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39522|回复: 5

萨迦巴 宗萨钦哲仁波切开示 ----- 日常生活中的佛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7 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西玉林
我们现在要谈什么呢?生活中的佛法。今天分两个方面来讨论,理论和实际,这两种同样重要。如果一个人不懂得理论方面,就不晓得如何实际修行;但另一方面,即使在理论方面学了很多、而不实际修行,也不会有成果。
由于这是个萨迦中心,因此今天将以萨迦派的理论来谈。虽然蒋扬钦哲这个传承,并非是萨迦、宁玛等派,不过自己也算在萨迦派学了一些东西。萨迦派说:“如果不懂佛法理论,而去修行、禅定,就像要去爬山而没有手。”所以首先我们必须了解佛法的理论。
大家都知道,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出生,他当时被称为悉达多王子,他看到了人生的老病死种种痛苦而厌恶轮回,并且离开了他的宫殿。一开始他碰到印度教的老师,学了一些印度教的东西,并根据这些做了六年苦修。经过六年的苦修,他忽然领悟到苦修并非开悟的唯一方法,于是他接受了尼连禅河边牧羊女难陀波罗的供养。然后他来到摩揭陀国,买了些草放在菩提树下,然后坐在草堆上,心里发愿:“若不成正觉,终不起座!”过了一些日子,在第一道晨光出现时,当地国王到临、鼓声敲起、晨间鸟鸣、大家正要起床,他得到了最后的证悟。此时大地震动,然后各种神、阿修罗等都到他面前顶礼。许多魔听到这个消息都感到惊吓,他们问释迦牟尼佛:“你用什么来证明,你在前辈子积了如此多的善业?”此时释迦牟尼佛用手触地,大地再次震动,地神从大地里出现,说道:“我就是证人。身为大地,从释迦牟尼佛您在三大无量劫修行菩萨道以来,我都在这里陪着。”于是释迦牟尼佛的证悟得到了最后的确认。他曾遭受魔所打击、干扰,但并未受到影响。
此时,释迦牟尼佛认为,教导众人并无意义,因为众人无法了解这些真理。就在这时,梵天等众天神来到释迦牟尼佛面前并请法。于是他来到瓦拉纳西(波罗奈国)开始第一次的传法。其后,佛陀多次在很多不同的地方教导很多不同的人。因此一般来说,这就是我们所称的佛陀,我们所皈依的对象,他在摩揭陀得到证悟,在拘尸那罗涅槃。身为佛教徒,首先要知道佛陀是谁,我认为这点非常重要。
今天在此,大家于此时此刻,都说自己是佛教徒,其实我们只是生下来是佛教徒,但却并非是真正的修行者。我们只是生下来就是佛教徒。同时,就算有人想了解佛教,也只是想知道而已。他们只是想知道什么是证悟、什么是空性,因为它听起来不错、具有逻辑、有时则似乎充满幻想,尤其是金刚乘,能想想自己多了两只手,或许可以让我们做事更快,这样似乎不错。但我认为,这些人是在学习佛法、而非寻找佛法。当然,学习佛法是重要的,但我们必须寻找佛法,这点非常重要。另外,我们有个毛病,认为要当个佛教徒,就必须改变生活型态的特定部分,比如剃发、换上法衣、特别设计一个房间称为佛堂、把卧房挪出空间、或是吃素,还有每天花几小时喃喃地念着咒语。喃喃念咒的方式其实并不怎么美妙,不过就大概像是那样。大家认为,要当佛教徒,就必须改变生活型态的特定部分。接着就认为,我是个生意人,没法这辈子得到证悟;我是个计程车司机,这辈子不能真的成为菩萨。
各位都得过灌顶,对吧?各位曾想过自己就是这些菩萨中的一位吗?我确信大家未曾这样想过,因为各位不敢认为自己就是菩萨。你认为菩萨是高人一等、层次较高,具有黄金色、玉石色、等等的颜色。我们犯了很多这样的错误,把菩萨和自己划上界线。如此一来,我们认为自己永远无法成为菩萨。菩萨是高境界,而自己是低层次,但这是错误的想法。当你接受灌顶的时候,你就是菩萨。你受了菩萨戒,这代表什么?并非你于佛教中得到升等,而是代表你有责任要帮助别人证悟,这是你必须要做的事情,也是今天选择这个主题“日常生活中的佛法”的原因。
