人才。赞誉之二是:林披9个儿子于唐贞元间先后登第,均任刺史。刺史乃一州之牧,掌握一州之军政大权,世称“唐九牧”。这不仅显耀于当代,也流芳后世。
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历史上林氏曾出状元14人,榜眼11人,探花9人,武状元10人,武榜眼6人,武探花2人。林氏在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中都能榜上有名,甚而给人留下了“没有林姓人便无法发榜”的印象。
玉林林氏族人历来也十分重视门楣家风的教育,讲求耕读为本,诗礼传家,形成了明礼、孝亲、忠厚、诚信、勤俭等家风,以致贤人志士辈出,群星闪耀,相映成辉。
容县容州镇燕塘林氏3世祖林逢春,康熙丙子科(1696年)举人,乙酉年(1705年)任四川省平武县知县,特授石泉县知县,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升任四川省龙安府知府,奉天敕令中宪大夫。林逢春为官清正,勤政为民,深得一方官员百姓爱戴。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适其60大寿,当地官员百姓送其万民袍,撰祝寿词表其功德。
林温德公祠坐落在陆川县大桥镇瓜头村,建于道光七年(1827年)至同治三年(1864年)期间,是陆川县的重点保护文物。温德公一脉相传18000多人,其后裔中出过爱国将军林虎,我党优秀干部林克武等杰出人物。温德公是那个时代的地方乡贤,持家有道,拥有纺织、磨坊、豆腐等作坊多间,但更有爱心,乐于助人,在陆川瓜头、乌石、城关等地办了3所小学,倡导修建陆川县至廉江的驿道。乾隆20年(1755年),陆川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温德公开仓赈灾,在陆川多处设点煮粥施救灾民坚持数月,获朝廷赏赐“行道有福”金匾。
陆川县西北部马坡镇大兴村大龙塘,是一座林氏族人聚居的普通村庄。清同治六年(1867年),陆川瓜头林族九世祖林温德之二房10世林宏佳迁居马坡六巷,12世林祥云从六巷迁居大龙塘。这里的林氏子孙,躬耕勤读,民风淳朴,英才辈出,是闻名陆川的博士村——大龙塘现有博士11人,硕士3人,研究生3人,大学本科32人,高级职称21人,共有各类精英贤能人才72人,占总人口的16%。
遵从祖训,敬祖孝宗,弘扬孝道文化,热心公益事业,在玉林林姓人生活中被遵为要则。陆川马坡商会会长林孝坚一直以祖上温德公为楷模,热心为宗族服务,调解邻里纠纷,传承百年饼业;博白东平林超近年每年捐款20~30万元奖励学子;福绵三龙林坤多年来每年坚持出资30多万元给全村60岁以上老人发慰问金。北流隆盛林桂深近年来每年出资10多万元做慈善公益,还和林开南、林城锋、林德标、林德勇、林理、林安昌、林辉明、林生、林桂新等共同发起成立玉林市比干文化促进会。在这些林氏能人贤士的带领下,必然强化传统家风对人的塑造和培养,促进了林氏族人的价值共识和道德的形成,深刻地影响和培育着一个淳朴、文明、守礼的林氏家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