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wcel 发表于 2020-5-18 19:59

走马西街,在百年文大夫第,细品岁月静好

西街

从玉林西街的路口走进雁门庄,再往南走约50米左右,向左有一条幽深的小巷,小巷尽头就是文大夫第。
这所大夫第为一座三进大宅,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因其主人为文氏族人,街坊都称这所宅子为“文大夫第”。文大夫第虽历经沧桑,但基本保持完整。日前,在西街文氏十一期族谱编纂负责人文道怀及其侄儿文昭基的带领下,记者走进大夫第,探索这座老宅的前世今生。

至今,仍有老人在守护大夫第。
大夫第为三进一廊设计文大夫第的设计跟别的古宅不同,从大门进去,是一个面积400多平方米的地坪。地坪由灰沙铺设,不少地方泥土裸露,长满了杂草。外面有一面高约2米、长数十米的围墙,尽管斑斑驳驳,但仍显坚固。“这里其实就是大夫第原来的前花园。”文道怀说,在古宅的后面,原本还有一个同样规模的后花园。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夫第的一些后人在花园里建了房子,已看不到原来的模样。
围墙斑斑驳驳,但基本坚固。“原来大夫第的入院门口镶有一块凿着‘大夫第’几个字的石匾,第三进大屋的正门也悬挂着‘大夫第’的牌匾,可惜到了文革时期,都遭到了破坏。”文道怀说。
第二和第三进大屋还保留着屏风,中间的木门已被拆开。两进大屋的屏风设计风格和装饰基本一致,上面为木格子窗,在屏风的两边,有两条木柱,木柱下面是两个石墩,显得力道十足。
精致的格子窗户,满是岁月的风尘。
第二进大屋前面是两条青砖柱,青砖柱下面为两个花瓶形状的石墩。屋檐上的掩檐花板雕刻有兰花、祥云以及梅兰竹菊等,显得精致、美观。屋顶上的正脊仍显坚固,不过上面雕刻的东西已被风雨和时光冲涮得七零八落,模糊不清。屋内的天花板则为看阁造型装饰,墙壁上面还有壁画。
第三进大屋悬挂着文天祥的画像,表明了屋宅主人与文天祥的渊源。从第二进右边进去,是一条小巷,可以直通屋宅的后花园。后花园现在建有数间房屋,还有各种花花草草,让这座老宅多了几分生气。

大夫第第三进大屋。

这所宅院具有军事防御功能据文道怀介绍,大夫第为西街旧宅占地面积最大的建筑之一,在当时非常显眼。原来大夫第门前是一张宽达2公顷的池塘(旧称削皮塘、四皮塘),周边没有住宅,站在文大夫第的阁楼,可以一眼望见现在的老南桥。
大夫第的四个屋角皆建有炮楼,现存仅有三座。每座炮楼都开设有多个枪眼、炮眼,分布在屋檐下面和炮楼的中间位置。每座炮楼或由石头凿成,或用青砖打造。呈梯形,外小内宽。而且炮楼的外墙与大屋外墙的设计异常精妙,呈阶梯状,由炮楼往屋宅的正门方向,一级比一级宽。“这样的设计,让炮楼和屋宅内的人可以对进犯屋宅的人同时进行攻击。”文昭基说,即使来犯之敌进入了大夫第的门口,另一个炮楼里的人仍可分两个方向同时进行射击。而当时进入大夫第的,只有唯一一条小路,如此算来,如果真有人要袭击大夫第,必须经过五重关。
在大夫第旁边,是大夫祠(俗称文大夫祠),同为文崇英所建。据文昭基介绍,大夫祠的建造时间与大夫第基本相同。原来的大夫祠为两进大宅,不过现在已经破烂不堪,只有第一进大屋还保存得较为完好。大夫祠大门的墙全部由青砖砌成。原来的木门、推笼门以及门框俱保存完好。屋顶上面的挑手梁看上去也仍然完好如初。让人惊叹的是挑手梁之间的云头木还雕刻着鲜花之类,但由于年代久远,已略显模糊。
原来的木门、推笼门以及门框俱保存完好。
百年沧桑,岁月静好“大夫第”,顾名思义是士大夫的宅第。按照史料的说法,清代的大夫第,一般是指从五品奉直大夫以上官员的宅第。据文道怀介绍,大夫第曾经同一时期出了四位大夫。建大夫第的叫文崇英,号可敦,生于乾隆癸巳年(1773年),国学生,赠儒林郎,敕赠文林郎,赏戴兰翎补用知县,广西怀集县教谕,诰赠奉政大夫,府同知,晋赠中议大夫。文崇英子四:孔诜(继崇邡)、孔昆、孔谟,孔诒。其中长子孔昆号辉堂,国学生,候选府同知,诰授奉政大夫;次子孔谟,号弼臣,敕赠儒林郎,晋赠中宪大夫,赏换花翎户部员外郎,贵州行走;三子孔诒,号福堂,优附贡,寻由府经县县丞,保补用知县,赏戴花翎同知,勒授文书郎,诰授中议大夫。
庭院深深的文大夫第,依然有着温暖的烟火气息。“当时家业兴旺,举建大屋,并取名大夫第。”文道怀说,同时兴建的祠堂称之为大夫祠。据文氏族谱考据,大夫第与大夫祠约建于公元1810-1818期间,至今有200年的历史。
据考,文崇英是一个正直善良、乐善好施之人。在清朝嘉庆年间(公元1819年),郁林重建云龙桥(老南桥)时,他还捐银三大元。至今,在老南桥头的石碑上,还凿刻着他捐款的数目。
如今,在大夫第里仍住着几位老人。大夫第曾经的辉煌已然入土蒙尘,但这里的老人却用一份平和、质朴,守望着它的老去。“我们一出生就住在这里,已经习惯了它的宁静。”在采访时,住在老宅的一位70多岁的老人正在厨房门口切菜,他的妻子则在走廊里洗头。这种再日常不过的生活场景,在古宅中却显得格外动人。老人说,时间在这里就仿佛古井里的水,是静止不动的。在冬天时,他会拿一个凳子,在有阳光的地方一坐就是一整天,“那种感觉,就像躺在母亲的怀里,心里特别踏实。”

阳光照进老宅,讲述光阴故事。

文大夫第,这座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古宅,像一本厚厚的历史书,忠实地记录了西街的200多年历史,它也见证了西街的沧桑与荣光。(记者 王耀前 廖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走马西街,在百年文大夫第,细品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