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6毛卖1块竟被重罚? 再聊汽车加价那点事
来源 | 搜狐汽车原创不久前,一则“药店口罩进价6毛卖1块被罚4万”的消息在网络上传播,不少网友认为是“矫枉过正”。其实,不仅在当前疫情背景下的防护用品上,在汽车消费领域中关于涨价优惠的争议从来就没停过。究其本质,还是我们并没有普遍、正确地认识到市场规律在商品生产分配环节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为了避免这篇文章404,今天我们从汽车加价这一老生常谈的话题中找找例子,总结总结规律。
市场调节原理解读:价格反映需求,需求作用于生产,生产影响价格
价格规律是市场在资源配置环节中的一个基本方式。按马克思的供求理论来说“价格随供求关系上下波动,但价格与供求是互动关系,供求的不平衡在“互动”作用下有自动消除不平衡的趋势。说“趋势”是指供求的不平衡的消除不是瞬间的事,有时可能波动得很强烈,完全靠自身调节会给经济运行造成损害,需要借助外力调节。但由于不平衡有自动恢复的趋势,外力调节不能违背供求自动均衡的基本原理,这个原理就是供求和价格的“互动”,达到均衡的最终调节力量均来自“价值”:价值运动是市场运动,包括供求运动的真正动力”。
一旦三者间的平衡被打破,比如出现了更多的需求,供应减少。于是该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对消费者来说,价格上涨他可能认为不划算,就不买了,这类消费者其实对该商品没有很迫切的需求;另一部分消费者面对价格上涨依然会购买,那这类消费者对此商品的需求相比之下就要迫切得多了。这是从消费者观点来看价格上涨带来的资源配置优化,即优先供应有迫切需求的消费者。
管控为什么要“有度”?这就涉及到另一方面,对生产者来说,他获悉了商品涨价的信息,基于商人“逐利”的特点,他会做什么?他当然会投入更多精力到生产环节中,从而满足市场的需求。但这时,这类生产者的数量规模众多,往往会生产出远超于市场需求量的商品。供应多了,需求没变,商品价格自然又会回落……在一次次的动态平衡中,资源配置效率终会达到最优。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都经历过高峰时期的打车,高峰期使用打车软件通常会建议我们“加调度费”、“打表来接”等方式缩短等待时间。于迫切的乘客,可以快速打到车;于其他地区的空车司机,可以得知高峰地区车费高,更多的空车便会向高峰地区聚集,缓解高峰地区打车难的问题。
车圈加价事件更是层出不穷,但本质也是在起调节作用
看过了原理,我们再来看近些年比较著名的车圈加价事件,这类事件在车圈其实见怪不怪了,今天我们来给大家做个简单回顾。
要说加价的始作俑者,还得看2000年国产下线的“广州本田
雅阁(参数|图片)”。这款车是本田Accord家族的第六代车型,国产下线后由于高科技水平、舒适宽敞的乘坐空间受到了市场热捧,加价提车现象也首次出现在国内市场之中。
也就是从广本雅阁的国产化开始,国内引发了一波中型车的井喷期。彼时上海大众快速地将海外第五代
Santana(参数|图片)引入国产,也就是我们熟知的
帕萨特(参数|图片)(B5);一汽-大众也快速国产并加长了的底盘代号C5的奥迪
A6L(参数|图片);随后其他厂商像上海通用也引入了别克
君威(参数|图片)进行销售……国内中型车细分市场迎来了一次井喷。
【在众多竞争对手的参与、搅局下,雅阁的加价风波自然被平息了下来。国内广大汽车用户得到了比桑塔纳捷达时代更多更好的产品;国内制造商也通过这类车型的引入生产赚得盆满钵满;同时带动国内汽车市场正式开始“起飞”。谁能想到雅阁开票价外的“两万”是蝴蝶翅膀呢?】
更近些的例子恐怕就是大众途观了,可以说这款车才是将“加价”这件事“发扬光大”的罪魁祸首。2010年,国产的大众途观正式上市,一经上市便引发了市场抢购热潮,最高的加价记录甚至达到了5万元夸张的程度。
也正是看到了这几款SUV的热销,一时间无论合资制造商还是中国品牌制造商,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SUV的研发制造上,于是有了我们近些年SUV细分市场的井喷,各路SUV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了出来。时至今日,途观L早已有7万水平的优惠幅度……曾经仅有那么一两款SUV可选,到如今SUV的百花齐放,其中价格对整个市场的调节起到了重要作用。
新鲜的例子还有很多,像最近大热的丰田TNGA系列车型,既有丰田传统可靠、耐用省油的特点,又从TNGA的身上提升了些许驾驶乐趣(尽管升级不算大),一时间成为了市场热门,本已销声匿迹的买车加价又死灰复燃;小编个人非常喜欢的进口本田摩托车,早在车型上市的一年前就开始了预订工作,订金在1万元左右,此行为被摩友们戏称为“卖期货”,虽不齿但短期内也无可奈何。
全文总结:价格变动是反映市场需求的信号,这个信息从消费者处产生,再反馈给生产者。基于人“逐利”的特点,价格上涨,必会导致更多的生产和供应,使得价格回落;价格下降,必会使生产和供应减少,使得价格上升。最终会使得价格维持在一个使得供求关系平衡的位置上。这本是市场经济学中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但反映到现实中不少人却不明白。我们的消费者一边大骂经销商加价才给提车,一边又在寻求着最大的终端优惠;我们某些机构一方面禁止口罩涨价,使得生产流通环节挣不到钱(甚至还被罚钱),一方面又勒令生产者加紧生产……更多例子在我们实际生活中也屡见不鲜,改革开放已历40余年,市场规律尚未深入人心。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