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姚古代八景觅迹
黄姚古代八景觅迹昭平县黄姚中学 古 戈
昭平县黄姚街在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手工业开始兴盛,工商业也随之繁荣起来了。因而成为方圆数百里最繁华的农贸、商业中心之一。
黄姚有众多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有世外桃源之雅称。明清以来,文人贤士独具慧眼为黄姚的景色留下了一批批脍炙人口的绝句和律诗。由于这些诗几乎集中描写了八处景点,因此,就有了黄姚的八景。
黄姚八景首推“文阁晴岚”。此景也有“文阁风光”、“文阁高朗”等提法。它位于黄姚街东南面的天马山西麓。天马山的半山有人文景观文明阁,还有自然景观求雨台。当地人称求雨台上的小砖塔为文笔。文明阁是由大大小小十二个亭台楼阁组成的建筑群。它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这些建筑分三批分布在“之”字形的上山路上,都建在悬崖峭壁下。这些亭台楼阁和山门小巧玲珑、不拘一格、别具匠心。文明阁隐藏在天马山古木参天、遮天蔽日的树林中,显得格外幽静、典雅。天马山前有条姚江。隔江的左前方是一座叫螺峰的小山。它因酷似田螺而得名。隔江对面是庞大高耸的青塘山。姚江波光粼粼。江岸竹木成行,还夹有翠柳。天马山下的江边有一片湖泽。夏日,湖中荷花竟相开放尤为美观。清朝太史、贺街人刘宗标登上文明阁时,对这片湖泽情有独钟、赞不绝口,欣然留下手笔:“小西湖”。登上天马山极目远眺,黄姚山水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秋天的文明阁,秋天的天马山,雨后,白岚在蔚然森秀的山间缭绕,显得幽雅而又清新,既轻柔而又纯洁,让人产生“林茂岚光多润泽”之感。有诗为证:“雨余云湿未曾稀,霁色遥看上翠微。好景乍晴文阁外,岚光一抹映岩扉”。
“宝刹晚霞”是八景中尤为阴森、典雅的景色之一。此景也有“古刹夜月”、“宝寺晚霞”、“宝刹晚钟”等提法。它位于黄姚街东北面姚江与西北面流来的一条小江汇合处的北岸。西北面流来的小江江口有一座长满灌木、十多米高、四面环水的小山。因状似宝珠,得名宝珠山。两江汇合处的北岸有一座庞大的佛教庙堂。因与宝珠山为邻得名宝珠观。宝珠观始建于明朝嘉靖三年,有名叫青松的和尚等10人。宝珠观的东北面有一座单檐、木石砖瓦结构、亭阁式的戏台。它建于明朝万历初年。宝珠观右前方建有一座准提阁。它建于清朝乾隆二年(公元1738年)。宝珠观三面临江,隐藏在高大的古榕、古樟、古梧桐、古桂花树的丛林中。此地此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构成了一幅幅优美的风景画。游人随意站在每一处,眼前必然是一幅美丽的图景。有诗为证:“闲僧缓缓画桥归,树色苍然照夕晖。锦绣河山无限好,落霞孤骛一齐飞”。
“珠江夜月”是八景中最优美的景致之一。景址在宝珠观外的姚江。黄姚街人大部分是从广东搬到此地安居的。为了怀念祖籍的珠江,不忘根源,习惯上把环绕黄姚街从东来,由南而去的姚江称为珠江。姚江水很清,不深。江中、岸边怪石嶙峋,多似怪兽、鸟鱼之类,生动惊人。两岸古树参天、隐天蔽日。这里石桥横卧,亭台楼阁、庙宇轩榭隐藏在江边的树林中。青石板镶成的街道顺江边崎岖环绕。临江而建的民居依江傍水,风格独特。真可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每当明月高悬,钟声悠然,万籁俱静之时,伫立江头的游人陶醉在宁静的皎洁的月色当中,就会顿生宠辱偕忘之感。有诗为证:“满江烟水淡如疏,荡漾波光月上初,好景夜游情不厌,逍遥胜读漆园书”。
“龙楼春潦”是黄姚八景中唯一的动景。此景在龙畔街与新兴街之间。姚江隔开了龙畔街和新兴街。此处建有两度拱形的石桥。它贯通两街。此桥名为带龙桥。桥西端建有一座两层的楼阁,名曰带龙楼。带龙楼前的姚江河床几乎是天然的石头,象石槽一样。河水在冬天清澈见底。水中游鱼历历在目。姚江两岸奇石绵延,形状各异,有像蛇、像龟、像鸡的。岸上青竹灌木、古树蔓藤长在怪石缝中。真武山下新兴街的民居的石墙高筑、临江而建,显得独特典雅。春夏之际,姚江洪水滔天、浩浩荡荡。那气势磅礴的波涛从北面奔驰而来,瞬间向南忽又折向西奔腾而去。那涛声高一阵低一阵,震耳欲聋,回荡山谷,响彻云霄。此时,登上带龙楼饱览波澜壮阔之景,豪情壮志触景即发,令人情不自禁地泼墨抒怀。有诗为证:“浪影涛声撼水楼,奔腾澎湃雨初收。桥梁灭顶人争济,企望安澜共举头”。
