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这群人,真了不起!
邓氏图腾【释义】邓的原意是国名、邑名。在金文中邓字没有邑部,即为登字。在甲骨文中,西周时期确实有登人,也就是邓人。
登字在《说文解字》中的注解:“登,上车也。从癶,豆。像登车形。”引申的含义是上升。五代宋初,大文字学家徐锴以形声相生,音义相转之理,认为登的初意是“两手捧登车之物也。登车之物,王谓之乘石”。古代登人应是一支擅长于制造乘石的氏族,其定居之地称为登,登人最初的原始图腾是乘石。
因邓和灯、登谐音,因此也有部分邓姓人认为“邓”有着攀登高峰、追求光明的意思。
得姓始祖
天下邓姓,始于曼公;邓,以国名得姓,这是邓姓大部分族人的共识。
▲邓氏始祖曼公像。
公元前1315年,商王成汤帝的十世孙曼公,字德阳,被侄儿武丁封于邓国,为邓侯。曼公是邓国第一位邓侯,也是邓姓的太世祖。邓的本义是国名、邑名。邓国经西周、春秋,一直延续六百余年,直至战国时代,后被楚国所灭。后人按当时的习惯,“以国为姓”将此姓传了下来,即是邓姓。
邓姓人口
根据玉林市公安局统计,截至2021年底,邓姓在玉林辖区内户籍人口为56380人。
语言习俗
玉林邓姓语言有二:一是桂东南粤语方言,二是客家话。
家风 家训
戒怠惰,戒奢侈,戒赌博,
戒淫从,戒酗酒,戒横暴。勤读书,尚节俭,睦宗族,重教养,正礼节,明德性。
▲玉林邓姓的部分族谱和出版的内部刊物。
邓姓渊源
唐代的《元和姓纂》概括说:“邓,曼姓,殷时候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系承曼氏,望出南阳”。
▲坐落在玉州区南江街道广恩村的邓敬庵祠。
另外,传说邓姓还有多支来源,其中比较著名的为:炎帝姜姓后裔夸父,辅佐丹朱反叛尧舜,率苗民聚落群居在邓圩,其后人便以地名为姓;另一支为南唐李后主封八弟李从镒为邓王,后宋太宗追捕南唐皇室,李从镒之子李天和逃亡至湖南安化县,为避难就以其父爵位改为姓邓。
另外,还有的邓姓始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汉化改姓为氏。今壮族、哈尼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邓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邓氏,世代相传至今。
经过数千年的繁衍生息,邓氏后裔如今遍布海内外,人口数量有700多万之众,集中分布在广西、广东、四川、湖南等多个省、市、自治区。台湾《邓氏族谱》里说:“台湾邓氏始祖邓显祖,明代末年由江西宜黄县经福建移居台湾。邓显祖的先祖由邓州迁徙新野,后由新野经江西、福建而迁入广东、香港,再由福建、广东等迁入台湾繁衍发展。”这也是邓氏入台的较早记录,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纵观迁台邓姓,其籍贯多为广东、江西、福建等地。在香港、台湾两地,邓姓亦是名门望族。
在玉主要宗支分布及迁徙路线
现在居住于玉林的邓姓族人,主要来源为两大支系:福建支系及广东支系。
▲示意图。
据《邓氏族谱》记载,最早迁居玉林的为福建支系:自始迁祖邓氏廷举公从福建福州府闽县迁徙玉林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共开枝散叶20多代。邓氏廷举公系邓氏得遇祖之曾孙,为邓氏一世祖曼公德阳,四十七世祖禹公之裔孙,属南阳堂。邓氏廷举公支系分为三大房,长房暘公裔孙,分别居住于兴业县葵阳镇思提村、石南镇石南街、城隍镇白沙村,玉州区仁东镇梧村,福绵区福绵镇福绵村、枥木村、来龙塘村、横岭村、樟木镇罗冲村、新桥镇石牛村。二房晖公裔孙分别居住于兴业县大平山镇平山村、江岸村、山下村,福绵区成均镇古城村;兴业县龙安镇。三房曦公裔孙分别居住于玉州区玉城街道新民社区、东明社区,南江街道岭垌村、良马村,城北街道大塘村,兴业县小平山镇小平山圩、垌圈田村,玉东新区茂林镇旺塘村、芦村,福绵区沙田镇下地山村等地。
