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 发表于 2010-4-23 00:00

玉林史前人类遗迹:南流江流域文明的曙光

城北罗竹村白浐口新石器时代石器出土地点。自治区专家在石井岭新石器时代遗址试发掘。福绵连片野生稻。从玉林城区驱车12公里到了万济桥,再左转前进数公里便到福绵镇宝岭村竹山自然村。数千年前,玉林大地上树木郁郁葱葱,水草丰富,禽兽四处奔跑,原始人类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里开始了文明的进程,开创了玉林文明的曙光。对于南流江流域史前文明的性质或属性,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认的结论。不过,通过研究发现,玉林本地出土的石铲,无论是楔形双肩石铲还是一般的磨光双肩石铲,都与红水河流域的隆安大龙潭遗址出土的各种石铲如出一辙。所以可以大胆的推断:创造玉林史前文明的人群与南宁地区(特别是隆安大龙潭)的人群有密切关系。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玉林位于桂东南,境内地貌丰富,高山、丘陵、盆地、谷地等各种地形皆有。特别是大容山支脉的寒山岭分布于城北、仁东、龙安、卖酒等乡镇,六万大山跨越成均、樟木、沙田、大平山、城隍等乡镇,丰富的地貌造就了众多岩洞;南流江自北向南,从北流市大六坡入玉林市境,流经茂林、名山、玉林、南江、城西、福绵、樟木、新桥、石和、沙田等乡镇,一级支流有11条、二级支流9条,加上三级支流,可谓星罗密布,河流冲积形成了玉林盆地和石南谷地,土壤肥沃;地处亚热带地区,高温多雨,使得动植物资源丰富。在远古时期,剑齿象、野牛、鹿、豪猪、猩猩、大熊猫、犀牛都曾经是玉林大地的主人。近代虎、狼、豹、黄猄、狗狸、野猪还横行一时,禽类、鱼类都有数十种之多,野生水果也有十多种。可以想得到,数千年前,玉林大地上更会是树木郁郁葱葱,水草丰富,禽兽四处奔跑,上演着一幕幕弱肉强食的画面。原始人类在这得天独厚的环境里开始了文明的进程,开创了玉林文明的曙光。南流江支流车陂江就从福绵镇宝岭村竹山自然村村边流过。村西本有土埠竹山,因人类活动过于强烈,竹山现已不存。但从村名分析,当初确实应该有此山。并且村民世代相传,竹山到了清代因修建万济桥,开采石头过量才成为平地。笔者曾经到过竹山考察,发现车陂江边就是大片石头,人类开采的痕迹明确无疑。竹山是否有岩洞,我们已无法得知。但原始人类在此制作石器却是有确切依据。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当地村民在此耕种时陆续发现石斧,并且先后上交了十多把石斧给博物馆。至于此前没有认识到而被埋在土里或下落不明的,应该还有不少。这些石斧都属同一类型,石器都是在打出坯体后即加磨制,未经琢制,器形不规则,且全部只在刃部磨制较精,器体略加磨制,器表及两侧保留有较多深且大的打击疤。质地不算太好,工艺也不能说精。从年代上来说,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或中期,距今也有几千年了。竹山古人类活动遗址对于数千年前原始人类的生活,现代人无疑充满了好奇之心。特别是自己家乡的往事,更是打动人心。竹山古人类是在哪里生活呢?竹山假如有岩洞的话,他们也有可能在那里生活。毕竟车陂江就在旁边,远古时期此地鱼类还有贝类还是丰富的。但是猜测不能代替考古。在竹山没有发现相关人类居住痕迹,很有可能只是一个石器制作工场。因为这一带山本就不多,石山更少。要找到能制石器的地方可不容易,能有一两处孤零零的石山就算好了。通过寻找,笔者发现老一辈文物工作者曾经在福绵船埠马头岭发现过一处人类居住的岩洞,定名为“玉林马头岩大岩洞遗址”。据记载,“马头岩大岩洞遗址”位于玉林县东三十五里第六区青岭乡马头岭村(今玉林市福绵镇船埠村马头岭屯)一百余米处,为石灰岩质,山本身亦不高大,为一孤立小山,周围为玉林平原,山后二里有南流江。大岩洞位于山之半腰。现已被破坏显出部剖面断层,洞内岩泥充实近洞底露出灰层一道。极平整,厚约20厘米,为灰士、烧土及密集的螺壳堆积层,并发现不少碎骨……从种种情况推测当为一古代人类住人的洞穴遗存。从当时文物工作者的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居住在马头岩的人类已经懂得使用火、控制火来煮熟食物,人们生活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并且食物来源主要靠渔猎,贝及螺就是他们的食物。可惜的是,马头岩现已不存,我们无法进一步了解它的遗留物。宝岭竹山,船埠马头岭,两地相距仅两公里。在两地活动的人类是否有关联呢?或者,他们就是同一人群?这种可能性不能说没有。值得注意的是,与两地正好形成三角形关系的石山塘现在还分布着150亩的野生稻,大面积连片生长的现象在全国极为罕见。可以合理想象,在那遥远的过去,或者野生稻分布面积还要大。据专家研究,野生稻是栽培稻的始祖,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就理论而言,马头岩人类或竹山人类,不会对这一大片野生稻熟视无睹吧?就他们已经能制作磨制石器的水平来说,应当懂得采集野生稻谷作为食物了。反过来说,他们还不懂得人工栽培水稻,原始农业还没有开始。但这极有可能预示着玉林大地上原始农业就从这里发端。

