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54630|回复: 0

[玉林文化] 玉林云龙桥历史沿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18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西玉林
  云龙桥现在玉林人都称为南桥,建在今玉林城西南的南流江上。桥长二十七丈四尺,宽二丈二尺,高三丈九尺,是石灰石结构的三拱石桥,坚固古朴,颇为美观。桥东北有瑞泉,又叫紫泉、紫水流霞,是玉林的八景之一;桥南有天后宫;正北则是文昌阁、望江楼,是古代玉林的名胜之一,可惜现在只剩一座高台,而无楼阁了。

  远在约六百九十几年前,这里还没有云龙桥。玉林人在现在云龙桥的下游建了一座桥,是南流江最早的桥梁,名叫安定桥。元朝廷祐(公元1314年)年间,因古桥的下游筑起了一座大陂,勒高了水位,古桥被淹,交通不便,所以人们就移到上游现在的地方建桥,改名安远桥。当时是架木为桥的,及至明朝永乐八年(公元1410年),才开始砌石为基,架木为桥,桥上盖亭,可遮阳避雨。明朝嘉靖年间曾两度重修,因桥下江水与瑞泉相接,故改名瑞龙桥。万历年间,玉林人决心全部用石改建。建成后,明进士、工部主事,玉林人陈一谦曾题“天开泰运,地接元机,云龙桥起,麟凤呈奇”的诗句,因此又改名为云龙桥。清朝康熙、乾隆年间两度重修,改建成两拱石桥,桥面上两旁设有桥栏。清嘉庆二十一年(公元1817年),遇上了特大洪水,南流江波涛汹涌,桥被摧毁,南来北往的人们望流兴叹,渡涉艰难。当时玉林很多名人毅然决定重建此桥,发动捐募,筹集六千多两银子,于清朝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动工重建,至第二年竣工。现在人们所见到的就是嘉庆年间重建的三拱石桥,到现在已有两百余年的历史了。中间虽经风雨侵蚀、战乱交替,但仍稳如磐石般的横跨在南流江上,迎接着无数南来北往的人流。

  嘉庆的重建,工程是巨大的。南面两个桥墩没有石基,据《重建云龙桥记》碑志载:“深下松桩,铺以杉排,环以巨石,以图巩固。桥腹之内,昔以涂泥,今用灰沙,实以乱石,不惜工资之繁,实为永远之计也”。前年春旱,河干见底,我们曾看到桥底,都是经过人工削制的石块铺垫的,使桥墩与桥墩之间,桥前与桥后形成了一片石铺的广场,起到了防止流水冲刷与巩固桥墩的作用。

  “千州万州不如鬱林州”。这是前人赞美玉林所留下的歌词。的确,玉林是风光秀丽、人文昌盛、物产丰盈的好地方,是桂东南的鱼米之乡。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的富商巨贾,墨客骚人。云龙桥的西南大道通向廉州,是合浦鱼盐珠宝北运的通途;东南大道出陆川,则是通往雷州半岛,南渡琼崖的要津。当年桥东北有停船埠,停泊木船,玉林一带丰富的物产,曾不断地由南流江运往合浦、北海;同时,也把灿烂的中原文化源源不断地输往海疆。苏东坡这位宋代文豪就曾于元符三年乘坐木筏从合浦沿南流江而上,经博白于九月六日到达玉林,就很可能是从这里上岸入城,与鬱林王太守吟诗唱和。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也曾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七月二十五日到达玉林,仔细地考察了云龙桥和瑞泉。他这样描写了当时的云龙桥、瑞泉和两岸的风光景色“涯下泊舟鳞次,上为堤,内环为塘。堤下卧石片片,横列崖间,紫泉在堤下石片中,石南北夹成横罅,横三尺,阔两尺,东回环而西,缺其南,水从底上溢潴其中,停泓者三尺,上从南缺处流泻去,时见珠泡浮出水面。泉之西有石桥曰南桥,跨南流江。桥北文昌阁,当江流环转中,虚敞可眺,因此中胜览。”可见云龙桥自古为人所赞美。

  这桥不但是商旅来往的通衢,而且又是兵家的必争之地。清朝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广东信宜凌十八的农民起义军进攻玉林城的时候,曾和清军争此桥,击溃清军,占据了桥北的文昌阁,并在此阁设立指挥部,居高临下,用士炮轰击玉林城,吓坏了那一批龟缩在城内的贪官污吏和恶霸豪绅。

  数百年来,云龙古桥饱历雨雪风霜,天灾战乱,桥面桥栏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坏,1980年时玉林县人民政府拨款抢修,由县建设委员会城建科负责修理,雇请福建省惠安县土寨公社第六工程队按原式样设计施工。原桥栏是用石灰石做的,有部分已经风化,亦不耐久,故改用花岗岩,到北流县民乐圩附近开山取石。双方议订施工合同,承包工料,总额耗资人民币3400多元,于1981年3月竣工。原柱头形式是火炬形的,施工合同要求改为园形,后因该队偷工,其中一部分柱头便改为方形的了。桥面行人道,亦加敷水泥,光滑平坦,行旅称便。修建后的云龙古桥,既保持了原来古色古香的特色,也倍添了现代的新姿。
3037846_00d9344d7e76f506c0e786fcba171cca.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