玉林邓氏广东支系有七个分支,第一个分支迁居玉林约有300多年历史,后人分别居住在玉州区南江街道广恩村,福绵区沙浪村、乌石谭村以及新桥镇介岭村,兴业县小平山镇龙店村;第二分支居住在兴业县山心镇五星村;第三分支居住在玉州区城北街道平地村;第四分支是从广东梅州迁徙到玉林,居住在玉东新区茂林街道鹿塘村、鹿潘村;第五分支由广东迁到苍梧后再迁入玉林,居住在玉州区玉城街道东成社区;第六分支在民国时期从广东迁入玉林,居住在玉州区东成社区十字街附近;第七分支居住于玉州区西就社区新地。以上分支均为邓氏曼公德阳后裔。
另外,也有部分玉林邓姓族人从其他地方迁入,由于年代久远和资料有限,就不一一列举了。数百年来,邓氏在玉林大地繁衍生息,开枝散叶,早已深深扎根在玉林,人才辈出。
本姓人自评
我们邓氏族人自古以来就爱读书,也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自己的祖国。
在玉州区广恩村杨桃木根屯,居住着180多名邓姓族人,有的人生活水平并不高,但大家都愿意让孩子多读书,认为“读书破万卷,胜过有宝藏”。近年来该屯邓氏考上大学的就有20多人,这样的大学生比例,在玉林各村的邓氏宗亲中是很少见的。
▲玉林邓氏慈善助学基金会为优秀学子颁发奖学金。
全国各地的邓氏族人每年的捐资助学活动层出不穷,玉林各地也一样,2014年,广西玉林邓氏慈善助学基金会成立后,大家捐资的热情更加高涨,除了会长邓强明、优秀企业家邓深松等人慷慨解囊外,很多邓氏长辈、年轻人也不甘落后,甚至有外地的和海外邓姓人也前来献出爱心。我们资助邓氏学子是无条件的,唯一要求是他们学业有成后,报效国家。前几年,有一位外地在玉林读书的邓氏女生,考上了香港一间大学的研究生,我们虽然和她素不相识,闻讯后也奖励了她2000元。
扎根玉林几百年,玉林邓氏睦邻敦宗,遵纪守法,崇文重教,互相扶持,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在各行各业上辛勤劳作,事业有成者也不少。在疫情防控期间,我们邓氏人也不甘落后,捐款捐物,很多邓氏年轻人还成为志愿者,服务家乡人民,为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
(玉林邓氏会馆秘书长 邓立明)
专家点评
邓姓家族是一个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族群。
▲丰平庄大门。
在古代,邓姓是名门望族,人才辈出,富有开创精神。西汉以前,邓姓族人已经迁徙分布到了今安徽阜阳、陕西成固、四川乐山、越南广治等地。明末,福建人邓显祖移居台湾,此后,闽粤邓氏又有一些人向台湾迁徙,进而又有不少人迁徙海外。经过3000多年的发展,邓氏后裔遍布海内外。不少邓姓人到海外开厂办店、创办实业,在国外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邓姓人的开创精神,与其“海纳百川”的包容性息息相关。邓姓的起源演变中,有一种“避难 改姓”说。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封第八个儿子李从谥为“邓侯”。到了宋朝,宋太宗诏捕南唐宗室,李从谥的儿子李天和为了避难,逃到湖南安化,以父亲的爵位“邓侯”改为邓姓。由此可见,邓姓与我李姓有着亲密的血缘关系;邓姓和其他姓氏的血脉相通相融,流淌着浓浓的家国情怀。
(玉林市文化时空研究会副会长、玉林市民间文艺家协会顾问 李寿华)
家族名人
邓祚(1474—1527):邓祚为玉林城区学门街人,自幼聪明,酷爱读书,1513年中举人,后来出任广东省揭阳县县令。他勤政爱民,为官清廉,关心百姓疾苦,在当地发动乡民兴修水利,重视农桑,获得朝廷嘉奖,《揭阳县志》记载他“有政绩,上京赴任途中病故”,后埋葬于玉林水军塘头铺山。
