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39203|回复: 1

六厚古村的发现与保护(转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5 1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西玉林
“六厚村”。北流市大理镇有一个六厚村,村里保存着200多座明清、民国时期的古建筑,残存着古代修建的炮楼、古围墙、古宗宗祠,听说以前还有绕村的护村河,可惜现在看不到了。大家注意到没有,前面我提到村里的炮楼、古围墙等是用“残存”两字,为什么呢,我们先随主持人李雯到六厚村去逐步了解。

  【主持】李雯:在我身后就是位于北流大理镇的六厚村,从这一片建筑群我们可以了解到它当年有多辉煌。现在我们就到这条村挖掘村里的历史文化。
  六厚的村名,寓意这里的土地肥沃,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子建于元朝,由中原人迁此定居形成,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成为一个富庶的村庄,并且村人中屡出进士、朝廷官员。丰厚的物质基础,加上充足的人文储备,让六厚村成为当时北流一个非常有名的村落。六厚村共有十几个姓,一般大姓都有自己的宗祠。现在村里还保留有10座宗祠、4座庙宇。全村以宗祠为中心,两侧窄而幽深的街巷,呈放射状向四周伸展。一排排老宅则依附着街巷,高低错落地向两侧及后方,有序地排列开来。整个村落的布局有点像五行九宫布局,互为犄依。为防火,先人还特意开凿了半月形的南塘,以“水”来克“火”。 六厚村最有代表性的宗祠是李廊官祠。
  【主持】李雯:在我身后的是李廊官祠,有300多年的历史了,它是六厚村部分李姓人的祠堂。从这里走上去,我们看到门口贴了一副对联:男婚女嫁,夫德妻贤。很少看到祠堂门口贴这样的对联的,为什么呢?
  李庆广——贴这幅对联是我们李性办喜事,结婚的新郎新娘都要到这里拜堂,是为了尊老爱幼,家庭和睦,所以大家就来这个祠堂祭拜祖宗,就是这个意思。父母也到这里参与祭拜祖宗的活动,有敲锣打鼓的,也有舞狮舞龙的,当时就是热闹非凡。
  北流市政协委员  蒙耀东律师——婚俗的习惯就是先到祠堂里面祭拜祖先,这个习惯是我们中国传统的孝文化的一种表现,这是一种缅怀先祖、孝敬父母、尊敬兄长的表现,是儒家思想中仁爱思想的体现,保存这个习惯下来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是非常有意义的。
  李雯——这个李郎官祠一共有三进,规模是比较庞大的,我们现在就问问这位李老师。李老师,你和我们介绍介绍这些建筑物的历史吧。
  李家端——这个宗祠大概占地7亩,建成房子是三进,从整个宗祠的规模来说,是非常雄伟的,这个建筑物大的柱子全都是格木,还有石柱子。第二个是还有屏风,可惜拆掉了,二进有一个屏风,三进也有一个屏风,还有上面的这个神屋,原来有100多个神主牌的,可惜在破四旧立四新的时候毁了一部分,原来的神屋是用这些格木绣花刻草的,就是这个的造价现在要超过20万才能造好,这个宗祠的规模是我们的荣山公的我们的曾祖建设的,从来祖到我们这代已经发展有16、17代人了,这个宗祠出的人大概有1500人,现在有些已经搬到别的地方了。我们这里的来祖原来是康熙(在位)的时候出生的,这个宗祠到现在的年代已经有300年左右了,我们建的这个宗祠就叫做荣山公,荣山公在当时是个官,按照族谱记载,他曾经是六品,六品官员就相当于是现在的市长级别的(官)。
  李雯——我看见这里有一幅对联,“你祖父创业维艰,我儿孙切戒奢华”。李老师,这对联刻有出来的吗?
  李家端
  ——没有,每一年快过年的时候就用红纸写出来。
  ——为什么说是以前祖父的祖训呢?
  ——这些对联从我出生到现在,都是每一年到了春节前,也就是三十晚就用大红纸写好贴上去,每年都是写这首(对联),都是一样的内容,不能更改。沿用了几百年了。
  李雯——在六厚村的南面,我们就发现这里保留有一个完整的炮楼,村里面的人就把它叫做闸门,它什么时候建立的呢?它的管辖范围有多宽呢?是做什么用的呢?我们现在就去问问村里面的人。
  李庆广——闸门 现在也叫村门 古代叫做城门 是保护这个村子的 就像城堡一样
  村民——过去这叫廊西庄,廊西庄就是李庄
  村民——面有人住的 有人住在上面的
  李雯——现在我们看见这几百米的石墙是以前留下来的 有些人说这石墙是围一个村子的石墙 有些人说只是一个庄园的石墙 到底它是一个村子的石墙呢 还是一个庄园的石墙呢
  村民
  ——这些石墙是我们李家的 围住我们李家
  ——是一个村子的石墙呢还是庄园的石墙
  ——庄园的石墙
  ——这些石墙呢 我听人说是村子的石墙 现在看来应该说是我们李姓庄园的石墙
  ——以前听人说有近一个公里那么长的 现在随着社会演变 很多都毁坏了 现在看到的还有几百米长

