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lin 发表于 2010-4-30 13:54

马门滩寻古

马门滩河段水流湍急、怪石嶙峋。



为纪念马援将军而在马门滩两岸建立的纪念寺庙。



马门滩古渡现在仍然发挥作用。

jalin 发表于 2010-4-30 13:55

滩头的老艄公。



在南流江打捞上来的古木。



马门滩河段是南流江最美的一段河段。

jalin 发表于 2010-4-30 13:55

马门滩因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疏浚河道而出名。马门滩在博白县顿谷镇马门村与东平镇新郑村交界的南流江中,距博白县城约30多公里。滩中江流湍急,波浪翻滚,水声轰鸣,两岸怪石嶙峋,百态千姿。马援将军带十万将兵南征交趾,师经白州,沿南流江顺流而下,舟楫到马门滩,但见中流峭石挡道,波涛汹涌,船只不能通过。于是,马援带领将士们凿石疏通,疏浚航道,以便行舟。为了纪念马援的功劳,后人在马门滩两岸都建伏波庙。马门滩也是南流江风景最美的河段之一。

“马门滩”得名的由来

    马门滩在顿谷镇马门村与东平镇新郑村交界的南流江中,距博白县城约30多公里。滩中江流湍急,波浪翻滚,水声轰鸣,两岸怪石嶙峋,百态千姿。清代道光版《博白县志·山川》写道:“马门滩在顿谷堡,离县治西七十里。滩多峭石,水流湍急。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交趾,凿石疏通,以便行舟。唐节度使高骈复凿之行舟,益行,至今赖之。滩上两岸,俱立伏波庙,凡行舟上下,咸恪祀之。”

    “矍铄将军势壮哉,貔貅十万压江来。滩头顿使波涛伏,石骨如逢霹雳开。凿险祗期平瘴海,书励何必著云台?马门今日寻遗迹,拂拭残碑点绿苔。”这是清代詹可端所作的诗《马门滩怀古》,诗中所说的“马门”即今博白县顿谷镇马门村,村以古迹而名。

    据史籍记载,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交趾。师经白州,沿南流江顺流而下,舟楫到马门滩,但见中流峭石挡道,波涛汹涌,船只不能通过。于是,马援带领将士们下水搬开巨石,疏通航道,经20多天奋战,遂可通行。为作记念,马援令留两巨石不搬。宋代《元丰九域志》早有记载:“马门滩在白州。马援南征,以江流迅激,舟楫不通,乃疏尽去其石,余有二巨石,双立若门,因谓之马门滩。”这即是“马门滩”得名的由来。

马援将军和“马门滩”

    洪水流经此“马门”,卷起巨大漩涡,出得门来,势如奔马,滔滔南流。清代《一统志》也写到:“(马门滩)中流水急,势如奔马。”马援征服险滩,降伏恶波,其“伏波将军”之名可谓名符其实。

    白州人民为缅怀和瞻仰马援将军及其军队的功绩,于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在马门滩西岸建了伏波祠,以后又多次重修。1985年10月,该祠被列为博白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伏波祠门联为“威振南交,功高东汉”。人们还把马援南征疏河时立于江边的两块石碑移至祠堂内,祠的正中立有伏波将军塑像,左右为钦差大臣、副帅将领等,东室有文昌、康昌等几座佛像,并立了碑记。墙壁刻有两首明代诗人文琰和陈珖的诗,文诗写道:“竖柱功勋耀日星,云台何事不书名? 祠前一曲清流水,昼夜愁声叹不平。”陈珖游马门滩后,曾以《伏波祠》为题作诗:“江田斜阳塞草多,古祠祈报杂笙歌。伊谁留迹炎荒地,矍铄将军马伏波。”每年农历四月初二、八月初二和十二月初二,附近百姓都集中到伏波祠,宰猪杀羊祭祀伏波将军,平日也有不少人前往奉拜,表达了白州人民对他的尊敬和怀念。往后,凡船只途经马门滩时,船主皆同船员登岸至伏波祠烧香祭祀,以示不忘马援将军疏通航道之恩。

    马门滩东岸有一山兀然耸立,其状巍峨,当地人称之为石锣岭,山顶上有一石板,用力撞击,宛若锣声。相传,这是马援率部在山上驻扎疏河时挖出的。如此说来,此石也属汉代文物了,曾吸引不少游人前去观看。

jalin 发表于 2010-4-30 13:55

马援疏浚南流江河道

    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字文渊,东汉初扶风茂陵 (今陕西兴平县东北)人,上祖世代显贵。新朝王莽末年,为新成大尹(汉中太守)。尔后一度依附割据陇西的隗嚣,为绥德将军,继而投奔刘秀,参加了攻灭隗嚣的战争。东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任陇西太守,上任后,整顿军营兵马,率军击破先零羌,并鼓励百姓农耕,提高生活水准,安定民心,休养生息,政绩斐然。6年后,调回朝廷,晋升为禁卫将军,深受光武帝的器重和百姓的爱戴。