邓楠(1512—不详):为邓祚之子,和其父一样,幼年时便饱读诗书,写得一手好文章,1531年成为举人,后任云南省蒙自县县令。他任职期间,兢兢业业,爱民如子,并对当地的少数民族照顾有加,蒙自县政通人和,邓楠也因此得到朝廷嘉奖,并升任江西省吉安府通判,后又“复任广东省南雄教授”。因看不惯当时官场的腐败和争斗,辞官归隐故里玉林,日日以读书写文章、教育子孙为乐。去世后埋葬在茂林镇金谷山。
邓祖祥(1916—1945)、邓祖其(1924—1945):两人为亲兄弟,是兴业县城隍镇白沙村人,在学生时代便受到革命思想影响,崇拜朱锡昂。邓祖祥是家中文化水平最高的人,石南高中毕业后,成为一名老师,常在学校里宣传先进思想。1945年2月,桂东南武装抗日起义的枪声打响,邓祖祥、邓祖其和战友们一起冲锋陷阵,攻占了葵阳、城隍等乡公所。3月17日,起义部队在六万山罗田村遭到敌人的伏击,部队伤亡惨重,邓祖祥、邓祖其因受伤和其他战友一起被俘。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两人视死如归,后遭到敌人的杀害,牺牲时邓祖祥年仅29岁,邓祖其为21岁。
邓懿贤(1918—1998):为玉林城区东明社区禾塘地人,1935年以优异成绩考上国中(现玉林高中),但由于家境贫困,只好放弃上学的机会。后他到县政府应聘教师职务,被分配到玉林县小学教学部担任教师。邓懿贤从教时,正值日寇侵略我国,他痛恨侵略者,在教学和生活中积极宣传爱国抗日思想。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多间学校任教,勤勤恳恳,呕心沥血育桃李,师德正,教风严,多次获得优秀教师、五好教工等荣誉,桃李遍天下。
邓树明(1948—2012):是玉林城区东明社区禾塘地人,改革开放后,她白手起家创办了乡镇企业玉林镇宝炬电线厂(现为玉林市宝炬电线电缆有限公司)。创业之初,资金不足3万元,只有十几个工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宝炬公司生产的电线成为玉林知名品牌,产品畅销全国,是当时的纳税大户。邓树明于2009年被授予玉林市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被授予玉林市十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员业主称号。邓树明还十分热心公益慈善活动,先后捐资200多万元帮助贫困学生和社会公益事业,连续多次支持玉林“宝炬”杯龙舟大赛和玉林壮族“三月三”山歌会及山歌艺人歌集出版,支持玉林科技书画展及编绘出版等。
邓氏:乐善行仁 忠义正气
邓氏是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邓姓起源于商朝,可上溯到4700多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先秦时期,邓姓主要活动于黄河中下游的河南、湖北一带。秦汉时期,邓姓很快散布到四川、陕西、江苏等地。河南是邓姓的发祥之地,南阳郡邓姓的开基祖为邓况;到东汉光武帝时,四十七世祖禹公为东汉开国元勋,封高密侯,是邓姓辉煌的时代,亦是南阳邓姓到达顶峰的高光时刻。“邓氏自汉中兴,凡侯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胜计。”南阳邓姓对以后的邓姓家族影响极大,因此有“天下邓姓出南阳”之说。东汉西晋末,邓姓大批从河南向南方移民,播迁至南方各地,到了明清时期,邓姓基本上奠定了今天的分布局面,广泛分布在福建、广东、贵州、浙江、江西、四川、广西等地。明末,邓姓始入台湾。鸦片战争之后,邓姓族人大批移居海外,并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美洲、欧洲,乃至大洋洲、非洲等许多国家和地区。
