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文化名人—覃富鑫
2009年4月13日玉林电视台《倾计》节目摄制组为了拍摄一期关于“才子”李绍昉的节目,我们特意到北流市拜访了著名作家覃富鑫先生,了解有关李绍昉的历史故事。就是这个契机,我第一次接触到覃老先生,短短的一天时间,覃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天早上天公不作美,下起了暴雨,记者这个职业就是一个风雨不改的职业,冒着暴雨我们开车前往北流,在北流电视台同志的引领下我们到了覃老的家,一到门口,一副“既已侧身啸风雨何妨昂首读苍穹”,横批为“对竹居”的门对映入眼帘。一进门,覃老非常热情的接待了我们。
覃老的家是一套三房一厅的普通居室,客厅的四周是满满的书架和字画,不大的客厅充满文化气息,让我们到访者都深受感触!但我们说要去离北流有80多公里远的清湾镇李绍昉的故居采访拍摄的时候,年过七旬的覃老欣然提出要一同前往,经过一路颠簸,由于天气好转,车内闷热。一到清湾,覃老看上去没有一点疲倦,就开始为我们一边看一边讲解有关李绍昉的历史事迹。特别是他为我们讲解李家的牌匾时,深刻领略到他对历史文化的精通和深厚的文化修养!
覃老先生自小从父亲那里得到文学的启蒙,他1961年毕业于当时的广西师院中文系(即现在的广西师范大学),他一生可以说是历经坎坷的,**一开始,他就被遣送到农村进行改造,后又多年浪迹黔滇,日子不管过得怎样,始终对前途充满了憧憬,就是在这样的逆境中塑造了他的写作风格和文章气质——敏锐独到、直率深刻、优雅淡适。写作是覃老先生终身追求。
个人简介:
覃富鑫,广西北流市人,汉族,1936年生。1961年毕业于广西师范学院(师大前身)中文系,历任北流二中、北流陵中、北流高中语文教师(高级教师)。业余从事文艺创作,为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北流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有《沧桑北流》、《庄子的笑声》、《南窗寄傲录》、《帝王名人对联》、《对竹居漫笔》、《南国红豆》、《历代勾漏诗选注》、《北流古迹诗选注》、《圭江夜泊》、《勾漏听雨》、《覃富鑫文集》(6卷本)等十余种著作。(文\覃浩)
覃富鑫先生近照
覃富鑫先生家门口的对联
覃富鑫先生与玉林电视台记者在一起
覃富鑫先生家里的字画
覃富鑫先生家里的字画
老照片,上图为《刘三姐》扮演者黄婉秋
覃富鑫先生的著作
最新著作《沧桑北流》
《沧桑北流》的作者简介
覃富鑫先生在电视节目摄制现场
覃富鑫先生在电视节目摄制现场 致敬,覃老.
祝健康长寿.
心中永远的老师! 致敬,覃老.
祝健康长寿 真是具有文学大师风范…… 本帖最后由 wolaiye100118 于 2009-5-3 14:34 编辑
高中时听过覃老的作文讲座,进入大学以后才知道他师从冯振先生。 覃富鑫先生自小从父亲那里得到文学的启蒙,他50年代毕业于当时的广西师院中文系(即现在的广西师范大学),长期从事中学的语文教学,并把写作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他在《我不是经理》一文中写道:“我决定一如既往,在名片上印上教师和作家,并欣然自得,虽然这种职业和业余爱好现在都不怎么有人羡慕,甚至被视为寒酸的典范,但我不悔不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当经理吧?”活现出一副文人的风骨。
覃富鑫先生的作品主要有《对竹居漫笔》、《南国红豆》、《圭江夜泊》、《勾漏听雨》等集子,在这些集子里,常常流露出一种文人的气质,许多杂文,敏锐独到、直率深刻;散文博古引今,优雅淡适;还有长期对文坛的关注,具有系统理论驾驭的文学评论,这不是一般的作者能表现出来的,我们在阅读覃富鑫先生的作品时,感受到在文人气质流露当中,也体验到作品中的浓浓的民间情怀,这就是覃富鑫先生的散文的民间性特征。
所谓文学的民间性,是指文学作品体现出来的民间立场、理想和民间话语。覃富鑫先生的散文,记人事、写风景、谈见闻、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虽然说覃富鑫先生散文的核心不是主要反映民间生活,但在陈述自己的经历和对时事的评介的同时,在不经意间,常常表现出一种民间的生活态度、对民间题材内容的关注。
