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60923|回复: 0

[本地焦点] 288年前 北流一唯堂的主人曾仁祖不会想到,他在北流塘岸的三光洞口题的字 在21世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6-9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北京
288年前
北流一唯堂的主人曾仁祖不会想到
他于雍正十一年(1733年)
在北流塘岸的三光洞口题的字
在21世纪的今天为北流引来央视的探索
↓ ↓ ↓


5月20日至6月5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CCTV10)《地理中国》摄制组一行在北流拍摄专题纪录片,以三光洞的奇观为线索,足迹遍布北流市周边及多个乡镇,将北流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作了一个梳理,为我们展示一个全新角度的大美北流视觉。



01
以地质科考为线索,展现丰富的北流元素

5月21日,《地理中国》摄制组从北流博物馆开机拉开拍摄序幕,在随后的半个月时间,摄制组深入走访了北流市区、塘岸、岭峒、六靖、民安、民乐、新荣等多个乡镇,围绕北流神奇独特的地质地貌、历史文化、民风民俗、区域气候、美食文化等方面挖掘素材,采访有关人员,实地拍摄。景区景点涉及铜石岭、勾漏洞、穿镜山、三光洞、红日岩、岭峒龙窑等自然景观,探寻找访铜鼓起源、陶瓷发展、玉林山歌、荔枝文化等人文内容。


fc8cc3f7124a40b2d1e9920ce738c253.jpg

▲三光洞下面还有一个洞,探险队准备下去探洞(通讯员 陈拥军 摄)。


b420c236fa55d90e6607a81f5aac04c8.jpg

e39ae6f7160e65ef2a0809d6636be45d.jpg ▲央视《地理中国》导演江波、编导陈李涛在朋友圈里推荐北流。

“甜甜的荔枝、热情的北流人民,这里太美了!”编导陈李涛忍不住发朋友圈说。“这里有美景、美食、美丽传说,这里有传统、活力、热情似火,这里有广西北流,一个有讲不完故事的地方……”导演江波也在朋友圈推荐北流。


b1a1eb7a7bf8546049f3e33ad120bfac.jpg
▲摄制组在萝村拍摄古树荔枝丰收的景象。
cd0127b5a646fde97fcaec10a477865b.jpg
▲摄像师在拍摄铜鼓舞。

“在走访拍摄的这十几天,我们从早拍到晚,对北流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发现北流的资源太丰富了,要什么有什么。”导演江波说。本来摄制组预计拍摄时间为12天,但是没有想到内容太多,拍了15天才拍完。


2ef78b19c22144129f3d71627e580add.jpg

▲摄制组在勾漏洞拍摄。


daecc6fd9d87c62f6d9721ffef774027.jpg

▲摄制组在三环拍摄。


02
跟“三”较上劲,拍摄过程险象环生

三探三光洞,三进勾漏洞,三走铜石岭,三访三环……因三光洞而起的这个节目,《地理中国》摄制组跟“三”较上了劲。


0560e30e2d4df407c5220b669a7ab1e1.jpg

▲由专家、探险队员组成的科考队正在登山。


26c6c1dcf6e2f289d5df2ecf18190c74.jpg

▲摄影师做好下洞拍摄的安全准备。


为了一个镜头的完美,栏目组不辞辛苦,一个地方反复去几次,有些是需要爬山数小时的,有些是来回路程三四个小时的,在暴雨频繁、高温肆虐的6月,每一个镜头都有艰辛的汗水浇灌。在为期半个月的拍摄过程中,摄制组要拍的内容很多,有登山的,有探洞的,有拍大场面的,有拍人物专访的,有拍细节的……由于《地理中国》是外景行进式的拍摄模式,每一个镜头都要实景拍摄,这就意味着,摄制组人员也必须边探险边拍摄,过程中是艰辛而有一定危险性的。


ced00a6b7a7f1edf7518c60818efde4d.jpg

▲摄像师站在悬崖边拍摄三光洞的题字。


c0939f9fc06723d11f1af8e1bc507d2c.jpg

▲路遇竹叶青,摄像师不怕危险靠近拍摄。


在拍科考队进入红日岩时,遇到了一条竹叶青毒蛇,摄制组并没有避而远之,而是抓住了这个偶遇,不怕危险地近距离拍摄了一组珍贵的实景镜头。在拍三光洞时,摄像师刘春立站在悬崖边一块大石头上架起机位进行拍摄,那个角度,看得令人汗颜。拍摄的半个月里,摄制组每天迎着朝阳出发,归来已是满夜星辰,其专业敬业的精神让人敬佩和感动。


03
轮番上阵,多个领域专业人士解读北流

《地理中国》栏目是以地质科考为线索,以普及地理学知识为宗旨,传播科学知识,并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互依存的理念,所以拍摄过程必须要有专家及专业人士的解读。为此,来自玉林师范学院物理电信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副教授陆广担任了地质科考的专家,解读北流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及北流区域的地质特点;玉林博物馆副馆长高级研究员李义凡担任历史专家,解读北流铜鼓、陶瓷等人文地理的来龙去脉;玉林市文化遗产申报办公室主任黄继军则作为人文专家解读三光洞的来由等。


59ed459f849b877d8d2c9d953ea0a3af.jpg
▲地质专家陆广在给随行记者讲解喀斯特地貌的特点。

0994af9c0829db20d2c96facd95c90d7.jpg
▲历史专家李义凡在给随行记者讲解北流铜鼓的由来。

“北流在文化、历史和地理都有浓厚的底蕴,我们这一次拍摄的梳理脉络,希望能够对北流历史文化系统性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编导江波经过前期一个星期的踩点和这次半个月的拍摄,对北流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他力求把北流最精彩的内容呈现给观众。


d1e4ab0ff40420694bbe396f28381a3a.jpg

▲人文专家黄继军在讲解三光洞。


04
后援强大,协助拍摄倾情倾力

三光洞是整个片子一条重要的线索,为了解密这个洞的来龙去脉,玉林北流两地的历史研究者可真是操碎了心。摄制组的航拍队员陈拥军去探访这个洞有六七次,在这里航拍有二三十次,正是他发现三光洞的奇观,才引起了央视的注意;人文专家黄继军为了找到三光洞的来由,也是无数次探洞,走访周边的村落,不放过任何一个跟三光洞有关的线索;北流市新松小学校长覃光林,为了寻找三光洞题字人曾仁祖的生平,翻阅了大量的县志,查找资料,从北流到平乐高州县志都翻了个遍;每次有新发现,大家就在群里交流,群策群力为摄制组提供翔实可证的资料。


0c279fed337b403ef9b1ff73edc28a31.jpg

▲导演江波(右)与摄像师刘春立(左)在研究镜头角度。


26c5ff6647ce7c39d0011ff1446f5a28.jpg
▲广西爱新救援队来协助摄制组探洞。(通讯员 陈拥军 摄)

在拍摄三光洞探险的片段时,广西爱新救援中心派出四位精兵强将从南宁过来支援拍摄,保障探险过程的安全;还有北流宣传部的后勤保障很给力,每天全天候跟随拍摄,无微不至不辞辛劳为摄制组排忧解难,保障拍摄过程顺利完成……半个月的朝夕相处,让摄制组与协助拍摄的人员建立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让摄制组感受到玉林北流人民的热情。


登山、探洞、寻铜鼓之乡、
走陶瓷之路、访古老村落
……
央视《地理中国》探秘北流
这样的纪录片,值得期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