96 发表于 2010-4-23 00:01

石铲、石锄等先进石器的出现

原始人类在同自然界斗争、学习的过程中,自身也不断进步。综观考古学实践,制造石器的人群,其制作工艺随着时间的进程也不断提高。在玉林大地上,先后在城北罗竹村竹山、城北狮子岭、北市红江渠附近、蒲塘镇、茂林镇、龙安镇等地出土过精美的磨制石器石铲、石凿、石斧等。耐人寻味的是,这些石器具有共同的特点,把短、双肩平,上大下小,刃部较薄,通体打磨较光滑,仅是石料有所差别。其中,罗竹村竹山出土的磨制石器更具有文化意义。罗竹村竹山屯是寒山岭山脚下的一个小山村,村边有两条小河流过,其中一条小河在古代应当不小。石器出土地点就在山脚下,面向小河。同一处地点一起出土了6件石器,其中一件为楔形双肩石铲,高20.5厘米、宽7.1厘米、厚仅0.9厘米。

据推测,罗竹竹山出土的楔形双肩石铲不是生产工具,而是祭祀礼器。因为此物扁薄易折,质地脆弱,通体磨光,棱角分明,制作精美,显然在生产劳动中无实用价值。并且与其它几件石铲同在一处出土,尽管因为不是科学发掘,无法证实其摆放形状,但对照南宁地区各地的大石铲遗址发掘情况分析,这里应当也是一处圆圈形祭祀坑。当时人类没有先进的天文知识,仅凭肉眼和感觉来认识事物,他们的宇宙观就是天圆地方,所以将天神具体化为圆圈状,而这种圆圈实际上就是人们意念中的庇护圈,通过祭祠祈求天神的庇佑。此外,也是祈求风调雨顺,保佑庄稼能及时播种和获得丰收。这种习俗和近代玉林地方官祈求寒山三圣降雨是同一道理。

石铲、石锄等先进石器的出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原始人类的活动范围、生产方式必然扩大,留下的遗迹必然也越来越多。相对于以前的打制石器及不太适合于生产的磨制石器而言,石铲更适于掘土。因为石铲的小柄上可以捆绑木棍,可以提高效率。南方地区主要是红壤,一年四季草木茂盛,土质较坚实,石铲呈弧刃更容易掘土。这意味着原始农业已经开始,人类过上定居生活成为可能。

创造玉林史前文明的人群

考古现实是:在郁江流域和红水河流域发现的人类遗址比较多,南流江流域则很少。但可喜的是,文物工作者还是在兴业县龙安镇六西村石井岭发现了一处早期人类遗址。石井岭属于寒山山脉的一部分,山下小河为三山江的上游,三山江则为南流江的支流,属于南流江流域。为了摸清此遗址的情况,玉林市博物馆于2004年下半年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试掘。通过调查,先后在石井岭采集到青石石锄1件(长9.5厘米,宽4.5厘米至1.0厘米),铄石石锛2件,分别为长7厘米、宽3.4厘米至1.0厘米和长7.3厘米、宽4.4厘米。波浪纹陶片1块,弦纹陶片2块,凹圈足陶片1块,风管残片4块(内壁直径4厘米至6厘米,厚1.5厘米至2.0厘米)。夹砂灰黑陶及灰陶罐类残片43块(其中3块有绳纹),9块可明显分辨出为器物口沿。另外在石井岭附近采集到土黄式汉代陶瓦片一块(长16厘米,宽14厘米,厚1.5厘米)及烧成温度较高的原始青瓷。为了进一步了解此遗址的文化堆积关系,文物工作者在山的西麓挖了两个探方。仅有一处有文化层。在距地表50厘米至60厘米处发现夹砂黑陶和夹砂灰陶器物残片20块,未发现完整器物。其中4块为器物的口沿,长分别为1.5厘米和4.0厘米。

通过调查,考古专家确认石井岭新石器时代遗址范围面积约有数千平方米,陶器以罐类为主。据村民反映,在石井岭山顶,曾经布满了陶器碎片。所以,陶器有可能是就地制作。石器方面,主要为石锄、石锛、石锤及半成品石器。石锄、石锛都属于掘土类工具,与原始农业密切相关。从石器构成似可推测出当时人类已向原始农业转变,不再是单纯的采集和打猎,并且石器为就地制作。现代考古学通识是石器伴随陶器出土,说明人类文明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因为制陶需要更多的主观能动性和审美意识及控制火候的能力,这是人类文明的名符其实的开始。从这种意义上说,石井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在玉林史前遗址中具有典型意义。至于采集到的圈足陶器残片及烧成温度较高的原始青瓷(波浪纹、弦纹)和灰瓦、风管则说明人类活动延续到不迟于汉代。

对于南流江流域史前文明的性质或属性,应当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公认的结论。不过,通过运用比较文化学原理来研究,可以发现,玉林本地出土的石铲,无论是楔形双肩石铲还是一般的磨光双肩石铲,都与红水河流域的隆安大龙潭遗址出土的各种石铲有惊人相似之处,也可以说是如出一辙。这难道是巧合?当然不是,任何一个地区的文化都不会是孤立存在的,与其周边地区的文化或多或少都有某种联系。玉林南流江南可达合浦,北可通过北流江与西江相联,上可溯南宁、柳州,下可到珠江三角洲。不过,与南宁一带的史前文化更接近。所以可以大胆的推断:创造玉林史前文明的人群与南宁地区(特别是隆安大龙潭)的人群有密切关系。

       (此文选自由红旗出版社出版的《奔腾的南流江》一书)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玉林史前人类遗迹:南流江流域文明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