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进不懈, 成功之基 !
海涛法师:除了四摄法外,也不要忽略了佛教思想中精进的积极力量。不少人认为佛教提倡与世无争、不思进取的思想。其实不然!学佛是学习佛陀的智慧,指导自己的行为,希望能在有限的人生里使生命更有意义。世尊的勇猛精进使其人身成佛,这就是精进的最佳明证。
或许有人会质疑佛教的无诤思想与资本竞争的社会相互矛盾,其实这也是不了解佛教真正的思想。佛教虽不强调在竞争中制胜,但却教导弟子精进不放逸──佛教希望大家努力的目标不是为了竞争,而是为了提升自己、为了自己而努力。而这个概念运用在管理企业也是一样的:一个良质的企业不应将努力的方向放在恶性竞争、打击同业上面,应是努力去精进自己,努力开发市场、提升产品或服务的品质,这就是为了自己而进步、努力。
在如此竞争激烈的社会,精进不放逸是佛陀对弟子的基本要求,也是企业经营的关键。无论是在企业的经营中、个人职场生涯发展中乃至个人修行过程中,精进不懈怠永远是行动的动力、成功的保障、解脱的基本条件。
此外,还有一些需要注意之处。如:企业管理者在进行管理时,应要勇于认识自身存在的贪、嗔、痴三毒,时刻警惕自我,避免被贪心、愤怒、愚痴的心绪所控制,始终保持谦和、廉洁、平易的管理风格,加强自身修养,做为员工的典范,这不仅对于自己而且对于整个经营团队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教育员工‘众恶莫做,众善奉行’的观念,以此建立责任心和自我反省能力,戒除贪、嗔、痴三毒,从而提升整个企业团队的文化和素质,进而促进有品质的工作成果,这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基础。
佛教思想于企业的管理并不是三言两语能表述清楚的,需要在实践中去体会,才能真正获利。人人皆可成佛的思想激励着每一个信仰佛教的人们,企业经营者要善于从佛教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提升企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莫忘佛教无常的观念,竞争市场瞬息万变,如何顺应无常的社会、无常的世间而灵活拟定对策,从而提出企业发展的愿景,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帮助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
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以人为本,以顾客为中心,努力回馈社会。同时,能把员工当作家人般对待,考量所有企业相关者的利益,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也实现员工个人发展的目标,实现企业与社会、企业与员工双赢、多赢的局面。同时也莫忘回馈、布施社会大众,取之于社会,用之于社会,资源与财源才会源源不绝,企业也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永续经营! 喜欢布施的人,能获五种名利
海涛法师:
《发菩提心论》云:乐施之人,获五种名利。
一、常得亲近一切贤圣;二、一切众生之所乐见;
三、入大众时人所宗敬;四、好名善誉流闻十方;
五、能为菩提作上妙因。
29.《增壹阿含经》云: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应时之施有五事。云何为五?
一、施远来人。二、施远去人。
三、施病人。 四、俭时施。
五、若初得新果蓏,若穀食等,先与持戒精进人,然后自食。是故欲行此五施,当念随时施。
30.若应时淨施者,还得应时果报。
31.若为自身造作衣服、庄严之具、种种器物,作已欢喜,自未服用,持以施人,是人未来得如意树。
32.所谓随时所宜,淨心而施:若寒时施温室、毡被、薪火、暖食等,若热时施凉室、轻衣、水扇、冷物等。渴时与浆,飢时给食,风雨送供,天和请僧。如是随时应情令悦,未来获福,还受顺报。
33.《优婆塞戒经》云: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无上力。若以灯施,得淨妙眼。若以(车)乘施,身受安乐。
34.若以(房)舍施,所须无乏。若以淨妙物施,后得好色,人所乐见,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种姓,是不名为恶。
35.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后自食,若违此要誓输佛物,犯则生愧。如其不违,即是微妙智慧因缘。如是施者,诸施中最上。是人亦得名上施主。
36.若给妻子、奴婢衣食,常以怜愍、欢喜心与,未来则得无量福德。
37.若复观田仓中多有鼠、雀,犯暴穀米,常生怜愍,复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念已欢喜,无触恼想。当知是人得福无量。
38.《增壹阿含经》云:「若檀越主惠施之日,得五事功德。云何为五?
一者,施命;二者,施色;三者,施安;
四者,施力;五者,施辩。
39.施命之时,欲得长寿。施色之时,欲得端正。施安之时,欲得无病。施力之时,欲得无能胜。施辩之时,欲得无上正真之辩。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