    《后汉书·马援传》载,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交趾女子征侧及女弟征贰反汉,攻没其郡,九真、日南、合浦蛮夷皆应之,寇略岭外六十余城,侧自立为王。……”

    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冬天,汉光武帝诏令长沙、合浦、交趾等州郡集结队伍,操练水兵,储备粮草,制造车船,修建桥梁,开通水路。并委任马援为伏波将军,以扶乐侯刘隆为副将,段志为楼船将军,南击交趾。马援率军从中原出发,溯湘江,过灵渠,下漓水,出桂江,沿绣江、圭江而上,越过鬼门关,在茂林镇山电村扎营暂作休整,补充粮草。

    随后大军随南流江浩浩荡荡顺流而下博白。当抵达顿谷一江段时,因乱石横生,卧江阻塞,水流湍急,河浪凶猛,舟楫兵马不能前进。马援将军当即下令,立即停船顿兵,带兵开凿河道,疏通河床,保证征战兵船的畅通。又严明军纪,约法爱民,不许士兵侵扰百姓,并派官兵帮助当地民众开垦荒土,兴修水利,制陶器,织鱼网,纺纱织布,编织芒竹品,发展生产。在两岸百姓和官兵们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就凿开了马门滩上的暗礁险石,大军得以顺利通过了险滩。马援将军为了感谢两岸民众的鼎力支持和帮助,留下俸银,献上军粮,发给困难的百姓。

    马援统率大军沿江南下直达合浦后,不断扩大兵员,补充给养,于是缘海而进,随山开道,长驱直入。汉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夏,斩征侧、征贰,传首洛阳。马援启奏朝廷西于县有三万二千户, 最远的地方距内地千余里,应分为封溪、望海二县才好管理,得到了朝廷同意。

    建武二十年(公元44年)秋,率部还京师,军吏经瘴疫死者十分之四五。马援沿途修建郡县,治理城廓,凿渠灌溉,以利其民,促进了岭南农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疏治南流江险滩,深得民心,这也是“马门滩”得名的另一个原因。马援胜利归来后,朝廷为表彰他的战绩,封其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建武二十五年(公元49年)马援在进击武陵“五溪蛮夷”时,在军中病故。后追谥为忠成侯。

后人纪念伏波将军

    相传,在马门滩伏波祠内有马门滩碑。史载,唐大将高骈率兵由水路往合浦,经马门滩、北戍滩,皆命人疏治,并立碑以纪其事。高骈这次对南流江上游的马门滩再行疏导,平其险石,以通舟楫,是古代继马援之后第二次大规模治理南流江的工程。这从清代的沈颢作的《伏波祠》可知:“马门疏凿后,日日安流注。如何三尺碑,奇功说铜柱。”清《博白县志·古迹》载:“马门滩碑,在县西陀角堡。唐咸通末,安南都护高骈平蛮獠,诏使归阙,就道由合浦经是滩,湍险石伏,舟不可行。因留俸银遗海门防遏使杨俊营治。乾符中,工竣。立碑以纪。”宋《舆地纪胜》载:“北戍滩,在博白县西南一百里,马门滩之下。”清朝人程均在《马门滩》一诗中感慨地写道:“筹边传旧迹,姓氏著名滩。奇石青锋列,奔湍白日寒。但知铜柱绩,岂畏凿疏难。遗庙悬崖上,临风一仰攀。”

    史载,马援将军副将刘隆在返途经博白水鸣镇时病逝,现当地仍有一座刘隆墓,本地人称其为“刘大元帅墓”。

    在白州,与马援有关的古迹还有饮马江。明朝崇祯年间博白县人赵若尧,由副榜任广东高明县教谕,作有《饮马江怀马伏波》一诗叹道:“矍铄如翁能几人?椐鞍上马倍精神。旌旗一指摇山岳,鼙鼓三鼕靖雨滨。刻鹄书中推至训,薏仁车里误忠臣。云台不入谁为伴?饮马投钱有德邻。”

    饮马江在博白县城附近。明代《广西名胜志》载:“饮马江在博白县治南一里。汉伏波将军马援南征饮马于此,故名。清代金珙《广西通志》载:“饮马江源出登高岭,迳县治西南略塘江五里入南流江。”《一统志》云:“一名环玉江。”

下山兰 发表于 2010-4-30 15:30

王力,马门滩。
玉林市的博白,人杰地灵。

阿Man 发表于 2010-5-10 11:22

水流一般,都算是个好地方,上传些有特色的相片看看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马门滩寻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