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市的文脉所在地--景苏楼
北流景苏楼入门右边高廷梅所题梅花诗词石刻 诗词内容为 “一枝枝抱岁寒心,鹤在庭皋月在林。我与梅花证清白,一船明月一囊琴。洞天吏隐已三年,临别还留翰墨缘。手写横枝开口笑,景苏楼上月如烟。”落款“戊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夏四月中翰,平湖,于陵城公园之景苏楼,并题二绝。”款识下钤篆书方印两枚,分别为“臣高廷梅”“癸卯进士”。此碑为北流知县高廷梅即将离职去往归顺直隶州任职期间所作。而碑刻所在的景苏楼则是高廷梅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北流圭江岸边沙街码头为“苏轼檥筏处”修建的一座楼阁建筑,也是原来文昌阁、天一书院和文昌祠旧址。
北流景苏楼(又名文昌阁、天一书院,古文昌祠)
光绪庚辰年(1880)版《北流县志》第十一册古迹中记载:宋苏东坡艤桴处在城南文昌阁左边。
光绪版《北流县志》之古迹
光绪版《北流县志》之侨迁 苏轼,字子瞻,眉山人。以宣仁召用。御史贾易辈论轼与弟辙作文词讥斥先朝,至绍圣初,御史复以为言。谪英州,未至,贬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居惠三年,贬琼州。会辙谪雷州,同道藤州。徽宗立,徙永州。还廉,有“天涯已惯逢人日,归路犹欣过鬼门”之句。经北流作竹筏,历容、藤至梧,与子迈会,后赦还。 在光绪版《北流县志》第十四册之侨迁中记载了苏东坡两次经过北流的实证,不单单有叙述,还有诗句佐证。
光绪版《北流县志》之建置 光绪版《北流县志》第三册建置中记载:文昌阁在城南门外。再看一下当时的城市图,就更清晰明了。
光绪版《北流县志》之城市图
乾隆版《北流县志》之建置
在乾隆戊辰年(1748)版《北流县志》第一册之建置中这样记载:文昌阁在南门外即天一书院原祀文昌,康熙元年,知县安九埏建閣,至三十四年迁于广济桥、天妃庙址,乾隆十年,署县郭赓武暨合邑绅士修复南门外旧阁,并题岭曰圭江文砥堤。
乾隆版《北流县志》之建置 乾隆戊辰版《北流县志》建置篇记录:天一书院。南门外,古文昌祠。崇祯间名得月台,仪部杨廷棆先生读书处。康熙元年,知县安九埏建阁,春秋祭享,皆于其地。
光绪版《北流县志》之艺文三十
光绪版《北流县志》第二十一册之艺文三十提学许道基在《重修文昌阁记》中记载:按阁之始,乃炎宋时,于邑南门石址,建天一书院而祀文昌,其台曰得月亭。 “北拜孔庙,南祀文昌”。北流的历史在旧唐书中就记载了鬼门关这个地名,而古文昌祠,在广西最早的记载出现在桂林兴安的大宜山,始建于南朝时期。由此可见,北流的古文昌祠应早于宋代,在炎宋,景苏楼应称为天一书院,而一直到明代崇祯年间还是称天一书院,直至清代康熙元年,方由北流知县安九埏重建为文昌阁。最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在北流知县高廷梅带领下,于文昌阁原址建成景苏楼!
北流得月亭(又名东坡亭、古称得月台)
圭水秋波(清代北流八景之一)北流景苏楼等相片由北流摄影师十三姨提供
北流市的文脉所在,北流市从古到今重视文风的体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