  特邀主持  刘耀:有报纸文章讲,这条石墙是古城墙,以前有八公里那么长,经过记者现场考察,这种讲法与事实不符。不过即使是围绕李廊官祠的石墙,主材料用一块块重达100多公斤红色大石条切成的古院墙在现在来说已经是很稀有了,从这条古石墙也可以看出,当年李廊官祠几气派,几壮观。听村民说,一直到民国时期,李廊官祠的年收谷租有一万五千多担,它的收租范围除了大理外还达到了新圩沙塘垌、宋村垌、罗坡垌、大塘南流垌一带,可想而知当年李廊官祠有多富。当年进入李廊官祠可以说是不见一点泥土,道路啊,晒场啊,全部都用青砖或者石板铺设硬化的。可惜到了现代,有段时间村民嫌石板路凹凸不平,用水泥原地铺上了新路,那石板不是被村民挖出来做屋基,就是被埋到了底下,现在村里幸存下来的石板路还有一些,不过都很短了,成不了规模,真是可惜。同样原因,由于村民的盲目建设,整个六厚村村里许多不可再生的文物古迹都受到了巨大推残,所以我前面说有些古迹只是残存下来,老实讲能够“残存”都已经是要烧高香了。

  李家针——祠堂前面这里的房子的地方,原来是一个水塘的,(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村里人口多了,有些人不够地方住  许多人就建房子在这里,把这塘填了
  村民——周围都有一条护城河 在现在来说就叫做护沟 还有(水)塘 水塘周边种(带刺的)竹子 (带刺的)竹子不容易钻进来的 没那么容易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现在许多村民又纷纷在路边的水田起房,原来辛辛苦苦填去南唐、护村河起的房子,现在有许多也已经是人去楼空,空置在那里了。

  到六厚村采访的时候向村民提到一个问题,在塘里起房,填土、石脚都要特别多,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村民填塘起房?村民说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国家对在水田起房管得特别严,六厚村周边都是水田,没有山地,人口膨胀的六厚村只有打祖先留下的南塘、护村河的注意了。换到现在,填塘起房这么费事,拿牛鞭打他们都不愿在那里起房啊。现在六厚村的老村民都很留恋以前的旧村风貌的,他们正在筹备成立“老村建设保护委员会”。
六厚村党支部书记 陈开超——根据我们村子的特点 村里计划建成历史文化名村 第一个方面就是从现代农业这个方面来着手 第二个我们就是要挖掘我们村子原来的历史文化 由于历史的演变我们村好多建筑和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有一部分都已经被毁坏了 所以我们第一步就是要把我们原来有的建筑 如何保护好 所以我们要先成立一个机构 成立好这个机构以后 下一步就要研究出如何拓展
  李家针——目前 各个地方对于历史建筑文化 都意识到(历史建筑)珍贵 看看大家以后如何保护好历史建筑, 大家聊聊看
  李家端——从整体上来讲 我们想搞好这个文化名村 应该是有条件的 尤其是在上级党委和村支部的领导下 我们整个六厚村的村民是大力支持的
  ——将这些古建筑全部鉴定过 那些不能够动 不能够整 要保留下来 这个是最关键的
  李庆广——对于这个文物遗产的保护 我们村 支书刚才讲了 要成立一个机构 如何保护好 在这个方面我们村委会曾经讨论过了 争取外商的资金 引进资金 以及村里的(经济)能人捐一部分(资金)来修复保护好
  六厚村党支部书记 陈开超——我们六厚原来的古建筑比较多 有四社 四庙 十个宗祠 因为我们村有十二个姓氏 这些宗祠一般一个姓氏有一个宗祠的 这样十二个姓氏有十个宗祠 是因为有两个小姓氏的人口只有十几个人而已 他在当时就不可能搞一个宗祠 所以说在我们村这些村巷 全部是用这些红石板 在路的中心铺一路过去的 整个村子都是这样的 原来有些路比较狭窄 又改动过 年代久了 以前只是人走,现在什么车都有 ,时间长了辗辗就烂了 现在我们是把大部分的路段水泥硬化了 所以说原来的红石板路(被盖住了) 只有部分保留下来
  李家针:村里的红石板到处丢,村人都不识宝
  六厚村党支部书记 陈开超:原来我们村历史上应该还是比较富裕的 这个(李廊官祠)起的时候,框架起好了,人还可以骑牛从门伏下面走过。所以当时用了多少泥填高这里啊。村里最早的宗祠是林家上书祠,林家上书祠起的时候,所有的格木都是就地砍的
  特邀主持 刘耀:北流市政协教科文委主任林日明是一个“老北流”,他从七十年代起关注六厚村的发展了,我们听一听他对六厚村的评价。
  北流市政协教科文委主任  林日明:整体来说,历史文化名村要有参观价值、欣赏价值、旅游价值。现在六厚村欣赏价值比较大,参观价值方面也大,古建筑大部分保护比较好。现在广东大力开展祠堂文化,我认为六厚村以后要多搞一些棋、牌、图书等配置到祠堂里,(如果每个祠堂都这样)就可以把我们玉林、北流的农村祠堂发展成为宣传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阵地,对建设提高农村精神文明大有好处。
  ——————来自玉林电视台《倾计》特邀主持  刘耀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已绑定手机
发表于 2011-6-15 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玉林
看到一个文化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