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聪之 发表于 2011-12-31 13:33

北流的能工巧匠

张阿泉    张阿泉(1894~1954),陵城镇人。他制作的锅蒸粽甘香可口,人人爱吃,远近闻名。解放前,北流至梧州的船家,都夸张阿泉的锅蒸粽胜过梧州的,经常订购带在船上食用。据说,有一次马师曾到容县县城唱戏,扮演知县角色,戏中的手下人问他“县太爷想吃什么夜宵?”他说:“什么都不想食,就是想食张阿泉的锅蒸粽!”    张阿泉的锅蒸粽用料讲究,制作精巧。在糯米选用上,一般用大板糯,家中常备。这种糯米质地纯净,富有香味。有时大板糯接不上,用小糯黄壳糯。粽馅选用大虾、蚝豉、绿豆、板栗、白果和肥瘦猪肉等。半公斤糯米做5个粽子,配用去皮的肥瘦猪肉0.5公斤。猪肉用桂林腐乳、米三花酒、胡椒粉、葱蒜汁腌过,有时少放些猪肉加一些鸡肉丝,更别有风味。大虾、蚝豉用花生油、姜汁糖酒上锅小炒后备用;绿豆则加工成“绿豆沙”待用;白果去心,除掉苦味。秋冬季配以板栗,没有板栗用荷包豆,再加些鸡蛋黄。选“粽叶”包扎粽子,叶状如掌,光滑有韧性,并有香味。包粽子前,先洗擦糯米,捞起滴干,适量加入精盐和上等抽油。包粽子时,在叶子上先敷一层糯米,上摆肥瘦猪肉各1件,使肥肉渗油,瘦肉香口;然后在肉旁放大虾、蚝豉、板栗、绿豆沙等馅,敷一层糯米;再在上面放上同样的粽馅,最后放一层糯米封顶,裹上叶子,用水草缠紧,成“目”字形。如此制作出的粽子里面有糯米3层,肉馅2层。煮粽子时,开水下锅,先猛火后慢火,煮足四五小时,使粽子熟透柔和无夹生。卖时炭火蒸着,保持热度,当粽子解开时,全身发亮,香气扑鼻。上盘时还加些芫荽碎,浇上一些香油(以北流花生油兼少量麻油、生抽油制成),吃起来使人觉得格外美味甘香。     卢柱    卢柱(1890~1971),陵城镇人,木雕巧匠。能镂刻棂花图案、龛阁装饰、祠堂庙宇的神牌和家具花纹图案等。刀法洗练,技艺精巧,尤以雕刻梅、竹、菊著称。解放前城里建祠堂如蒙氏祠等的镂刻装饰,就是他的手艺。1953年,他用木材制作“酒柜”,每柜装酒二三百斤,毫无渗漏,不少单位乐于使用,曾制作百余个。1957年,广西在南宁举办家具装饰展览会,他将自己制作雕刻有花纹图案的椅、桌、柜、茶几数件送展,获得好评。     罗文藻    罗文藻,松花镇鸭埌村人,县内知名石刻匠。对碑、摩崖刻工精湛,求刻者极众。60、70年代,县人民政府请他将郭沫若作的《寄题广西勾漏洞》七律诗、于立群书的“勾漏胜景”四字和罗立斌作李雁书的对联一副,分别镌刻于勾漏洞壁和门楼上,切实保持了笔者龙飞凤舞或苍劲有力的手迹。     韦森南、罗明光    韦森南(1906~1988),清湾镇人。与同乡罗明光同为县内知名木工、雕塑工匠。韦善制作高档家具,结构严密,雕造精美,尤善镂刻屏风,房檐、梁栋图案,雕工细致入微,富丽精巧。罗明光善泥塑各种彩色人物、飞禽走兽,塑工精湛,形态逼真。他俩解放后曾合作施工构筑城区中心公园(庙前塘)凉亭,结构精巧,红柱碧瓦,四角飞翘,顶上琉璃装饰,鲜艳夺目,堪称佳作。后因建灯光球场,此亭已废。

岁时杂记 发表于 2012-1-24 13:33

xiexie!!











static/image/common/sigline.gif
留学,移民,美国移民,美国留学,美国签证,美国游学,签证http://www.hanmay.com.cn/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流的能工巧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