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流市大里镇林村300多亩水稻已经收割完毕。11月18日,记者在林村看到,3台巨大的机器在地里缓慢前行,伴随着隆隆的轰鸣声,秸秆被“吃”进机器的肚子里,随后在机器尾部“吐“出一捆捆已经整理打包好的秸秆。
田埂间,北流市仕利奶水牛养殖场负责人梁钦正用手势指挥着机器进行秸秆回收作业,像这样的工作,他和操控机器的师傅已经开展了半个多月。
11月18日,在北流市大里镇林村,稻草秸秆捡拾打包一体机正在进行秸秆回收作业。
机器回收,秸秆“一扫而空”
11月8日,一则视频在大里镇的朋友圈、微信群中流传,视频中梁钦用手机记录下机收秸秆的过程,同时呼吁村民们不要焚烧秸秆,将秸秆保留好,等待机器进行回收。 “视频一经发布,大里镇的干部和群众就在各个群里转发,对于不要焚烧秸秆的呼吁,村民们都认可与支持。”大里镇党委宣传委员欧洁琼对梁钦的做法表示肯定,“秸秆如何处理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梁钦用视频的方式呼吁村民不要焚烧秸秆,通过机器回收的方式,既有效率又节省人力。” 稻草秸秆捡拾打包一体机能将秸秆进行收集、压实、打包。
大里是农业大镇,秋收过后,田间遗留下大量秸秆,然而在前几年,秸秆回收效率并不高。“以往都是传统的人工手镰刀收割,一不省时,二又费力,秸秆并没有有效得到二次利用。”北流市大里镇人大主席李培标感慨道,“如今我们有了干活的‘好帮手’——稻草秸秆捡拾打包一体机,它一天可以回收100亩左右的秸秆,大大提高了秸秆回收率和利用率。”
“10月中旬,机器就已经下地开始秸秆回收作业了。”梁钦对机收秸秆的效率很有信心,“3台机器同时工作,目前已完成大里镇6个村,2000多亩的秸秆回收,在天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预计再花10天左右时间就可以回收完整个大里镇的秸秆。”
大里镇的秸秆已基本回收完毕。
今年秋收季,梁钦在去年已有1台秸秆回收机器的基础上,再购置3台稻草秸秆捡拾打包一体机。“机器多一台,秸秆回收效率就再上一个档次。”梁钦打算将秸秆回收工作覆盖至整个大里镇,“新的机器已经在路上了,我们希望在接下来的回收工作中尽快投入使用。” 谈话间,一捆捆秸秆被打包成方形形状放置在田间,待收集整理成后,送上运输车辆。 那么,这些回收完的秸秆最终都去了哪里呢?
从饲料到肥料,秸秆“变废为宝”
北流市仕利奶水牛养殖场是大里镇的农业龙头企业,在养殖的仓库内,回收完毕的秸秆装车运输到这里,成为奶水牛的口粮。
“目前养殖场有400多头奶水牛,回收一次,可供它们吃半年。”梁钦指着身后的秸秆储存仓库说:“运送回来后的秸秆,会用微生物技术把秸秆进行储存,处理过的秸秆适口性较好,营养价值也比较高。”
梁钦介绍秸秆的储存方式。
在奶水牛养殖场,记者看到,养殖场工作人员将回收的秸秆分散捣碎,分发到长长的食物槽内,不一会儿,奶水牛挤着探出头进行进食。
养殖场内,奶水牛正在进食。
秸秆变饲料,经济促增收。
养殖场内,奶水牛脚下堆满了它们排出的粪便,这些不起眼的粪便,在梁钦眼里竟然也是“宝”。“奶水牛排出的粪便,经过加工处理后就可以变成肥料,一斤可以卖出不少价钱呢。”梁钦笑笑说。 “小”秸秆“大”作用,从秸秆到饲料到肥料,秸秆真正实现了变废为宝。
秸秆回收,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随着秸秆禁烧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近年来,大里镇政府与村委通过广播、横幅等宣传方式,巡查、罚款等整治措施,基本上杜绝了秸秆焚烧现场,形成了人人支持秸秆禁焚,人人参与秸秆禁烧的良好氛围。 “今年,梁钦发布的机收秸秆视频在大里镇传开后,村民对秸秆回收进行二次利用非常支持,甚至催着梁钦安排机器到自家农田里进行回收。”李培标说。 大里镇村民对机收秸秆二次利用非常支持。
“以前都是人工回收,时间长,效率低,如果能将回收工作机械化,就能大大缩减人力成本,下一步,大里镇政府计划在全镇范围内全面推广机收秸秆。”李培标认为,推进秸秆回收综合利用,能实现“双减”——减少空气污染,减少养殖成本,促成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当前,大里镇正积极探索秸秆回收利用渠道,打造绿色经济发展之路,在秸秆回收方面,做到政府支持,政策扶持。“目前,镇政府已经向农业部门申请,村民回收的秸秆每亩都会有补贴,在购买回收机器上也会有相应购置补贴。”李培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