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第一次(转)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和大家一样,有很多难忘的“第一次”。因为诱惑难忘:在我四五岁时,一次患咳嗽,妈妈给喝止咳糖浆,只喂一羹匙。喝不够,还要喝。妈妈警告说:不能多喝,否则要死人的。死对孩子的恐惧抵不过甜对孩子的吸引,我终于在妈妈不在的时候把一瓶止咳糖浆全喝了。人固然没有死,却让父母想着后怕。
因为自信难忘:刚上小学那会儿,我学邻居一个大孩子自制一种玩具,要截一段木板,结果把菜刀砍到自己的食指上,血流如注,到现在还落着一条鲜亮的伤疤。
因为好奇难忘:一次在去厕所的路上捡到一根注射针头,银光闪闪,令我爱不释手,到了厕所终究要腾出双手解裤子,就把嘴当成寄存处了。不知是由于舌头的贪玩,还是又引起肚子的好奇,总之针头顺着嗓子眼儿滑下去了。中午父母下班听我说吞吃了一根针头,半信半疑,连忙把我带到医院。从透视机里,医生指着在食管中摇摇晃晃的一个白色针状物说,还没有进入小肠,做手术还来得及,告诉父母准备第二天做手术。当天晚上爸爸单位的吴叔叔送来菠菜,说作汤让孩子多吃,说不定能裹着针头拉出来。第二天上午,我的父母就等着我拉完这泡屎,然后带我去医院开膛,结果后来被宋丹丹和赵本山拿到央视春晚上开玩笑的菠菜,真的成了我当时的“救命恩人”。
……小时候那些难忘的经历峰回路转,跌宕起伏,不少关口,有的令人叹为观止,有的担惊受怕,现在却都成了谈资笑料。不过,对于年轻人来说,倒也有点看头:在你们养儿育女的时候,可得注意对孩子的正确教育和悉心照料。
我长大成人后,经历许多难忘的“第一次”,成分就复杂些了。有的因为成熟,有的因为庄重,有的因为深刻,有的因为震撼;也有因为浅薄、因为跌倒、因为幼稚、因为反复而终生难忘的。还有的“第一次”,看似普通,却意味深长,给人的记忆更深、更久,即便到了今天,都令人感慨发笑,充满戏剧性。
就说我“第一次”走进区长办公室的一段故事吧。
那是1992年的一个夏天。我压根儿就没想到,我会违背当初的诺言,去敲了区长办公室的门。“我有一点事儿,”我说。L区长见是我,眼角明显挂起一丝不屑——他大概在想“你小子终于有事求助于我了”吧?那时候,“走后门”之风如现在一样猖獗不减。
就这样,我似乎很猥琐地走进区长办公室——这是我在L上任区长一年多第一次到他的办公室。那之前,我作为党委一个部门的负责人,远远地躲绕着他,即便因为工作不得不面对他,也是他讲他的话,我听我的会,会散人散,各走各路。
我自己走到沙发前坐了,他坐在对面的办公桌前,动也不动,翻着桌面上一叠文件说,说吧,啥事儿?那副一脸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儿,其实令我很鄙视。
从前他不这样。1980年秋,我大学毕业后,分到机关工作。L那时也刚从农村一所中心校调入机关。L年长我6岁,因为同在一个机关,没过多长时间,相互之间就认识了。L在我眼里,是个沉默寡言、装束朴实的青年人;当然,我更是一个初出茅庐的毛孩子。后来,我们的交往密切起来,是因为Y姐——他的爱人——的缘故;当时,我在区团委当干事,Y姐是一个局系统的团委书记。说起来令人难以置信,第一天上班打电话,就是一个难忘的“第一次”,我竟然因为紧张,不会拿电话,不知说什么,不知怎么说。当时外面来个电话,书记让我接电话,我把话筒紧扣在耳朵上,手颤抖个没完,却听不见里面的声音。书记看了看,笑着说:“你拿倒了”,我才恍然大悟,闹个满脸通红。现在看到舞台上充满表现欲望的超女超男们,面对灯光和镜头毫无畏惧,该说就说,想唱就唱,倒觉得时代让如今的年轻人缺少了不少单纯、老实和可爱。
