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隆盛三和 于 2010-8-31 22:36 编辑
人生的三要三不要 ——学诚法师在第五届法门之光福慧营的皈依开示
本届“法门之光”福慧营于22日下午闭幕。上午6:00,师父为参与活动的营员们传授三皈依,并做了一场如何规划人生、建设人生的开示。对待他人,不要拒绝沟通、不要排斥别人、不要自以为是;对待自己时,则要学会“自尊”、“包容”与“思考”。
师父开示全文如下:
各位法师、各位同学:
非常欢迎大家来参加法门寺第五届“法门之光”活动。大家在社会上读过很多书,也参加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到寺庙里参加活动,对不少的同学来讲可能还是第一次。几天来,大家一定会有很多感受,这种亲身经历的感受跟过去看电影、电视、小说的感受是不同的。
这届法门之光主题“规划人生,建设人生”,自己的人生规划好,才能够建设好。像一座城市先要进行城市规划,才能去建设。我们人的生命也是如此,先要做好规划,然后一步一步去做。规划与建设的前提是要认识人生,对自己的生命有所认识。这几天,大家必定会得到很多的喜悦快乐,这种喜悦快乐跟在社会上面,跟在家里是不一样的。可能也会有很多出家法师告诉你们说,我们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要追求快乐,这种快乐是永恒的,是不变的,是不需要附加条件的,是从内心得到。人间的痛苦就在于我们追求的东西是错误的,得到的东西也是错误的,这就是人的痛苦。如果我们追求的东西是正确的,得到的东西也是正确的,就不会痛苦,所以,我们的痛苦是自己造成的,不是别人给予的。婴儿一出世就哭,为什么哭呢?那是疼苦。人死了以后也要哭,人死了以后不是自己哭自己,是别人哭自己。都是痛苦的。 请师
我们在庙里听到一些佛法。佛法不是迷信,佛法也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境界,佛法告诉我们怎么样从人的角度,从人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向佛的境界走去。佛是大彻大悟的,我们一步一步朝这方面去努力,把自己的生命的品质越来越提升,越来越认识到自己到底是什么?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命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我们要怎么样过好这一生?怎么样给这一生做很好的规划?
自己的一生规划好,要注意几个问题:自己对自己的关系,人对别人的关系,人对师长的关系。自己对自己的关系就是自己追求的东西要正确,要能够学会调服自己的烦恼,克制自己的情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主要的主要有三条,与自己的关系最主要的也有三条。自己和自己处理好了,自己和别人处理好了,自己跟环境处理就比较容易。
皈依现场
对待他人:第一,不要拒绝“沟通”。沟通不是把你的观点强加给别人,要取代别人的看法;沟通是为了缩短彼此之间的差距。对一件事情,你有你的看法,他有他的看法,第三个人也有他的看法,第四个人,五个人,六个人,十个人,一百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通过沟通,才会知道别人为什么会那么想;反过来说,别人才能够理解你为什么这么想。所以沟通是没有前提的,沟通是没有条件的,沟通是平等的,沟通是需要的,沟通是必要的。我们不会沟通,在与人的互动过程中,我们的意思不容易被别人领会,我们也很难准确去理解别人的意思,这就造成误会。很多的很好的想法别人不能理解,你也很难理解别人很好的想法,内心当中就会造成障碍,就造成问题。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带来许许多多的难处,就是因为缺乏沟通,沟通不善巧,沟通不好造成的。
第二点,不要排斥别人。排斥是说内心当中不能排斥别人(他人,众生),他们跟自己的生命是息息相关的,排斥别人就是排斥自己,排斥别人,自己就没有生活的空间。在社会上面,与别人接触时间久了,就会有矛盾,会有隔阂,会有问题,会有障碍等等。大家就互相排斥,互相排斥再往下就是斗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都是人心里互相排斥的原因造成的。如果我们没有这个作意,问题也就比较小,这些问题也就没有了。
第三,不要“自以为是”。我们常常自以为是,觉得我们的想法是对的,别人的想法不如我们。过了一个小时以后,觉得我们的想法是有问题的;过了一年、两年、三年以后,觉得我们的想法很幼稚;过了五年、十年、二十年以后,可能就更是如此了。我们长期以来,就是活在事物的意识状态当中,需要具有人生丰富经验的人为我们指导,帮助我们,我们才能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走路也好,开车也好,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事,任何一件工作都需要经验指导。我们整个人生的道路,我们的修行,我们生命的提升同样如此,需要经验的指导。如果我们老是自以为是,就不容易虚心地去接受别人的经验,就不容易虚心地的去接受别人对我们的帮助。我们很容易觉得需要听的话,喜欢听的话,我们才听;不喜欢听的,不愿意听的,可能就会不听。但是有时候恰恰是相反的,什么意思呢?可能有些话,我们不喜欢听的,我们不愿意听的,实际上对我们人的一生,对我们人是有真正的帮助,恰恰是我们需要的,对我们自己也是最需要。好比病人吃药一样,医生给我们开的处方,不喜欢还是要吃,不吃就有问题;自己开的药,如果不适合,吃下去还有反作用。所以在沟通中不要排斥他人,不要自以为是。
