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辈代代传承,这位手艺人可用一块铜板錾刻出世间万物
一錾一锤一铜板,一花一草一世界。在方寸之间,铜器手艺人吴坤可用一块铜板錾刻出世间万物。这时,他沉浸其中,物我两忘。
玉林市工艺美术大师、资深媒体人、全国公益宣传先进个人……吴坤的头衔不少,但他最珍视的身份却是手艺人。他常常说:一块铜板要成为一件精美的铜艺作品需经过千锤百炼,做学问、做人皆是如此。
全身心进行錾刻的吴坤。
好友的一次分享 让他冒出一个大胆的念头
吴坤的作品。
吴坤祖籍广东南海。太祖、祖父都是从事手工艺制作,祖辈制作的铜花灯、艺术风筝在当地是一绝。母亲在家乡桂平是手工绣花的代表性人物,她的作品曾屡屡作为礼物赠送给外宾。祖辈代代传承,母亲的耳濡耳染,手工技艺成了流淌在吴坤血液里的一种因子。
从中学时代开始,吴坤开始钻研篆刻艺术,作品多次在自治区级刊物上发表。毕业后,吴坤走进传媒业,一干近30年。七八年前,好友的一次分享,唤醒了他血液里的手工记忆。
“从广东回来的小伙伴带回几件铜艺作品,那是他在广东学艺十几年纯手工制作的。”时隔多年,吴坤仍记得自己当时充满了惊喜,童年时期对铜器制作的深深着迷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在那一刻全被这些铜艺作品唤醒。吴坤捧着铜艺爱不释手地看了半天,突然冒出这样一个念头:这些铜器,我也能做。
第二天,吴坤开始购买制作铜器的工具和材料。为摸索铜器制作工艺,他前往北京、杭州拜访当地匠人,还特意去了广州西关大街,那里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西关打铜。西关打铜是以茶壶、碗、汤匙、筷子等各种生活用品为主。这段学艺探寻之旅,吴坤开始形成了自己的创作理念:“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依托具有民族文化底蕴的根基加以创新,融入生活,服务生活。”
因为喜欢,所以坚持
吴坤的作品。
一块铜茶盘,盘面是斑驳明暗的肌理,一枝充满禅意的莲蓬在一端舒展延伸,整个茶盘看起来精美雅致,可沉甸甸的手感和巨大的反差让人瞬间感受铜器艺术的沉稳厚重。
在吴坤的工作室,记者看到了一件件吴坤匠心制作的铜器艺术品,它们有着纯手工錾刻的精美,千锤百炼的温暖,也带有铜器与生俱来的厚重。这一件件呈现在参观者眼前的铜器背后,是一名手艺人对匠心的追求。
铜器创作,是一种艰辛孤独的摸索。“走过不少弯路,浪费了不少原材料,但也能总结更多的经验。在摸索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技术手法,会思考在小小的方寸之间如何做到更合理、舒展、灵动、意味深长,这很考量创作者的谋篇布局。”
吴坤说,创作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全身心投入其中依然可能会失败,因为当铜器的延展性达到极限时,它薄如纸,制作时要很小心,但过于小心,作品又缺少灵魂,缺少张力。即使把整个工艺流程都研发出来,并且熟悉,但常常会在最关键的部位、最后一錾、最后一锤功亏一篑,也正因如此,纯手工的作品,每一件都是孤品。
尽管铜器创作很艰辛,但吴坤说:“因为喜欢,所以很快乐。大部分艺术创作者之所以能坚持,都是因为喜欢,这种喜欢很难用语言去描述。”
“纯手工创作是有灵魂、可传承的”
吴坤(左二)与台湾雕塑学会会长王秀杞(左三)等人合影留念。
吴坤的作品不铸模,全都是由一块铜板一体成型,锻打而成。他的铜艺用的是錾刻工艺,有几十道工艺程序,主要有炼、描、錾、锤、磨。其中錾是作品成型最重要的环节,在设计好器型和图案后,以特别的工具和特定的技法,在铜板上加工出千变万化的图案或浮雕。
“这是一门濒临失传的手艺,到目前为止,没有系统的理论、书籍去介绍錾刻工艺,主要是靠口传心授来传承下来,现在能全面熟练掌握这门技艺的人日渐减少,但机械化生产永远不能也不会取代传统技艺,因为每一件手工艺术品都融入了创作者的灵魂和心血。”吴坤的看法与台湾雕塑学会会长王秀杞的观点不谋而合。
多年来,吴坤带着自己的铜艺品参加了不少国际博览会,除了屡屡获奖外,最让吴坤高兴的是,在博览会上自己以铜艺会友,结交到了不少惺惺相惜的朋友。在厦门文博会上,吴坤有幸遇到了台湾雕塑学会会长王秀杞,王会长说,他也是搞铜雕的,现在能坚持全手工创作太难得了,让吴坤有机会一定要去台湾看看,他要给吴坤介绍认识更多的手艺人。老先生送了一件他的作品给吴坤作留念,还在文创论坛上专门介绍了吴坤的作品,认为纯手工创作不仅凝聚了匠心,更是有灵魂、可传承的。
吴坤是玉林师院文传学院广电专业、新闻专业的外聘老师,玉林高级中学传统工艺综合实践基地的讲师,也是玉东小学、玉东三小的校外辅导员。在很多场合,他都向学生讲解铜艺的制作工艺,并让他们动手体验錾刻工艺的魅力。
每周六下午,吴坤都会准时出现在玉林高级中学传统工艺综合实践基地,给玉高学子上一堂铜器艺术讲解体验课。讲解完铜艺的历史文化、制作流程工艺后,吴坤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们进行自主创作,学生们很快便在铜板上描画出自己想要錾刻的作品。
“千锤百炼方成器。做学问、做人同样需要千锤百炼,努力钻研,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考验,就会有结果和收获。”吴坤的课堂结语,赢得了学生们的热烈掌声。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