很多人受过喜金刚的灌顶,也自观为喜金刚有一段时间,然后问题也一样,你们把喜金刚和自己加以分别。各位接受了文殊菩萨的灌顶、并做修持,但又把文殊菩萨跟自己分开来。文殊菩萨从不跟着你走,你只是把他留在家里,没有人会去注意,因为你认为文殊菩萨就是那个佛像,文殊菩萨并不在你里面。或许你每天早上都做一小时的观想,但你把那个观想留在你的佛堂里,没有把它带着走。谁是文殊菩萨?那个佛像,拿着一把剑,是什么剑,切菜的剑吗?拿一本书,是什么书,讲故事的书吗?你知道的,我们也创造某种引导的光,放光迎请,你的上师自己就会来这里。不过你摆了佛像在佛桌上,就得在他前面放些水呀、花呀、香呀,所以你就这么做,但你做得不太对,以致于这变成你生活中的另一种负担。在佛桌上的文殊菩萨就像个宠物一般,如果你早上忘了燃香,你是不是会有罪恶感,好像你忘了要喂家里的狗似的?所以我们用这样的方式,把自己跟菩萨分开来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7-7 02:14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身为一位金刚乘行者,把文殊菩萨等本尊的概念想法融入我们每天的生活,是如此重要。我向来都跟朋友说,观想后的时段〈座下瑜伽〉比观想中的时段〈座上瑜伽〉更为重要。我们每天做一小时的禅定,是为了要改变非禅定时(座下瑜伽)的感觉。在佛堂修法时,会生起一些慈悲的气氛、一些虔诚的心情,应该要让这些气氛或心情在随处出现。且让我简单说明。我认为各位不需要去改变任何事情,不需要佛堂,不需要任何东西。我认为应该不去伤害别人、不去伤害别的众生、也不累积害人的因。不伤害别人、也不累积害人的因,做这些事情,并不需要佛堂,也不需要禅定、念咒,你自己就做得来。如果你能做到这点,那你不仅是个一般人,同时也是纯粹的小乘行者。只要你不伤害别人、也不累积害人的因,这就已经相当足够,无论你有没有佛教徒的名,那并不重要。如果你更勇敢些、想做更多的事情,除了不伤害别人,你必须尝试去帮助别人、并且累积助人的因。帮助别人并不必得改变你的生活型态,你可以就做你自己,同时能够改变别人、帮助别人。如果你有能力、也有意愿来帮助别人,那你不仅是个一般人,同时也是大乘行者。要做个大乘行者并不难,只要你有意愿帮助别人,也实际去帮助别人。但现在我们是什么呢?我们似乎被称为最高阶的金刚乘行者,而身为金刚乘行者,我们甚至都没去修持“不害人”这小乘的法则。我们多么经常有意地伤害别人,又是多么经常无意中伤害别人。再这样下去,几乎不可能成为一个纯粹的金刚乘行者。金刚乘应该真有其特殊之处,既然如此,它应该有些捷径、有些快速法门。那要如何同时是一般人、又是个金刚乘行者呢?你必须要有“净观”,将所有众生视为清净,视轮回、涅槃同样清净,至少对你的上师是如此。
接着再回到理论的方面。有个问题,无论有意、无意,已经被问过很多次了,那就是“这个生命是什么”?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以便谋生,但谋什么“生”呢?到底是为工作而生活、还是为生活而工作?这个生命的背后是否另有一些东西呢?这个生命到底是如何开始的?有些聪明的人曾想过这个问题,很多人则试着去解答。不只是佛教,许多其他的宗教亦然,比如基督教或印度教,他们也尝试回答这样的问题。他们认为,这些全是上帝的创造,我们的目的就是来侍奉上帝。如果你违背上帝的意旨,你就是罪人;如果上帝高兴,你就被允许进入天堂。但你还是不能成为上帝,你仍然比上帝还低层。
