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30468|回复: 3

(转帖)正信的佛教 请理解出家人的不易

[复制链接]
妙音天女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1-18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西
      古德说:“出家是大丈夫的事,不是将军宰相所能做得到的。”众所周知,古时的将军可以凭武功平定贼寇的祸乱,宰相可以凭文才学识治理政务,使国家太平。凡天下的大事,全都掌握在王侯将相手里,然而先贤却说出家不是他们所能做得到的,可知出家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
      关于“出家人”一词,佛家有这样的说法:今剃发染衣,便谓出家。噫!是不过出两片大门之家也,非出三界火宅之家也。出三界家而后名为大丈夫也;犹未也,与三界众生同出三界,而后名为大丈夫也。古尊宿歌云:最胜儿,出家好,出家两字人知少。最胜儿者,大丈夫也。大丈夫不易得,何怪乎知出家两字者少也。
      这是在说,现今有些人,只要剃了头发,披上一领僧衣,便说是出家了。唉!这只不过是出有两扇大门的家,并不是出三界火宅的家啊!能够出离三界的家,才可以称为大丈夫;但还未完全够格,要与三界众生同出三界,然后才真正可称为大丈夫。古尊有一歌的歌词中说:“最胜儿,出家好!出家二字人知少。”“最胜儿”就是指大丈夫,但要做大丈夫不容易,这就难怪能理解“出家”二字含意的人少啊!
在品读完台湾圣严法师的著作《正信的佛教》这本书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作为出家人,是多么地不易。出家人不仅要抛弃儿女私情,忍受青灯古佛的寂寥,遵守佛门清规戒律,还要勤修佛法,修持“六度万行”,普度众生,济世度人。印光法师曾提出出家的两个条件:第一是要发大菩提心,第二要有过人天分,才能荷担如来家业,做众生的人天导师。如是看来,出家之举也正是大丈夫之所为啊!
      不久前,我到少林寺拜见释永了法师,他的一番话,更让我对出家的僧伽顿生无限尊重敬仰之情。永了法师说:“出家是一种出世的修行,要了断尘缘,一心用功办道。只要是利益众生的事情,出家人都应该义不容辞,哪怕是要忍辱负重,哪怕是要肝脑涂地。 ”诚然,出家人不是单单一个人,他(她)代表僧众,代表三宝,一心向善,善护身、口、意三门是出家人的基本要求。然而,在时下社会里,出家人却面临着诸多非议与不解。
      或许是对佛教的知之甚少,亦或是受电影、电视剧中关于出家人介绍的片面性影响,大部分人觉得佛教应该与尘世绝缘,出家人应该与红尘俗世断绝一切联系。于是乎,僧人拿手机、僧人上网、僧人坐火车、乘飞机等画面被传至网上后,就引来网民们的谩骂与羞辱。在大家眼里,似乎出家人就不应该“与时俱进”,似乎出家人就应该守住一方寺庙,日日苦修,过午不食,清心寡欲才行。
      是这样的吗?佛教就不应该和社会的发展接轨吗?有僧人说:“佛教不避世,出家人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公众的需求,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我坚决同意这一说法。试想,如果佛教与僧人不与社会接触,又如何能广大佛法,运用佛法来解决众生的苦难呢?时下是网络时代,互联网络技术正日新月异地发展,电子化办公取代纸质化办公近在咫尺。若佛教不利用网络技术,还固守传统的手抄经书这一模式,既浪费纸张,又耗费人力物力,岂不会成为大众的笑柄?
      所以说,我们应该理解佛教,理解出家人的不易。中国禅宗六祖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金刚经》云“一切法皆是佛法”,一旦我们脱离了时代背景,离开现实的人生去找佛法,不但毫无意义,也找不到佛法,更不能将佛法的妙用加以推广。佛法能够在世界上流传下来,靠得是一代代出家人坚持不懈的努力,靠得是一颗颗“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不为自己求安乐,只愿众生得离苦”的大菩提心,当然,更离不开佛教及出家人与人世间的密切联系了。
      对于出家人,我们应该尊敬,不能喝斥、诋毁,凡是谤佛、谤僧的人,都将受到惩罚。当然,这不是说“佛法僧”这“三宝”有着不可捍卫的权威,而是因为佛教僧团中的“三宝”若加以破坏,佛教于世间即失去其清净相,又如何能发挥救度众生的大用呢?《十轮经》卷三云:“若诸有情于我法中出家,乃至剃除须发,被片袈裟,若持戒,若破戒,下至无戒。一切天、人、阿修罗等,依俗正法,犹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闭牢狱,或复呵骂,或解肢节,或断其命。况依非法!”
      出家人皈依三宝,是要追求觉悟的圆满,追求最终的解脱,任世间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跳出三界外,了生脱死,找到真如本性。在吃斋念佛的清冷生活中,出家人仍不忘度化世人,祈祷众生离苦得乐,这种高尚的情怀岂能不让人赞叹呢?僧人是人,俗人也是人,在家人是人,出家人是人,人与人之间多一些认识,多一些理解,多一些交流,岂不快哉!
      理解出家人,善待出家人,尊重出家人,从你我做起,从言行做起,从当下做起,好吗?



发表于 2012-1-19 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
从“普度众生,慈悲为怀”看友爱奉献,构建和谐
佛教要旨之一就是——“善哉”,“普度众生,慈悲为怀”。而佛教所崇尚的宗教情感及人本主义精神,也正体现在这“慈悲”二字上。“慈”,即爱心,即善良仁爱之心——“慈爱众生并给予快乐,称为慈”;“悲”呢,即同情心、帮助他人解除痛苦的怜悯之心——“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大乘佛教之精髓——“悲智双运”的悲,亦即奉献人生,下化众生、普度众生的大悲之心,也是大乘佛教“利他”精神的基础和核心。佛教也正是从这一基准出发,主张“救苦救难”,“诸恶不作、众善必行”,要求众生“不犯恶业,奉行善业”,并以此作为戒律,由戒律生禅定,由禅定生智慧,进而“普济苍生”、“无我予众”,也就是“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种舍小我为大家的价值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倡导“扶贫济困”、“为民谋利”的无私奉献精神是一致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9 00:1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论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还是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都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凝聚与有效调控。而这种精神力量一定是多元的,其中包括宗教的信仰的支持。
  (作者:李焱)去年夏季,李焱去了一趟欧洲,目睹那些以绅士风度著称的国家,警察很少,但大街上秩序井然,特别是交通,让人真正领悟到了什么叫礼让。于是,有人评论:你认为维持这些秩序的是那些红绿灯吗?不,是宗教,正是宗教的约束力把全欧洲都给统起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9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
佛教,是崇尚善良、仁爱、和谐的宗教,其伦理要求合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促进人类和平、社会进步具有积极意义;佛教,虽起源于印度,却光大于中国,在历史上为我中华民族提供了重要精神资粮,在当代,依然可以继续为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作用;佛教,作为走过2500年历史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已成为世界历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部分之一,其教义,思想的阐发、畅扬,对当今社会的许多人来说,依然可以起到净化心灵,提升品位的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