对待自己,也有三条:要学会“自尊”。现在的人缺乏信任,缺乏信任的前提是缺乏信仰,缺乏信仰的前提是缺乏自尊心。自尊心就是自己尊重自己。自己怎么样来尊重自己?作为一个人,一个学生、一个员工,内心中时刻有一个标准,照着标准去做,就容易培养出自尊心。比如说一个国民出国,别人说中国不好,就会有自尊心,他就会有国家的尊严。大到国家,小到在单位学校,人家说你这个学校的学生不好,我们有这个自尊心,说这个单位某某人不好,我们也有这个自尊心。有这个自尊心,它才有办法区别善恶是非,正确与错误,如果人没有自尊心,就没有善恶标准,没有标准,黑白不分,是非不分,没有能力来分辨。所以对自己要有自尊心,要学会自尊。
第二要学会“包容”。佛教讲慈悲,传统文化叫包容。为什么大地能承载一切?它有这个能力来容纳一切好的,不好的。我们的心也要有广大的包容心,无论别人怎么对待自己,我们都可以包容,人生不是一帆风顺或者一直都是平路,一直都是上坡路,一直都是下坡路。人生的道路有上下坡、有平路、有拐弯,有高速路、有铁路、还有航道。每个人都是走一条路,每个人的程度、爱好、追求都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我们的心要包容别人,别人这么想有他的道理,别人这么做有他的道理,别人这么对待我,也有他的道理等等,我们就不会那么痛苦,我们的境界就能提升。
第三条要学会“思考”。思考很重要,没有经过思考的答案,它是错误的答案,如果不会思考,结果就会偏离出发点,思考得出的结论也许是错误的。用佛教的话来讲,“正思维”,正确的思维模式。一个模式有问题了,整个思维就有问题。佛教讲闻思修,听到佛法后就要思考,思考思维后得到的结论才去行,如果没有通过思考思维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力量的。通过正确的思维后做事情,我们的内心就清清楚楚,内心非常的光明。我们早上起来,几点念经,几点出坡,几点上课,非常的清楚,我们待人接物,与人接触,所作所为非常的清楚。这是通过正确思考后的行为。如果没有通过很好的思维,每天无所事事,人家做什么你跟着做什么,人家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一天当中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所以一个人在一天当中有成就,是有明确的目标的。如果有个固定的目标,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是非常有力量的。要想让目标清晰,我们就要思考清楚目标是什么﹖人生的目标是什么﹖这些都需要去学习、去培养的,这些状态使我们心里等流持续不变,学会思考。
常常听到一切事物都有两面性,有光明就有黑暗,有天就有地,有善就有恶,有乐就有苦,佛教讲有求皆苦,有一个好的事物必定会有个坏的事物与它相对应,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就会觉得好像有个什么东西来障碍自己一样,这个障碍是你在学习工作经验过程当中遇到的障碍,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障碍。任何一个人,当你有成就时,就会有障碍来障碍你,这是所有人要去面对解决的,你面对了,认识清楚了,能够超越自己的人生,生命当中的力量就越强,障碍就不成为问题了。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顺境就有逆境,它是交替与并行存在的。顺境中处理不好就会变成逆境,逆境中处理好就会成为事业中的增上缘。好像一个人在高速公路上开车,四平八稳的,人的注意力不集中,就容易发生车祸;在一个路况不是很好走的地方开车,他可能很注意,就不容易发生车祸,所以不能说路好坏,而是在你的心态问题。如果你很注意,有好的技术,就不容易发生车祸;如果你不注意,就算是技术好、车好、路好,也一样容易会发生车祸。人生也是如此,时时刻刻保持面对境界的心,保持面对困难的心,当问题来时就不成为问题了。有的人遇到困难时就过不去了,就在这个问题上、障碍上过不去,就抱怨,引发了许许多多不必要的麻烦痛苦。这实际上是我们不能正思维,不能包容,人内心没有力量去超越的表现。
学佛法,为了得到觉悟,觉悟人间的一切,觉悟之后自然就能超越这些,觉悟之后就能解决内在烦恼,解脱外在种种对我们的障碍。所以佛法就像雨露,就像阳光,就像空气,我们一刻也不能分离,以此祝福大家。(完)
第一次皈依佛门的年轻学子,像刚发芽的枝苗般嫩绿新绽,对寺院寺院所有人事物既新鲜又好奇,初次拿到自己的皈依证,迫不及待翻开,看看师父给自己取了个什么样的法名?时刻串习皈依法类的居士也不忘把握机缘随喜皈依,每一次皈依,都有不同的心灵体悟。恭喜又一批佛门新生加入,让我们彼此互勉学习,时时皈依三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