Y姐是个老团干部,开朗,热情,博学,在当时的团口是一位有才气、人缘好的大姐,深受大家的尊重。因为我的年轻和单纯,她对我自然就像老大姐一样体贴、关照,我因此不但成为她家的常客,与L也熟悉起来,成为了朋友。
他们那时从农村搬来不久,住在一个破旧的小土房里。Y姐与我是文学爱好者,总有一些话题,“姐夫”L也善思好学,爱好广泛,常与我探讨人生、社会、政治、历史,天南地北,无所不谈。我还有一手理发的手艺,从L由同事变为我的顶头上司的近十年间,他的头几乎被我“承包”了。那个时期,我与他们两口似乎成了“至交”。
如今我已经懂了人当官为什么就会变的缘故,可是那个时候我还不懂,只是内心敏感,当我逐渐地发现他变了,变得世故,高人一等,装腔作势,我就自觉地躲闪回避。
他当上区长之后,我甚至察觉Y姐也变了。我们的关系更疏远了。那年的一个夏晚,他们早己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我想去看看孩子,顺便在街上买个大西瓜捧着。敲门,他们不冷不热地把我让进了屋,见我拿着西瓜,一脸的蔑视。自然,我在那儿没坐几分钟,就悻悻离去;对这份人家不愿意收下的“薄礼”,一堵气真的又拿走了!那大概是我最后一次去他们的家。
因为自己的事情已经定下来,不能不向昔日的朋友、同事、兄长和上级打个招呼。我对L说:“我已经决定走了,要出去闯一闯。”他诧异了,怔怔地端详着我,目光忽然变得炯炯有神起来。当时中央正筹备召开十四大,区机关人浮于事,人满为患,领导们正殚精竭虑考虑如何分流减员呢。我的举动不啻给他一个以外的震动。
他说,嗷?嗷!现在改革开放,应该有一股敢闯的劲儿!好!我同意,也很欣赏!你出去干吧,关系可以不动,什么时候你觉得想回来,就回来。
他的态度非常鲜明,充满期待。一时竟令我深受感动。就这样,我带着家乡的嘱托,扑进了中国改革大潮中。我先到沿海城市的一家私营企业打工,当记者,当人事部长,当副总经理,后来又到多个公司、单位“重头再来”,经历了不少岗位。后来,又闯入北京,摸爬滚打了三年……种种经历,苦辣酸甜,但万紫千红总是春,我赢得了人生的“双赢”: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精神世界获得了丰收。
我离开家乡不久,给当地报纸写了一篇题目叫《去开创新的生活》的文章。党的十四大召开那天,报纸几乎用整版篇幅刊登了我的文章,在当地引起很大的震动,“余波”一直到我五年后第一次返回家乡。老朋友、老同事仍在津津乐道我的事情。其中最令我飘飘然的是,L区长在一次全区干部大会上,拿我说事儿,足足讲了十多分钟,还号召全区干部要以我为榜样,要思想解放,转变观念,敢于突破云云。富有戏剧性的是,在几年之后,L区长工作变动,变动,内退,步我“后尘”,竟也“下海”来到我所在的这座城市,受聘于一家民营企业当总经理。他到来这里之后,第一件事儿就是想早日见到一个人:我。自然,当人站到一个台阶上来,视觉仍是平等和亲切的。我们的见面充满了亲情和感慨……
哲人说: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可是,对生命有限的我们来说,每一天流淌的却是生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在这个意义上讲,人的每一天都是“第一次”。人生第一次的经历越聚越多,然而,青春年华的流量却日益减少。我忽然觉到,人的一生意义有多大,是否能够主动,完全取决于是否把握住了“今天”的“第一次”。 1980年秋,我大学毕业后?????????????
你幾大年齡了???????????? sunny
不好意思,忘记标明了 额``转``` 哎,记忆已经模糊了。 文革的时候还上大学吗? 晕,那时候也是可以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