最有意思的是,他们认为一切都是上帝的创造,很多人都相信这样的理论,一切都是上帝的创造,生命是上帝的创造,但佛教徒并不相信这一点。比如,在印度,佛教有四种不同教派,“说一切有部”、“经量部”两者属于小乘,另外还有“唯识”和“中观”理论。我们应该是属于中观派,但事实上我们连第一个“说一切有部”都不了解,而它其实应该属于佛教最基本层次的理论。事实上,研究“说一切有部”十分有趣。近来在西方,比如芝加哥大学、波士顿大学,他们现在对最基层的教派非常有兴趣,因为“说一切有部”这种最基层的教派是非常科学的,他们甚至还跟印度教有许多辩论。他们说他们不相信上帝创造了这所有的一切,谁是上帝呢?你说的“上帝”是什么意思?要成为上帝,至少要有三种特质,他必须要有无所不知的智慧,如果他没有这个的话,他就跟我们一样啰;他必须要对众生有平等的慈悲,不管是敌是友,都要有同样的慈悲;他必须要有帮助别人的能力。拥有这三种特质,才能被称为上帝。“说一切有部”说,如果上帝创造了我们,难道他不晓得我们在痛苦吗?他若有智慧,就应该知道。好吧,如果他知道,难道他对我们没有慈悲吗?他有能力呀,他若有创造我们的能力,如果如同印度教和基督教所说的,上帝真有这种创造我们的能力,我相信他应该有能力让我们停止痛苦、把我们带上天堂,那为什么他不这么做呢?难道他喜欢看到我们在这里痛苦?像这一类的辩论有许多许多。 佛教徒并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所以我们会这么问道:我们不相信有上帝,但是谁创造所有这些生命呢?谁创造这些山川、河流、种种?对此他们(“说一切有部”)有两个答案。他们说创造者有两个,一个创造者是个很小很小的原子,由它而创造出各种物体的形状、颜色等。各位看,这是非常科学的讲法。这种原子是这么的小,无法再被碎裂;而在某些特定因缘之下,几个原子聚集起来,成为一个大东西,这是客观的创造者。科学家相信这一点,他们也相信,我们的心也是从非常非常小而无限的心所创造,他们相信这样的理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7 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今天是以概论来谈佛教,所以就不多说“经量部”这个派别,因为他们讲的与“说一切有部”讲的几乎完全一样。接着是“唯识宗”,他们认为这两个基层教派讲得不够好。他们觉得,不相信上帝是创造者,这一点做得不错,但这两派也犯了一个错误。我们〈唯识宗〉根本不相信有个最小的原子,那是你们的幻想,因为形状大小之分是个幻想。当有这个东西和那个东西时,自然有一个较大、另一个较小;可是当有个更小的东西时,原本较小的就变成较大的了。因此大小并非绝对,而是随着情况而改变。所以我们并不相信有最小的原子,但我们相信任何一件事情都是从心所造。这是个很高等的哲学,“唯识”是佛教最伟大的派别之一。
如果我们知道这些,就开始能了解一些佛法。接着我们问道,为什么一切由心造?他们〈唯识〉有一个答案。他们说,任何一个物体、任何一种现象,都可分为二种来说,一者客体、一者主体,一切客体和主体都是同时出现,所以一切由心造。这点很难理解,我做个比喻来说明。各位有些人以前没看过我,有些人甚至十年前也没听过我的名字。我这个人、我的逻辑、我的哲学,那时并不存在你的世界。直到你看到这个人、听到这个人,此时这个人的外表和声音才存在于你心中。不过这时,你会想,他应该二十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因为你把现在投射到以前,你可以想像二十年前,他一定还是个婴儿。你也可以将现在投射到未来,他就成了老人。另一个例子是,比如说他吧,对他的父亲来说,他是个可爱的小儿子;对他的太太来说,他是个唠叨的丈夫;对他的女朋友来说,他是个帅哥;对他的儿子来说,他是个亲爱的爸爸;对他女儿来说,他是个严格的父亲。因此你就能够了解,一个人──爸爸、儿子、丈夫,通通都是。一个人怎么会是这样呢?然而,因为别人的不同投射而美妙地产生了这些变化。由此来看,一切由心造。还有一个例子,比如说他吧,一定会有些人喜欢他,对喜欢他的人来说,他漂亮、真是个好人;对那些不喜欢他的人来说,不管他做什么事,他的外表、发型、走路的样子,都使这些不喜欢他的人生气,即使他都不动也一样。这就表示,世界上的美丑、好坏,都是我们的心所造。大小、形状、颜色、一切都是。因此“唯识宗”相信,一切由心造,心是唯一真正而究竟存在的东西。