覃富鑫先生作品的民间情结,首先表现为一种生活态度——真诚、乐观、从容和淡泊,如同一首田园牧歌。
覃富鑫先生一生可以说是历经坎坷的,**一开始,他就被遣送到农村进行改造,后又多年浪迹黔滇,日子很不好过,但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丝毫读不到其他右派作品中的那种屈辱、痛苦或愤怒,而是一种始终对前途充满了憧憬,“等着吧,明天更美好”就是他的信念,在逆境中还能感受到生活的诗意和快乐;在日常生活中每逢遇到不如意的事情,他总是一笑了之,体现了民间生命力的韧劲。
对民间生活的关注,尤其对民俗生活的重视是覃富鑫先生创作的首要特色。在题材的选择上,民间日常生活大面积地进入他的文学视野。家乡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都成为他散文创作的审美对象。在他的笔下,我们看到了民族图腾或生肖中的龙、马、蛇、虎、羊是常见系列;桂东南独特的岁时节日——春节、挂灯、春社、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灶王节;多姿多彩的饮食习俗——白切鸡、狗肉、饮酒、喝茶;热闹而神秘的民间艺术——山歌、傩舞、木偶戏……风俗承载着不同地域人群的生活态度,是一个民族生命活力和精神风貌的表征。擅长写民间风俗的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风俗使一个民族永不衰老。”覃富鑫先生把它作为一种美学追求。
对家乡田园生活的热爱、取材上有浓郁的民间地域特点是覃富鑫先生创作上对题材的取舍的第二个特色。家乡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牵动着作家那敏感的心灵。《圭江夜泊》、《勾漏听雨》圭江,是作家家乡的母亲河;勾漏洞是广西北流的名胜古迹,那作品的书香,是一股浓浓的赤子情怀。打开集子,《北流人文景观八题》跃然纸上。他写家乡的人,《怀念冯振先生》的冯振、《夫人原是女中师》的朱玉仙等; 他写家乡的物,从《铜石三月杜鹃红》、《鬼门怀古》、《景苏楼记》、《圭江潮》、《宋湘与北流》等篇章中,无不洋溢着浓浓的地方味道。家乡的风物也尽收眼底:红豆、荔枝、鸭塘鱼……家乡是作者心灵的港湾,作者在《自序》里说:“勾漏洞是北流的名胜古迹,也是我的精神家园。”“夜泊圭江是生活的某种极致” ,那种深沉的对于故乡田园风情的怀恋,令人陶醉。在他的散文中,处处流露出他对家乡的挚爱,散发着这里的乡土风情、人文地貌的气息。
年过花甲的作家,常表现出一种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呈现出真情流露的自然态。《燕语如歌》、《喊鹤》、《听鸟》、《掏雀窝》、《怀念童年》体现了一种童心、真情、真意。尤其是《怀念童年》中家乡黄昏、黄皮树下、夏日蝉声、稚嫩的童声、古老的民谣,好一幅桂东南乡村风俗画。而《听鸟》里,雀的吱喳、燕的呢喃、斑鸠咕咕、布谷催耕……这些大自然的华彩乐章,使作家“感到一种跨越时空的愉悦”、“慰藉不时袭来的烦躁”。
直奔故乡,回归童年,实质上是一种民间的还原。
而民间话语的运用是覃富鑫先生创作在形式上表现的一个突出特征,尤其是方言的运用方面。饮茶、淡定、倾大圣、伧公、阿贵、捞兄、吃朝吃晏、硬颈、丢架……一派乡音土语,让人读了既亲切自然,又活泼大方。如《顶颈》一文,乍一看题目,觉得有点费解,仔细一想,原来是词语运用了方言。“顶颈”近义词是“顶嘴”和“顶牛”,但是从文中所举的例子来看:刘文曲和**的舌战,那阵势似乎用“顶颈”来形容,更为到位,更有味道,更为贴切,惟妙惟肖。方言的运用,使人感觉到自然的同时文章语言更富有个性,有别于其它的散文,更有韵味,增添了无限新鲜的趣味,清新的感觉,也证明作者超强的语言驾驭能力。
文学只有存在于民间,它的生存空间才会越来越大。文学本身就是很民众化、很民间化的,作品没有读者,它就不存在了,它的生命也就完结了。只有存在于民间,它的生命力才会越来越强。可以说,覃富鑫先生是深刻地领会了这一点。
来源:玉林日报 好样的老师! {:3_93:} 覃老的书我都看过,很好啊。 有北流市的“鲁迅”之称。 去年好象又出了一本书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