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云—南宁新闻网讯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进阶。6月1日,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共庆建党百年 建设壮美广西”新闻发布会(第八场),介绍广西脱贫攻坚战取得的成绩,并对今后一个时期广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出安排部署。 据介绍,截至2020年底,广西6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537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4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2016—2020年,在国家组织开展的省级党委和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广西连续5年获得综合评价“好”的等次。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精准识别、黄文秀先进事迹、环江毛南族整族脱贫等作出重要批示指示,给予充分肯定。全区累计有1人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2人获全国脱贫攻坚模范,4个组织和15名个人获“全国脱贫攻坚奖”,165个单位、个人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先进集体。
记者了解到,广西贫困人口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贫困地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脱贫群众精神风貌显著改变,脱贫地区基层治理能力明显提升,脱贫攻坚取得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
一是民生保障水平实现大提升。脱贫人口收入水平持续提升,2020年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11529元,比2015年翻了2番。“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贫困人口受教育机会增多、水平不断提高,贫困家庭适龄子女义务教育阶段辍学问题实现动态清零;2020年底全区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以上。贫困人口全部参加医疗保险,看病、住院实际费用报销均达到规定比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有效解决。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累计搬迁71万贫困人口,全面解决贫困人口住房安全问题。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会战并持续巩固提升,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全部解决。2020年底全区农村低保平均标准达到每人每年5297元,比2015年底增长107%。
二是脱贫地区产业实现大发展。把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作为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根本之举,集中支持县级“5+2”、村级“3+1”特色产业,实施以奖代补等政策,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86亿元,2020年全区特色产业对贫困户覆盖率达到97.04%,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三是基础设施条件实现大改善。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有效解决贫困地区群众行路难、用电难、通信难等突出问题。累计建成建制村硬化路2066.4公里、自然村(屯)通屯路7.1万公里,实现建制村100%通硬化路;所有贫困村全部通动力电、贫困人口全部通生活用电,所有行政村100%通光纤并覆盖4G网络。
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前提,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进阶。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广西将用5年过渡期,从解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为重点,转向推动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是建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对现有帮扶政策进行分类优化调整,确保政策不断档、不留空白。健全和落实防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纳入监测,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落实针对性帮扶政策措施,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持续巩固提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成果。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确保长久发挥效益。
二是平稳有序推进相关机制衔接。建立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机制,对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自治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给予集中倾斜支持。继续支持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境地区巩固脱贫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和完善粤桂协作机制,重点加强产业合作、劳务协作、消费协作等。坚持和完善定点帮扶、社会帮扶机制,继续配合做好中央单位定点帮扶广西原28个国定贫困县工作,强化区内单位定点帮扶,实施民营企业“万企兴万村”行动。
三是统筹实施“五大提升行动”。实施特色产业提升行动,选择少数特色优势产业长期培育发展,在资金、项目、政策等方面予以集中倾斜支持,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完善全产业链,强化产销对接和消费帮扶。实施稳岗就业提升行动,加大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力度,支持龙头企业等带动就业,规范发展就业帮扶车间,统筹用好乡村公益岗位,开展以工代赈,多渠道就地就近增加就业岗位。实施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加强规划整合、引导和执行,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乡村风貌提升行动,持续推进村庄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建设。实施基础设施提升行动,加大脱贫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推动路、水、电、网等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区域性和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兼顾对脱贫地区的覆盖。实施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加快推进县域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提高脱贫地区公共服务质量,改善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加快脱贫地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脱贫地区倾斜,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