黄姚八景中的“螺岫秋云”是自然风光之一。此景也有“螺岫秋岚”、“蝉岫观涛”、“螺山掩水”等提法。螺岫因酷似田螺而得名,还叫螺山、螺峰。它只有近百米高,坐落在天马山左前方、姚江西岸、青塘山的东南面,与青塘山一脉相承。螺岫山上的树木都是从石缝中长出的,因而不高又不大。但不缺乏秀气和刚劲。山下杂树丛生。春天,山花烂漫。秋天,野菊遍地。据传说,远古时,一次洪水将一只田螺推送到此。洪水退去了。田螺不愿走。天亮了,就成了石山。别小看它山小,它可是黄姚街的风水宝物之一。它起到阻挡黄姚街财源流失的保护作用。如果螺的周围都是水,作用就更大了。秋天,游人在天马山下的姚江岸边伫立,可以看到螺岫清晰别致的倒影,还有那乱云飞渡、蓝天白云、彩霞满天的景色。有诗为证:“螺峰高耸望本超,埋首藏身性不娇。秋入彩云无定处,乘风直达九重霄”。
“游岩仙迹”是八景中小景之一。此景也有“睡仙奇迹”等提法。以此处有聚仙岩而得名。聚仙岩在黄姚街西南面的隔江山下。从龙畔街的兴宁庙右侧莫氏民居的石板阶而上,直到山脚即见。相传远古时候,八仙过海,飘游到此岩饮酒取乐,故得名。聚仙岩洞不大。有三层小洞。岩的上方悬吊三条巨大钟乳石,常年滴水不断,且藤蔓悬挂,远处看来酷似三条飞腾的青龙。第二层的小洞有石刻七律诗一首和拳头大的“石帘垂壁”四个楷体大字,都出自清朝顺治年间昭平县令陈定国所作和手书。第三层小洞长约10米,宽2米左右,高10来米。四周悬崖峭壁,鬼斧神工,尤为奇观。聚仙岩冬暖夏凉,空气清爽是避暑的好去处。洞前古树参天,山上树木葱茏。远处民居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一派生机。游人到此闲游或读书,定有进入仙境之感。有诗为证:“悬崖峭壁白云开,古道幽深遍绿苔。试问仙人何处去,世间无地不蓬莱”。
“天然风景”在八景中也是一个小景。此景有“天然石拱”、“天桥天然”、“天然桥畔”等提法。此景在黄姚街西南的天然街的接龙楼外。此处有两座天生石拱桥,称为天然桥。在低处的那座拱高约五、六米,跨度约四、五米。冬天,溪水清澈见底,水流潺潺,游鱼嬉戏,历历可数。桥上是人们从天然街到连理街的必经之路。桥下溪水由西北流过,向东南而去。溪的两岸怪石林立,有一貌似螃蟹的奇石。还有那些古樟古榕和竹木果树遍地都是。从前,桥的附近只有一家姓杨的民居。此地常年瓜果飘香、生意盎然。天然桥之美,美在春花秋实,美在“小桥流水人家”,美在人们的不知不觉和桥的神奇。有诗为证:“不须鞭石逞其功,横踞江腰落彩虹。载酒寻幽豪兴爽,数蔸修竹引熏风”。
“盘道石鱼”是非常不显眼的景物。在八景里够得上微不足道了。但它得天独厚,备受文人骚客的垂爱和青睐。此景还有“旁道石鱼”提法。景址位于永安门东行数十米的石板街中。此街是龙畔街到新兴街的必经之路。因有条石鲤鱼直卧街中而又得名鲤鱼街。此段街建在姚江北岸,当地人习惯称江为龙,故称为龙畔街。据传说,古时候,有一次发洪水,江中一条鲤鱼游入石板街不走了。人们抬不起它。天亮,一看,街中间直躺着的是一条石鲤鱼。又据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孔子得子,诸侯国鲁国君主送过一条鲤鱼作礼物。也许这些是当地人尊奉这条石鲤鱼为神鱼的原因吧。龙畔街是明朝时期的黄姚一带的商业中心。洪水毁了江边的商铺后,商业中心才转移上安乐街的。在当地人的心目中,石鲤鱼算得上是一条神鱼。相传,不论白天黑夜,不论是本地人或外地人,不论是盲人或腿脚不便的人,如果路过此处,都不会踢中或碰中石鲤鱼。确实有点神奇吧。要问为何把它列入黄姚八景之一,也许是因为它位于繁华街市中,也许是它真有那么神奇,才招来文人骚客的垂爱、好奇,才把它列为一景加以颂扬。有诗为证:“祥鳞造岸欲登峰,仿佛惊涛骇浪冲。漫笑石心终不转,一逢雷雨便成龙”
寻觅黄姚古代八景意在寻觅黄姚的神韵。黄姚古代八景是在明清时期应运而生的。想必当时文人出于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歌颂太平盛世,抒发个人的情怀和抱负的目的,才有这八景的吧。斗转星移,在当代人的眼光,黄姚八景区已微不足道,已被忽略或淡忘了。想来也是,树倒楼去屋迁,景失色散味淡,面目全非矣。游人还能觅见昔日的景况吗?但是,黄姚这座古镇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自然风光,不论是今天还是将来,仍然能够从它残垣断壁中领略到独具魅力的一点风彩。现在正逢改革开放,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我们深信,黄姚的未来一定会有新的八景出现。人们期待着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本文参考文献:
《昭平县志》昭平县志编纂委员会。广西人民出版社。
《昭平风物志》昭平风物志编委会编。广西民族出版社。
《昭平文史》昭平县政协编。
《梦境黄姚》梦境黄姚编委会编。广东旅游出版社 来了解一下历史。 先了解,有空去玩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