历史上,邓姓名人灿若繁星,不绝如缕,他们照亮了历史的长空,启迪了后人。
01
义薄云天,位卑未敢忘忧国
在玉林城区,有一条古老的小巷叫忠功里,这里曾经有一个祠堂叫忠功祠,是为了纪念宋代爱国将领、抗元英雄邓得遇等人而设立的。
据清代《鬱林州志》记载,南宋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蒙元大军攻陷长沙、广州后派先头部队到鬱林州传檄招降。知州屈膝降敌后,南流县知县陈应率领一千多兵丁和民间义士从船埠杀进鬱林城,与蒙元军队进行殊死巷战。但最终寡不敌众,死伤惨重,陈应只得率余众杀出重围,投奔时任广西提点刑狱、摄经略事(军事统领)的邓得遇将军。后来邓得遇、陈应及提刑使钟宜万各率领将士,分三路冲入城内杀死蒙元守军数百,鬱林州府失而复得。
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五月初四,元军围攻鬱林,邓得遇领军民浴血奋战,顽强抵抗,终因兵力悬殊抵挡不住蒙元铁骑的进攻,邓得遇等人惨遭兵败。面对高官厚禄的诱惑,邓得遇拒绝蒙元招降;五月初五,他身着宋朝官服,在南流江畔写下了遗书:“宋室忠臣,邓门孝子。不忍偷生,甘愿溺亡,彭咸故居,乃吾谭府,屈公子平,乃吾伴侣,忧哉悠哉,吾得其所”,随后纵身投入南流江以身殉国。城中百姓得知邓得遇投江身亡后,无不悲痛欲绝,连续多日,冒雨在南流江边祭拜邓得遇。宋亡后,陈应和钟宜万拒绝元朝重金,誓不降元,隐居山野结庐明志。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为弘扬忠义正气,朝庭在鬱林州南流江畔建忠功祠以祀祭邓得遇、陈应、钟宜万等忠义之士。忠功祠自建成之日起,每日香火不断。玉林人民为了纪念邓得遇,每逢端午节,也在南流江放河灯,寄托哀思。清道光13年,广西督学池春生为忠功祠题匾“是谓不朽”,后因水患和兵乱,忠功祠一度损毁。清道光18年(公元1838年),在鬰林州府城内重建忠功祠。
1939年11月,日寇飞机飞越玉林上空,对玉林城狂轰滥炸,忠功祠也被毁于炮火中。而因忠功祠而得名的忠功里,则一直保存至今。邓得遇、陈应和钟宜万等事迹,也被写入了宋史的忠烈篇,他们的的后人,也因先辈曾并肩抗敌,结下了深厚友谊。
▲丰平庄是邓姓人在玉林生活最早的一个村庄之一,风景美丽。
在玉州区南江街道广恩村,有一个自然村叫丰平庄,这里是邓姓人在玉林生活最早的一个村庄之一。丰平庄的邓姓人来祖是邓敬庵。
邓敬庵原籍广东罗定,生于清朝雍正辛亥年(1731年),于乾隆六年和兄弟五人同迁居鬱林,后来,他还带着丧夫的长嫂和年幼的侄儿在广恩村丰平庄落脚。邓敬庵有7个儿子,他带领儿孙在当地开荒,节俭持家,每年谷有盈余,很快就成为了当时的比较富裕的大户人家。
乾隆四十三年,玉林因天旱闹饥荒,灾民无数,邓敬庵和兄弟、儿子慷慨赈灾,百姓无不感其恩德,州宪张煜授匾“乐善行仁”。邓敬庵在平时也乐善好施,对周边的孤儿寡母、贫困人家常常给予扶助。当时,福绵船埠到州城的通州大道年久失修,不少地方难以行走,邓敬庵又拿出巨资,在路上凹凸不平的地方铺上石板,遇到河流就修造石桥。现在通州古道上有的地方还能见到当年铺设的石板,在竹美社区也保留有用大块青石架成的双板石桥,当地人称为邓屋桥。
当时,玉林西山匪患猖獗,为了保护家业和子孙后代免遭贼患,邓敬庵就在丰平庄周围修筑了城墙、炮楼抵御土匪。城墙为灰砂筑成,坚固无比,每隔几米就有一个射击孔。丰平庄内还有一幢三层楼高的瞭望炮楼,上半部为青石砌城,下半部为灰砂墙。每逢有土匪侵扰,邓敬庵便率众奋起抵抗,还打开城门,让周边村民扶老携幼、牵猪赶牛进丰平庄里避祸。邻村遭到土匪掳掠,他就叫人架起生狗炮,朝着土匪炮击,土匪无一不心惊胆战,再也不敢来侵犯。
邓敬庵一生积德行善,忠义双全,被清政府特授为州同知、儒林郎六品等职衔。一介布衣在当时能得到这样的职衔,是很少见的。邓敬庵供职期间,为官清廉爱民,他81岁寿辰时,十里八乡的族人、名士纷纷到贺。邓敬庵去世后,他一生的行绩被供奉在玉林州城的宾兴馆作为百姓学习的典范。丰平庄邓氏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乐善行仁的先祖,特在古寨里建了一座祠堂,取名为“邓敬庵祠”。
