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与太平天国运动
客家人是一个特定称谓,指为躲避战乱,北方的汉族搬迁到现在的福建、广东等南方地区,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群体。现在的广西玉林地区,客家人占了当地人口的很大部分。而博白、陆川两县,客家人占绝对优势。拜上帝教在广东发展受挫之后,冯云山、洪秀全先后进入今属玉林的紫荆山区。客家人由于是外来居民,在安土重迁的中国,很多方面与土著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在民风温和的南方地区,客家人是尚武的,大规模的械斗一直盛行,至今还有遗留。有人认为,太平天国和桂系军阀的善战,是由于他们的部队中有众多的客家人。今天就谈谈客家人与太平天国的关系首先,从太平天国的领导人来看,有很多出身客家。比如韦昌辉,石达开,永安建制时所封的五王中,这两位就是客家人中的地主知识分子。由于客家人的势力比本地人小,再加上官府的偏袒,韦昌辉,石达开在与当地土著地主的斗争中处于下风。在处处受制的情况之下,接受了拜上帝教,在韦昌辉,石达开等地主的经济支持下,拜上帝教度过了艰难的创业时期,逐渐发展壮大。而韦昌辉,石达开更是率领全族的人加入了拜上帝教,由于客家人的宗族观念极强,拜上帝教在紫荆山区的发展很快。
在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封的王之中,有很多是客家人.比如黄文英被封为昭王,黄文金被封为堵王,二人都是博白县的客家人。黄文金从博白文地率3000人参加了太平天国,赖九从陆川率2000人参加了太平天国。曾经草创了太平天国制度的卢拔贤,率军北伐的李开芳、林风祥都是桂平的客家人。在太平天国后期封王的人之中,大多是金田起义时的旧部,而且终太平天国之世,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的都是广西人。比如前期的杨秀清等五王,后期的李秀成、陈玉成、李世贤、杨辅清等人。其中的很多人是原来的客家人。
其次,从太平天国的士兵看,客家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来源。作为农民起义的政权,太平天国是建立在军事斗争的基础上的。战争的胜负决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命运,而兵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军队的质量,进而决定战斗的胜负。据有人估计,在金田起义的太平军中,客家人占了30%——40%。为了便于管理,洪秀全等人将客家士兵与其他士兵分开,并且用客家士兵组成先锋军攻城野战。客家军队由于勇猛尚武,在战斗中所向披靡,立下了大功。在定都天京之后,太平天国的兵源比以前更广,而由客家人组成的部队仍然是最精锐的。究其原因太平天国所控制的江苏、浙江、安徽等长江中下游地区,民风柔弱,不习战事,这些地区的士兵是难以跟骁勇善战的客家士兵抗衡的。北伐的部队中,客家士兵占了一半。区区两万军队,在前面有数十万清军堵截,后面没有根据地的后勤保障之下,近军几千里,威胁到了清政府的统治中心。由此可见,客家军队的战斗力是很强的,太平天国在天京变乱之后,军事实力大为削弱,也与客家士兵有关。为什么呢?原来在定都天京后,韦昌辉和石达开由于同是客家人出身,再加上不满杨秀清的专横跋扈,二人关系比较密切。而在天京变乱中,韦昌辉滥杀无辜,天京变乱中死伤的人达到了十余万人仅仅东王府被杀的就有三万余人,这些人大多是从广西来的能征惯战的士兵和战斗经验丰富的军官。太平天国苦心经营多年的军事精华在内战之中消耗殆尽,元气大伤的太平军从此就走下坡路。即使是李秀成、陈玉成的崛起,虽然取得了诸如三河镇大捷之类的胜利,也只不过是回光返照,难以扭转江河日下的局面。天京变乱后的太平军数量上庞大,而战斗力却并不强。这时的太平军的主力以江南几省农民为主,柔软的太平军是无法对抗以勇悍著称的湘军。在消灭了八旗、绿营都对付不了的太平军之后,又消灭了捻军,“无湘不成军”开始成为了中国近代历史上一个奇特的现象。直到李宗仁的桂系军阀崛起之后,湖南的军队才衰落下去。而桂系的大本营就在玉林,起部队主力也是客家人,玉林5属管辖博白县 陆川县 北流县 兴业县 玉林县。在击败了湖南军阀之后,桂系的部队从友谊关打到了东北,乘兵山海关下,迫使张学良归顺中央,完成了国民党在形式上的全国统一,从中不难看出客家人的军事实力。难怪石达开带兵出走以后,一直南下进入广西。他的目的也很简单:一来广西是太平军首义之地,群众基础较好,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二来可以从广西招募到优秀的士兵,以图东山再起。只不过由于清军的进攻而未能顺利进入广西,被迫向西到达贵州、四川,最后兵败大渡河。
综上所述,以农民战争起家的太平天国,军事斗争贯穿了其始终。在太平军中,客家人起了非常重要的重要 不管人种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高潮,败落有多大关系,在我的潜意识里,客家人至少是比较彪悍的一类.也许这就是TA们骁勇善战的内部基因. 原来自己客家人还有这段历史,:lol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