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28417|回复: 0

[佛学] 我那个斯坦福毕业的女同学 年纪轻轻就已经出家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 1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西

  文|安柏
  From 花生地
  微信号:Amber201606
  1
  如今她出家了,只是没有在寺庙,带发在俗世修行。

3DDE3AA8EDEB74BDBB4CF18F359682B7D4A7CB3C_size497_w1280_h1280.jpeg


  这本台历,是静严居士一年前送我的,同时,还给了我一块白色纯棉手绢,上面用手绣了两个字"感恩",寓意是减少使用纸制品;还有一块手工的植物皂,寓意是为了让身体面容洁净。
  静严居士是我的同学,大学毕业工作几年后,她去读了斯坦福并定居美国,在长岛也买了大房子。
  后来,她回到杭州创业,开了一个电子游戏公司。(((1)))为了发清净心,她公司的具体管理交给了别人,每月仍会回公司主持一下,另保留股份以维持家人生活。
  女儿上学了,家里也不再需要保姆和父母带孩子,所以把原来的房子清退了,租了一间40平米的房子和女儿一同居住。
  一开始没有要求女儿素食,但渐渐女儿也喜欢严格素食。静严自己过午不食,她教女儿煮五谷粥,做蔬菜饼,只穿纯棉纯麻素色或植物染色衣物。
  家里没有网络,没有电视,平时娱乐,以去大自然活动或读书为主,把物质欲望降到最低,只保留维持生活需要基本物品。
  静严不上班也很忙碌,主要是需要大量时间做功课——研修经文,另外就是做义工、推行素食,也经常前往寺庙里帮助干活。
  慧严去年主要在研习《华严经》,听闻我熟读《金刚经》,露出愉悦笑容,说我有慧根,《金刚经》讲究空性,最是难懂。
  我汗颜,我只是喜欢看杂书,品种不限,并未把佛教当宗教,而是拿佛学当哲学看,就像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里说到:"中国人不那么关切宗教,是因为他们太关注哲学了。"当然,这也主要是先秦,到明朝后中国人就连哲学也不怎么关注了,也没有了新的成就。
  拿《金刚经》看,其实是偷懒的,主要是因为薄。另外因为自己个性自由散漫,喜欢《金刚经》里斩断一切流于表面的形式主义。
  但是我还是个大俗人,烦心甚炽,离出家还差得十万八千里。
  静严和我,刚好是我们那届的两个优秀毕业生,她比我成绩更好,更为好学,而且走得更远。
  2
  美剧《纸牌屋》第一、二季里,有个叫吉莉安的美女,是克莱尔搞的非政府组织"净水计划"里,请来的斯坦佛高材生,曾经在非洲净水事业里做过杰出的贡献。
  后来由于赞助商桑科的问题,两人起了争执,由于吉莉安的孕妇身份,克莱尔陷入被动。吉莉安为第三世界的环保事业倾注了自己的一切,包括青春、健康和个人感情,她不理解克莱尔这种人为什么会把个人的利益置于一切之上。
  再之后克莱尔为了全力支持丈夫的总统竞选,放弃"净水计划",就把这个事业送给了吉莉安。
  央视的《朗读者》节目,请来过一个叫做秦玥飞的小伙子,是耶鲁的高材生。
  他20岁时以托福满分的成绩考入美国耶鲁大学,并获得每年将近5万美金的全额奖学金。当他26岁,从耶鲁毕业并获得两个专业双学士后,他却选择了一条"奇怪"的道路——
  回到中国,来到湖南一个贫穷小山村当上了"大学生村官"。
  他帮村民引进80万元现金,建了多个公共项目,被村民称为"耶鲁哥",并在2016年评"感动中国2016年度人物"十大人物。
  颁奖词这样说——
  "在殿堂和田垄之间,你选择后者,脚踏泥泞俯首躬行,在荆棘和贫穷中拓荒,洒下的汗水是青春,埋下的种子叫理想,守在悉心耕耘的大地,静待收获的时节。"
  我的朋友Connie是哈佛MBA,人到中年,她把自己咨询公司业务量降到最低,而选择了偏重精神生活和影响力的道路。今年她做的最多的事情是设计课程并讲课,帮助中国女性的精神成长。她在《人生的选择》中写到:
  "到了自己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会留下些什么?人们会记得我什么吗?我有没有从正面积极地影响过他人的生活?
  人们会记得我完成了多少销售业绩?还是会说我负责了多少项目?促成了多少生意?我想这些都不重要,我不求作为社会领导者改变所有人的生活,只求能够在生活中,在和每一个人接触的过程中,给TA带来一点光,一些帮助,一丝正能量,就足够了。"

B2B8074AEEF5237B5AF492EBB310EDCE97692C09_size137_w1280_h1250.jpeg


  3
  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底层,人们还不在乎生命的意义,只注重物质和安全的需要。
  而优秀的教育,是让人在解决起码的底层需要时,去追求更高的理想——精神方面的自我实现甚至超越自我。
  而那个自我,那条追寻自我和超越自我的道路,通过教育和心灵的开发,可能是一开始自己和父母都想象不到的。
  触及灵魂的好教育就是要追问生命意义的,请问你了解这个"危险"吗?
  现在的国际学校都倾向所谓的"贵族"教育,而真正的贵族,是把责任感荣誉感放在第一位的,如果发生战争,如果发生灾难,贵族可是要时刻准备着,身先士卒去保卫祖国和家园,救助人民的。
  英国最著名的贵族男校伊顿公学,毕业生中走出过陆军元帅威灵顿公爵和一大批战士。一战时有5619个伊顿人参加,其中1157人牺牲,13人获得了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二战时有4960人参加了战争,745人牺牲,5人获得了维多利亚十字勋章,3人获得了乔治勋章。
  而有些人通过学习,走向了另一条出世的道路。
  李叔同,他的上半场异常精彩,他也玩得很嗨:作诗、填词、书法、绘画、篆刻、音乐、话剧……样样精通。但是,38岁的他却决定离开这繁华世界。世间再无李叔同,只有一代名僧弘一法师。
  他给妻子的信里写到:
  "做这样的决定,非我寡情薄义,为了那更永远、更艰难的佛道历程,我必须放下一切。我放下了你,也放下了在世间累积的声名与财富。这些都是过眼云烟,不值得留恋的。"
  他的遗偈云: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 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对于家长来说,你们总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但是考虑过触及灵魂的教育后果吗?你们愿意接受这种结果,让孩子放飞自己吗?这些是不是和你们的初衷相反呢?你们只想让孩子的生活舒适,精巧,只要在豪宅里安放一张席梦思就好,却没想到会去索马里或阿富汗去安放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更没想到有可能孩子求道求到要出家。
  这就是好教育的"风险"。
  就像王小波说的,一个人只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应当有诗意的世界。
  这诗意,或许在佛家,或许在非洲,或许在落后农村。如果只和现实的金钱、地位、名利、个人享受挂钩,那是油腻,而非诗意。
  每个家长都信誓旦旦地说要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在国际学校私立学校和公办学校之间纠结,但是比起人生意义的大问题来,这些都是小问题,只是不同的路径而已。然而,这路径必然影响教育的深度,越是好的学校,越是好的教育,越是会引领你走向意义这条精神道路,越是会鼓励奉献和付出大于索取。  静严送我的月历,前两页上写的是:
  付出其实就是最大的收获。
  宁静最美,安定最乐。

82EF6A372FEF1A85455ABA8022B1C1F73A9DCC88_size344_w1280_h1280.jpe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