丰平庄围墙原有4米高,在抗战时期,由于担心围墙太高引起日本轰炸机的注意,人们就把围墙拆掉了一部分。现在,在丰平庄,依旧保存着部分围墙。有学者认为,丰平庄古寨的围墙和老建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对研究清朝时期民间防御史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对了解玉林清代乃至民国时期的政治、历史、文化和社会治安状况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邓氏后人对丰平庄进行了比较好的保护和修缮。
邓氏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风云人物多如繁星, 他们大多都拥有家国情怀,忧国忧民,遇到危难之时挺身而出。
玉林的邓氏族人几百年来团结互助,邻里守望,以宋代爱国将领、抗元英雄邓得遇为榜样,无论是在抗日战争中还是在解放战争中,邓氏人都怀着一腔报国的热情,甘洒热血。比如,抗日战期间,有不少玉林邓氏人投身抗日前线,在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的时候,兴业县城隍镇白沙村的两位邓姓青年邓祖祥、邓祖其毅然拿起祖辈收藏的长枪,义无反顾地加入到起义队伍并壮烈牺牲;参加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的邓氏还有葵阳镇葵西思提村的邓寿志、邓寿福等,在“桂东南武装起义纪念碑”上就留有他们的名字。现在,很多邓氏的适龄青年,在每年征兵的时候,都踊跃报名应征,表示要为国防事业奉献青春。
02
崇文重教,玉林邓氏喜读书
玉林邓氏在玉林繁衍生息几百年,他们勤劳,重视教育,历代都出过不少读书人。
比如,玉林下街邓氏,读书人辈出,在明代,有一对父子邓祚、邓楠因读书成才,先后担任广东揭阳县县令和云南蒙自县县令,“父子双县令”在当时传为佳话。
古寨丰平庄三多第的邓氏,历来读书风气浓厚,代代出书生,清代时就有监生、太学生并担任过团总,民国时期,考上国立、省立中学和中央黄埔军校分校的也不少,学成后供职政界、军届,并在抗日战场上为国家浴血奋战。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这个门第的邓氏,更加重视教育,至2019年250多人中就有29名大学生,其中不乏毕业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的名校生,有的还是父子、父女、兄弟姐妹都是大学生,在各自的事业上闯出了一番名堂,有的还获得了国家荣誉。
为了帮助生活困难的邓氏人和鼓励邓氏学子努力读书,2000年,经邓氏家族热心人士邓佑明的倡议,在邓创明组织下,桂南邓氏联谊会成立,邓经善任会长;2010年,在知名企业家邓军明的推动下,玉林邓氏联谊会成立,邓兆华和邓一毛先后任会长;2014年,邓军明和热心人士退休大学教授邓贵福、退休法官邓德华,民营企业家邓强明等人,又倡议并成立广西玉林邓氏慈善助学基金会,邓强明任会长,得到了邓氏人的广泛支持,其中广西农贝贝农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深松等企业家更是出钱出力。从2015年至今,广西玉林邓氏慈善助学基金会每年给考上重点高中、大学、研究生的邓氏子弟发放奖学金,奖学范围覆盖了玉州区、福绵区、玉东新区、兴业县、博白县等30多个社区、村庄,共筹集了37万多元,奖励学子200多人。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