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名专栏★★★
道德论坛
(玉林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协办)
本期话题:滴水之恩,如何以涌泉相报
主持人火树: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但不能以枯泉为代价。没有报恩之心,泉会枯;报恩不量力,泉亦会枯……
别让恩情成为一种负累
庞岸萍(博白县水鸣中学):“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中国人的古训。但凡有良知的人,在接受了他人的恩惠之后,都会怀着一份感激之情,一颗相报之心。雪中送炭,施恩者为受助者送来了一份温暖,也送来了一份希望。他们点燃了受助者希望的烛火,照亮了受助者艰难的前程。这份莫大的恩情,受助者理当铭记于心,理当来日相报。而当受助者还没有能力偿还这份恩情,却硬要去偿还之时,那无异于打肿脸充胖子,毫无意义,恩情也将变成一种负累。要知道,恩情不是债,是不能当成债务来偿还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助讲究的是你情我愿,互相尊重。施恩者应该明白施恩不是为了报恩,不要增加受助者的负担;受助者也要让施恩者知道恩情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报恩也是要量力而行的,千万别让恩情成为一种负累。
学会感恩,量力而行
邓海丽(博白县第三高级中学政教处):文中晓峰的情况令人感慨良多。当初全村人资助晓峰读大学,这种无私的举动,弥足珍贵,真的很感人。现在父老乡亲却一而再再而三向晓峰提各种不合理的要求,一己已私利得不到满足,就说晓峰忘恩负义,这样就与当初助人的行为和愿望背道而驰,让人寒心。人要学会感恩,也要学会对不合理的要求说不。晓峰本身的生活条件不允许,能力有限,无法支撑起乡亲想要的一切,只能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来帮助乡亲。虽然晓峰不能做到“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但要怀着感恩的心向乡亲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把生活状况和难处说清楚,说出自己的苦衷,不要让乡亲心存误会,相信他们一定会理解的。
正确对待“恩情” 划清公私界线
刘岸(博白县东平镇中心小学):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发扬广光大,但报恩不可盲目,一定不可越法、不可越规、不可越德。我认为晓峰首先必须坚持立场,正确处理好个人的情感,正确对待“恩情”,划清公私界线;必须树立正确的亲情观,把握好亲情与原则的关系,不因私情乱公事,不因义气犯原则,不受关系所左右。其次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晓峰应该做好父老乡亲的思想工作,循循善诱,向他们讲清楚,父老乡亲的大恩大德他没齿难忘;然后告诉他们,他只是一位普通工人,能力有限,就是有权利,也不可能搞特权,也不可能以公济私,否则会辜负国家的培养和人民群众的信任。我相信,晓峰的父老乡亲一定会理解和支持他!
滴水之恩, 量力而报
文龙强(玉林市名山供销合作社):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甜不甜,家乡水。”这句话里蕴含着乡里邻亲的深厚情谊。晓峰考上大学时,得到了乡亲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他学业有成后,理应是要报答父老乡亲的恩情的。但是,报恩并非所有的请求都一定要帮到底,毕竟刚出来工作的晓峰能力也有限。滴水之恩,要报,且是量力而报。有些事情能帮就帮,但是面对着诸如安排工作之类超出能力范围的请求,晓峰应该婉转地告诉乡亲们,自己一个普通职员并非所有的事都能帮得上忙,就像一个医生不是所有的病痛都能治疗一样。相信在晓峰的诚心解释下,乡亲们会理解的。
培育一颗感恩的心
陈钊源 (玉州区西就小学):“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是中国传统的道德准则,在中国浓的亲情和真挚友谊不胜枚举,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感恩,帮助可大可小,就如你说的滴水之恩。现在的学校都进行感恩教育,这首先是一种美德,应该颂扬。至于报答,或者涌泉般的报答,可能不一定能实现,但至少要去做,内心铭记别人对自己的好,这样你会感觉到自己的幸福,生活的美好,从而更积极地去投入。
问心无愧地做自己
冼丽红(容县容州镇大明小学):虽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但对于能力有限的晓峰来说,你还得等待适当的时机。你一时没能帮上父老乡亲们的忙,不是“吃水忘了挖井人”,而是力所不及,这种情况下不必要有过重的心理负担,还是问心无愧地做自己,努力工作吧。相信凭你的努力,你的成就将会越来越辉煌,报恩不会很遥远,到时你再为家乡做出些贡献,或是尽力为乡亲们解决困难,乡亲们会理解你,感激你的。
滴水之恩,为何一定要涌泉相报
阮达沛(博白县英桥镇中心小学):滴水之恩,可以涌泉相报,但不必勉为其难。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用来教育人,激励人上进的。教育大家要时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不要泯灭自己的良心。文中提及村里走出的大学生好不容易挤入城市的生活,在城里有了份工作,安了家,这是件好事。农村人终于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这是许许多多农村学子梦寐以求的。当初晓峰家穷,在乡亲资助下读完大学,这是一种恩情,也是一种社会好风气。但乡亲们不应该以此为借口,勉强晓峰违背自己意愿地帮助他们,这是不对的。当然,在晓峰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他也为乡亲们做了一些事情,说明他也确实有一份感恩之心的。在超出他能力范围内,不能帮到乡亲们,笔者认为,乡亲们应该给予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