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175086|回复: 1

[玉林文化] 走读西街|这里有个“叔侄同科”的故事,流传了100多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9-11 20: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辽宁营口
走访蕹菜塘时,常常听到老人们说起蕹菜塘周氏“叔侄同科”的传奇佳话。结束对“四川阁”的采访后,我们又跟随蕹菜塘周氏家庭的几位老人从蕹菜塘牌坊往里走,顺着一条小巷约行300米,来到了一座只剩下一个门口和一些残垣断壁的老宅。
蕹菜塘居民周永良介绍,周氏“叔侄同科”的故事,就是从这座老宅流传出去的。在明、清、民国等年代,这里曾走出过多位身居要职的官员。至今,人们对这座老宅还习惯称之为“做官屋”。
周永良说,老宅门口原来悬挂着一块“叔侄同科”的牌匾,可惜后来丢失了。不过,“叔侄同科”的故事,却在蕹菜塘一代代流传了下来,至今已流传了100多年。
cf3ee1d2c52c7795db0fe5644f827ec2.jpg

“做官屋”旁边的古井从未枯竭。


df2d6cbb8c4bf8b5339aca0955504b5c.jpg

雍菜塘的居民为记者核实史料。


“做官屋”建于明末清初
曾出过大官

据老人们介绍,蕹菜塘周氏人才辈出,尤其是十六代至十九代周氏子孙中,出现“叔侄同科”和“五代七人当官”的佳话。“做官屋”的名号也由此而来。
记者留意到,“做官屋”所处的老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巷口处有一口古井。这口古井的井口镶着一块大型的圆形青石,中间凿了一个圆形的口子,显得非常雅致。据传,这口古井深度仅两三米左右,但井水却从不枯竭,以前蕹菜塘的大部分人家,都是饮用这口古井的水。“因为这口古井就在‘做官屋’旁边,有人说这口古井有灵气,所以‘做官屋’才走出了这么多人才,蕹菜塘的居民一直保护着这口古井。”70多岁的居民周泽嵩说。
“做官屋”的大门口还贴着对联,上面悬挂着门牌“双桂里58号”。门前种着不少兰花、万年青之类的花草,让这座老宅多了几分生气。走进老宅,发觉里面更像一个菜园子,因为老宅的主体建筑已基本坍塌,只有几面残墙,里面种满了南瓜、木瓜树、粽叶等,在秋日的阳光下,显得生机盎然。
“这座老宅建于明末清初,以前是一厅两房。”周泽嵩说,这座老宅的墙柱原来全为青砖,比较牢固,在20世纪90年代初还保留得比较完好,但后来经历风风雨雨,饱受岁月的无情侵蚀,老宅才陆续崩塌。
如今,在“做官屋”门口左侧,还摆放着几条石凳,时常有居民在这里闲聊。“叔侄同科”和“五代七人当官”的佳话,成了居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b20a3bc1aad08ef3d7c715b6d4fdcbf1.jpg

“做官屋”只剩下一些残墙断壁。


“叔侄同科”中举的佳话
至今周氏后人仍引以为豪

“叔侄同科”的故事,发生在清朝同治年间。那年乡试在桂林府举行,蕹菜塘周氏家族的周廷献和周恭先叔侄二人同期应试,周廷献是叔辈,周恭先是侄儿。周永良说,“当时战乱刚平息,已隔了一届乡试,上一年有志于乡试的秀才,都集中到了这一年参加乡试,可谓人才济济,高手如林,报考的人数比以往要多上一倍,竞争相当激烈。”
然而,凭着过人的才华,周廷献和周恭先叔侄二人双双中举,其中周廷献中了第八十名举人,侄儿周恭先中了第二十名举人。当时,叔侄同科中举的喜讯传回到鬱林,轰动全城。
“据族里的老人说,当年乡试放榜后,不少街坊都上门庆贺。”蕹菜塘一位年近八十的老人说,周廷献和周恭先虽说是叔侄关系,但其实他们二人年龄相差并不大,算得上是同龄人。
到了第二年乙丑科,周廷献参加会试,中第123名进士。之后,被钦点为知县。到了庚辰科议试中,周恭先大挑一等举人,被委以要职。
周永良说,以前据族中老人说,周廷献天资敏悟,潜心苦学,淹贯群经,博学多才。历任闽省南靖县、清流县、建安县、邵武县知县,他为民办事秉公持正。据说,他在清流县署理了上三任县官短款不清的积案,清缴、督办解款进京入库,后受到朝廷重用,任命为乙酉科乡试主考官。历办谓田、浦城、建阳、南台等财政,结巨案数十起,创办永春某州税局,政绩政声赫显。在为官的同时,周廷献还不忘家族事务,亲自督修家族族谱,后寄给朝廷同僚、大臣览阅,被称赞“优秀谱册”。告老还乡后,周廷献还受聘于书院,为振兴家乡教育奉献余力。
周恭先历任江西临江府峡江县知县,其间创建了经古紫泉书院,培养人才。后任江西省壬午科武闱点名官,辛卯科充乡试内掌卷官,同时还被委办某州府东关厘金局税务。据史料记载,周恭先勤政为民,不辞劳苦,后病逝于任上。
如今,虽然“做官屋”老宅已然崩塌,但其文脉传承延续,历代人才辈出的佳话却一直在蕹菜塘流传,蕹菜塘周氏家族仍以“做官屋”为傲。
a9a318ddffdae7e0b793d19c738eaa47.jpg

蕹菜塘还保留有不少有故事的古宅。


四世外翰,五代明经

除却“叔侄同科”的故事,蕹菜塘还有“四世外翰,五代明经”的美谈。根据蕹菜塘周氏族谱记载,明成化至崇祯年间,蕹菜塘周氏家族有一户人家,父、子、孙、曾孙、玄孙直系五代8人,个个儒林翰墨,代代岁贡生,以明经出任知县、训导、教谕、教授,可谓人才辈出。
蕹菜塘第一个为官者,名叫周濂泉,明嘉靖岁贡生,后出任南陵县训导,继升知县、后调归化县训导。据族谱记载,周濂泉一身正气,廉洁奉公, 无愧于民。传到第8代孙,又有两人为官。其中史料可查找到的一个叫周于诏,明隆庆岁贡生,任广东惠州府归善县训导。传至第9代,又有3人为官,可惜为官者之名及为官经历已查找不到。传到第10代, 又有一名为政颇有声名的为官者叫周凤岐,明崇祯己卯科副榜岁贡生。
在清道光乙巳年,蕹菜塘还出过一对父子官员,父亲周嘉猷被封为奋武校尉,儿子周维新为六品衔容县把总。在民国时期,周建端先后任桂林检察官、博白县承审员、广西省立中学校长、广西省政府秘书、兴业县县长等职。解放后,有一名周氏族人周祖禧,曾任玉林县县委副书记。蕹菜塘周氏家族可谓 “诗书传家,世代簪缨”。
(玉林晚报 记者 王耀前  周立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