最后我们要谈的是中观派。中观派认为,甚至连心都不存在。一切都是空性。究竟上,一切都是空;然而相对上,一切都能呈现,但并非它以某一种方式呈现,就表示它以那种方式存在。比如说一杯水,对我们来说它是一杯水,对吧?如果你放一条小鱼在里面,然后问它,“这是什么?”你认为呢?我不认为它会说这是水,这必然是它们的家,在里面可以游泳、睡觉等,所以它们必定有不同的想法。我们人类认为这是水,但对鱼来说这应是它的家,因此哪一个才真正存在,家还是水?哪一个?人类是很自私的,我们向来都说我们是对的,所以依我们来看,水一定是对的,鱼想的才是错的。这是我们的想法,但这正是我们所错之处。我们没有理由、甚至没有证据可以证明,这水并非鱼的家,我们不能证明水就是水,我们只是相信这样,对吧?如果真有一场人与鱼的争论,一方说这是它的家,一方说这是水,这可很难断定(谁会赢)。你要用投票的方式吗?那么我们一定会输,因为鱼比人还多。所以最好的是说,在实相上,杯中的东西既非水也不是家。那是什么?空就是一物也没有。里面什么都没有。但在相对上,它可以是任何东西,因为它可以是任何东西,因此金刚乘能把水当成灌顶的所依物,把水当作甘露。所以对金刚乘的人来说这是甘露,对鱼来说这是家。因此是这个心在断定。
现在我们来讲一些灌顶的事情,梵文的灌顶称为 Abhisheka ,表示“丢掷”或“倒入”。一般来说,灌顶几乎就像是加持,但若以我们刚刚所说的这些逻辑来谈,灌顶便有奇妙的作用,它超越加持,它是一种引介。如果你不认识某个人,你的朋友介绍你们认识,因此你就多了一个认识。就像这样,你不太了解许多事,比如说你并不了解水,因为你被自己定义的水所困住。水可以是很灵活的。因此为了要将水的灵活性引介给你,金刚乘把水当作一种所依物。因此这传达给你什么?它将生命经验的真实自性引介给你。它告诉了你什么?从无始劫以来,我们即有无明,从无明而有五种不同的情绪,贪嗔痴慢疑。当这五种情绪增长、成熟时,它就成了五蕴。接着我们便有贪欲,对自身非常执着,我们认为自己的身体是如此珍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7-7 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我们不仅对自己的身体执着,有时对别人的身体也执着,即使它充斥着粪便与血脓。如果我们把身体解剖开来,其实是没什么东西可执着。我们执着身体的哪一部份呢?这个身体其实本来就不漂亮,如果你都不管它,它会变脏、变臭、变得恶心。然而我们真的有很多执着,我们变成身体的奴隶。当它冷了,我们会找东西来盖;当它饿了,我们会去吃点东西;如果有人敲你一下,你就生气。特别是,如果有人敲你,你就期待那个敲你的人要说抱歉,如果他没说,你就会很生气。如果那个人向你道歉,即使他把你打得很重,就这么几个字的抱歉,便把你刚才所有的痛苦都带走了。我们的心就像小婴孩的心一样。也许事实是,你以为某人敲你,对吧?而你期待那个人要说抱歉。但也许他不知道他打到你,也许他说了抱歉可是你没听到,也许他认为是你该说抱歉。所有这些情况、状况使得生活变得非常非常复杂,这一切都因为我们有执着。
再举个例子。如果你的头撞到墙,你通常会怪罪哪一方呢?我们通常会责备这个墙怎么这么硬、怎么不会动,我们从来不责备自己,也不会骂自己的头怎么这么软。头撞到墙的这个痛,如果没有这个头,就不会撞到墙,也就不会痛了,所以你要负部份的责任,因为你有这个头。而我们从来不这么想,我们都是责备别的东西,然后感到生气。对墙来说这不会怎样,但如果是对众生(生命体),情况就比较困难了。
我们刚刚提到五蕴,以上所说为色身,讲这些会令人想睡觉,所以我不打算通通讲。抱歉。五蕴的其中之一为识蕴。识蕴也很无明,所以我们必须要清净它,我们必须要清洗它,就像洗衣服一样。但是当你要洗衣服时,你洗的是什么?不是洗这些衣服,而是洗脏东西。衣服怎么可能被洗呢?你只是洗掉脏东西而已,你不想要这些暂时的脏东西。就像这样,你净化识蕴,而不是清洗识蕴,你把这些识蕴的脏东西洗掉。以喜金刚的传统来说,识蕴的脏东西就是愤怒,愤怒必须要被洗掉。要用哪种肥皂和水呢?阿毗佛。不过此时你是无明的众生,你不能说:“喂,阿毗佛,你来帮我清洗我的愤怒吧!”
