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veyy 发表于 2020-6-4 22:41

云龙桥边这座百年老宅人才辈出,见证了老玉林的商贾云集~

   大约在一百五十年前,位于玉林城区云龙桥附近盖起了当时玉林最气派的宗祠和三座大宅院,其中一座叫“外翰第”——
在玉林城区云龙桥附近,有一座古朴沧桑的老宅院,黑瓦青砖,飞檐翘角,屋脊上有“四不像”,门口上挂着“桥头龙”牌匾,再往里走是一个古香古色的木屏风,上面挂着“外翰第”牌匾。这座老宅院又被人们称为“桥头龙外翰第”,已有近150年的历史。

“外翰第”里,老人们在回忆祖先的荣光。
祖先来自江西几百年来重视教育
“外翰第”的主人姓龙,和附近的“大夫第”“参军第”同是一个家族,这个大家族的祖先龙彩麟在1353年,从江西省吉安府吉水县瓦子街来到玉林,最早居住在下街杨桃园。龙彩麟勤奋经商,积累了财富,热心公共事业,在当地建立了名望。
龙氏人在玉林艰苦创业,晴耕雨读,积攒了很多财富。到了清代同治十三年,龙氏人在云龙桥附近建起了当时玉林最气派的宗祠——龙显馨祠,并先后盖起了“大夫第”“参军第” “外翰第”。因为居住在云龙桥附近,他们被称为“桥头龙”,到现在,龙氏人在玉林生活了数百年共繁衍了二十多代人,目前生活在玉林的“桥头龙”约两千多人,其中属于“外翰第”一脉的约500人。
历史上,“桥头龙”家族一直经商有方,开设了酒坊、米铺、养猪场,购置了数不清的田地,积攒了丰厚的身家,富甲一方。他们带头修缮了云龙桥、龙井,还在玉林兴办学堂,首创了奖学金制度,从此,龙氏的孩子只要读书,不论男女,从小学到大学,学费一律由宗祠奖励。后来,龙氏的亲友成绩优秀的孩子,也可以享受这样待遇,龙氏人爱读书蔚然成风。其他玉林的家族也纷纷效仿这一做法。
和“大夫第”“参军第”的“桥头龙”一样,“外翰第”也重视教育,人才辈出,龙明勋就是其中一个佼佼者。1916年,刚刚14岁的他就读于自家学堂,就写出了非常漂亮的文言文旅游日记和爱国时事评论文章。这些文章有一部分被收藏爱好者杨朝彪获得并珍藏,杨朝彪读后连声说,想不到一个少年人能够写出如此观点鲜明、文笔流畅的文章,“这也反映了‘桥头龙’人士读书勤奋。”后来,龙明勋就读于鬰林五属中学(现玉林高中)并加入了爱国学生分会,宣传科学和民主、抵制日货,还考上了上海大夏大学。新中国成立后,他以民主人士的身份担任了鬰林县副县长,主管水利电力,为玉林的水利和电力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现在的“外翰第”,仍然有人居住。

“外翰第”防盗机关重重门前曾经往来商贾无数
龙辅坚、龙辅礼、龙辅新等“外翰第”长辈说,他们的祖先利用家族田地分红和积蓄盖起“外翰第”,共有四进,占地约有几亩宽,大门有推笼门、笼子、枪眼等防盗防匪设施。“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玉林的六万山等地有土匪,他们经常拿着油锤到玉林撞开居民的大门入室抢劫,而推龙门等能够有效地阻止土匪进犯。”龙辅坚说。
在旧时,“外翰第”的大门上,悬挂着一块两米长的牌匾,上面是描金大字“外翰第”,门前,是当时狭小又热闹非凡的南街,街道的路面由石板铺成,石板上被鸡公车压出一道道车辙,“这些车辙的痕迹,和现在云龙桥上的车辙是一样的。”龙辅坚说。南流江上,帆船、木船往来不断,一船船洋纱、盐巴、海味从各地运到云龙桥附近的码头,经过南街,从“外翰第”大门前散发到玉林各地。这一幕幕商贾云集、热闹非凡的场面,“外翰第”的老人们至今依旧津津乐道。
为扩建南街曾两拆大门
2008年,“外翰第”为南街扩建拆除了老大门,建起了新大门。

“在民国时期,南街扩建,我们拆除了部分”外翰第“,为南街扩建让路。”龙辅坚等老人说,拆除了大门和天井后的“外翰第”由四进变成了三进。
随着人口越来越多,宽阔的“外翰第”变得狭小起来。在上个世纪70年代,这里最多的时候居住了一百多人,有的人住在厅底,有的住在走廊,“每只墙窿的都住有人”。“外翰第”人从事拉木车、做泥水工等,有一段时间,“外翰第”还曾经成为纺纱工场,七台纺纱车日夜嗡嗡作响,女的纺纱,男的搓绵条。改革开放后,“外翰第”人的日子渐渐好了起来,一部分人外出经商、工作,一部分人出外读书,热闹了一百多年“外翰第”渐渐变得寂静。
2008年,南街再次扩建,“外翰第”响应政府号召,再次拆除了大门房和地坪,往里后退了好几米,按照原来的模样重新盖起了新大门。龙明勋的大儿子龙盛绩饱含深情地给老宅子书写上了“外翰第”三个字并做成牌匾挂在大门后面的屏风上。“我们将原来的旧青砖,经过打磨后,用在了新大门和围墙上,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我们的祖先用汗水换来的,我们不舍得丢弃。”“外翰第”的老人们说,如今的“外翰第”只有两进,但依旧青石铺成台阶,古香古色,是南街一景。让老人们颇为遗憾的是,“外翰第”厅堂上根据四季变迁悬挂的不同书画,以及那块世代流传的匾额,因为种种原因,被偷或者被毁了。
如今,“外翰第”人虽然大多数搬离了老宅子,但是这里依旧是大家牵挂的根。每逢重大节日和家族有事情商量,后辈子孙都喜欢在这里团聚,缅怀祖先,而祖先崇文重教、艰苦创业和顾全大局的精神,“外翰第”人也将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来源:玉林晚报记者刘赛 廖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云龙桥边这座百年老宅人才辈出,见证了老玉林的商贾云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