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说城下之盟 这个“城”在哪里?
“城下之盟”是个非常著名的成语,指甲势力在与乙势力的竞争中不敌,被迫签订利于乙而不利甲的盟约。北宋真宗时的澶渊之盟,英国强迫清朝签订的《南京条约》,都属于城下之盟。那么,城下之盟的这个“城”,指的是哪里?答案非常明确: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关于城下之盟的“城”,还有一指,是指河南省商丘市。不过从时间上看,发生于河南商丘的城下之盟,时间是公元前597年。而发生于湖北郧阳区的城下之盟,时间则在公元前700年。《左传-桓公十二年》记载:“楚伐绞……大败绞,为城下之盟。”楚国伐的这个绞国,就在郧阳。
春秋早期,楚国崛起于江汉平原,定都于郢(湖北省荆州市附近)。而在长江、汉水流域,散落着很多小国,绞国就是其中之一。随着楚国扩张进程的加快,楚国就像游戏中的那条贪吃蛇一样,到处吃果果。最终,楚国盯上了绞国。
绞国,也就是郧阳,地理位置如何?非常重要! 咱们国家的地势,综而论之,基本上西高东低。约以大兴安岭、太行山脉,伏牛山、武当山、武陵山、苗岭为界,以东多为平原,以西多为山区。而郧阳区就位于这个地理分界线,河南伏牛山以南,湖北武当山以北。
郧阳西北不远,便是巍巍秦岭。郧阳西南不远,便是险峻的大巴山。郧阳东北,就是一望无际的(南阳盆地)及豫东平原。郧阳东南,是同样一眼望不到头的鱼米之乡——江汉平原。
长江是咱们国家的母亲河之一,而汉江(古称汉水)又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发源于秦岭深处,一路向东流去,穿伏牛山与武当山之间,经襄阳,在武汉汇入长江。汉江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不需多言,而郧阳,就位于汉江之畔。
如果用现在的行政区划来论郧阳,郧阳位于陕西省(陕)、河南省(豫)、湖北省(鄂)之间。以城市论,郧阳夹在十三朝古都西安、九朝古都洛阳、一线军事重镇襄阳之间。郧阳凭山负水,西可望巴蜀,北可望关中,东可望中原,南可望湖广。这样的战略地理位置,决定了郧阳自古就是兵家必争的重镇。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说得非常清楚:“郧阳西可至汉中,东可至襄阳,北可至南阳,南可至巴蜀、三峡。”谁占据郧阳,谁的战略空间就变得相对宽阔,转寰余地巨大。
楚国攻绞国,目的是什么?很简单,绞国扼守南方与北方,西方与东方的“十字路口”。楚国如果拿下绞国,就能打开进入中原的通道。在春秋时期,咱们国家的经济重心在黄河流域,既所谓中原。楚国所在的长江流域,经济比黄河流域要落后一些。楚国在长江流域称王称霸,根本得不到中原诸侯的认可。楚国要成为公认的霸主,必须争霸中原,否则只能做被中原诸侯轻视的“蛮夷”。
称霸中原,是楚国长久以来的既定国策。公元前700年,也就是周桓公二十年,楚武王四十一年,楚伐绞。拿下绞,有一个战略好处。汉水起于秦岭,而秦岭以北是秦国。春秋时的秦国并不强大,但楚国也会以防万一。如果秦国强大,会沿着汉水谷地向东挺进。一旦让秦军突破绞国,进入江汉平原,楚国就无险可守。楚国拿下绞国,就等于在汉水谷地打造了一个利于楚国防守的坚固堡垒。绞国之于楚国的桥头堡地位,有些类似三国时,夷陵(湖北宜昌)之于东吴的桥头堡地位。
蜀汉先主刘备出兵伐吴,被吴将陆逊在夷陵击败。蜀汉亡于西晋(名义上亡于魏)后,西晋据巴蜀,但有夷陵(吴称西陵)在,晋军无法越过夷陵而攻江陵。江陵在,东吴无恙。同理,楚国守不住绞,秦国或其他什么势力,顺汉水东下,就可轻易杀到楚都郢门下。到时,被迫签订城下之盟的,可能就是楚国了。
到了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势日强。秦国占据秦岭以南的军事重镇汉中后,对楚国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楚国为解除西线的威胁,就必须拿下汉中。而楚国要攻汉中,汉水之畔的郧阳(绞国)是西进的必经之地之一。
汉中复为秦据后,郧阳也被秦国夺走,这导致楚都郢门户洞开。公元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攻克楚都郢,就是楚国丧失郧阳的必然结局。
唐朝中期的安史之乱,几乎将繁盛的大唐打进历史的谷底。唐定都关中,而黄河流域连年战争,唐朝的财赋重地则在江南。在中原大乱的情况,江南的财赋入关中,多沿汉水经郧阳及附近,从武关入长安。如果郧阳及附近地区落入敌手,是对唐朝最致命的伤害。别的不说,没钱谁陪你玩?
不过,郧阳在明宪宗之前的行政级别不是很高,唐宋元皆隶属于均州。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明朝在郧阳设郧阳府,辖区与现在的湖北省十堰(地级)市的辖区相当。明朝虽定都于京师(今北京),但中原之乱也不是明朝能承受起的。何况湖广与江南一样,都是明朝重要的粮食基地,财赋重地。郧阳在陕、豫、鄂(明朝的湖广辖湖南)交界处,明朝守住郧阳,西可安长安,北可安洛阳,东可安襄阳,(西)南可安巴蜀。
由于郧阳特殊的地理位置,清朝沿袭明制,依然设郧阳府。上世纪六十年代,郧阳恢复地级建制,称郧阳地区。1994年9月,十堰市与郧阳地区合二为一,郧阳成为十堰市下辖的县,称郧县。2014年12月,郧县更名为郧阳区。更多历史地理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图帝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