既然一切都是心,你便创造一个阿毗佛的模样,蓝色、具足一切佛的功德。除此之外,你也把它转化成一个宝瓶,有一些水,因为你认为水能清洗东西。所以金刚乘是用这个方法。接着你喝下去,它会洗掉这些脏东西,这会变成什么呢?当你洗衣服的时候,你把脏东西洗掉;脏东西被洗掉以后,这衣服变干净了吗?是这样吗?不,衣服从不会变干净。因为,我说过,衣服从未脏过,脏东西不是衣服,脏东西是脏东西,衣服是衣服,脏东西和衣服是分开来的。正因为脏东西和衣服是分开来的,所以才有可能把脏东西洗掉;如果脏东西是衣服,就不可能洗掉它。由于衣服从来没有脏过,衣服怎么可能变干净呢?因此最后,你领悟到衣服就是衣服,领悟到识蕴就是阿毗佛,这个佛的能量就是镜子一般的智慧(大圆镜智)。五蕴、五方佛、五种智慧、五种情绪(五毒),五种法饰、比如莲花,五色,所有这些五个、五个凑在一起,你就了解什么是灌顶。不要认为这些东西是在外面,这些都在你里面。这是有关灌顶的简介。
接着简单说到禅定。禅定是“觉”的连续,禅定并不表示要像我们所做的那样,打直、盘腿、闭眼好几个钟头。你必须要专注,这是你首先该要有的。如果没有专注(止),什么都做不成。现在,你们有些人似乎很专注听讲,所以你以为你的心并不散乱。一般来说我们的心十分松懈,但当我们开始要禅定时,我们有越来越多的干扰。比如说,现在大家都专注于我,不要散漫,就这么几秒钟(暂停)。你开始散漫,你开始更清晰地听到噪音,为什么?这并非刚出现的念头,我们以为静坐时才开始出现妄念。事实并非如此,你只是这才知道有妄念而已。因此我向来都跟学生说:“你所认知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们有个散漫(游荡)的心。”就是这样,这是 1990 年版的禅定开示。
以一天(一晚)的简短公开演讲来说,我实在不知要说什么。下一次也许试试六天的课程,如此才能真正学到一些东西。现在几乎像是在读索引一样,不过至少,我希望你得到的不只是个索引、而是个菜单,那么你至少选了一些食物。
徘徊无尽轮回中,众生历尽难忍苦, 捨尊无他能救怙,愿生至尊莲座前。 至诚祈请尊贵上师宝,悲切呼求具恩之法王, 自身不堪非尊无所依,师心我心合一无别祈加持。 噶玛巴千诺~噶玛巴千诺~噶玛巴千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8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河池
生活处处无非禅。
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
修行是不能将座上和座下分离开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7-10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南宁
只要你不伤害别人、也不累积害人的因,这就已经相当足够,无论你有没有佛教徒的名,那并不重要。如果你更勇敢些、想做更多的事情,除了不伤害别人,你必须尝试去帮助别人、并且累积助人的因。帮助别人并不必得改变你的生活型态,你可以就做你自己,同时能够改变别人、帮助别人。如果你有能力、也有意愿来帮助别人,那你不仅是个一般人,同时也是大乘行者。{:smi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