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说北流文化
趣说北流文化-
北流地处祖国南疆,与中原文化的开始接触,有实物可证的,应是铜鼓文化。汉代,世界最大的铜鼓在北流出现,标志着北流文化的第一个高峰。唐宋以后,中原文化对北流的影响更大,至清朝乾隆、嘉庆时期,北流进入了文化的黄金时代。后来,由于多种原因,北流文化曾出现下滑迹象。到民国时逐渐恢复发展,进入北流文化的美玉时代。
乾嘉:北流文化的黄金时代
铜鼓文化、“贬官文化”对北流文化之影响
北流铜鼓出名,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与之相应的铜鼓文化更是意义深远。据专家考证,铜鼓的铸造,曾吸收了中原铸铜文化的成果。至汉代,北流型铜鼓“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世界最大的铜鼓在北流出现,标志着北流文化的第一个高峰,也是难以逾越的高峰。至晋代,葛洪为勾漏令,葛洪是道家的代表性人物,又是青史留名的医学家、化学家,著有《抱朴子》内外篇及《肘后救急方》等多种典籍。北流人纪念葛洪,实质上是对中原文化依皈和认同的典型事例。唐宋以后,中原文化对北流大地的浸润影响加大,其中尤以“贬官文化”为甚。唐宋间,贬官南来,路经北流者不乏其人,如唐代沈佺期、李德裕;宋代苏轼、李纲;明代的解缙等贬官,皆饱学之士,虽鸿迹之偶经,但对北流文化的影响却极其深远,其直接结果,便是北流文气初开,“敦品力学,代不乏人”。中进士者,宋有冼积中、坦中庸,明有陈文昌、李文凤、李宏,这些人物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北流文化已渐与中原文化融为一体,更重要的是为清朝乾隆、嘉庆北流文化黄金时代的到来造成了一种蓄势。
北流文化的“乾嘉盛世”
清代自顺治开国,历经康熙、雍正,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安定时期,社会经济得到较大的发展,文化也得到了一定的重视。北流在康熙年间建孔庙(大成殿)、修县志,雍正年间修勾漏洞,都是当时一种重大的文化举措。地方官员贤达重视文化,奖励学人,更促进了北流文化的发展,缩短了北流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差距,到了“乾嘉盛世”,北流便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文化的黄金时代。乾隆十五年,建铜阳义学,嘉庆十三年改为铜阳书院,这是当时北流的最高学府,由名师执教,先后执掌教鞭的如梁孔珍、李治泰、夏之松等人,皆一时之选。北流清代文化名人,多出铜阳门下。乾隆时进士,在京任内阁中书的北流籍人士有柯之澍、罗爌、梁孔珍、李治泰;嘉庆年间,中进士三人,为阙邦觐、李绍昉、梁宗敏。乾隆年间,中举31人。嘉庆年间中举13人(中有先举人而后进士者)。从中可见北流文化的飞跃和后继有人。乾嘉时的北流文化有着南来移民性和家族性特点。下面我们试看几个文化型家族的情况。
南门李:一门四进士
南门李家族的来祖李廷柱,湖北安陆人,学识丰富且娴熟弓马。康熙时,在福建著军工,后题带粤西为北流千总,是文武全才,著有《临流三集》、《扣角吟》、《燕赵余言集》。其玄孙李治泰是乾隆年间进士,曾任江苏盐城知县、扬州知府,告老回北流后,掌教铜阳、紫泉(玉林)、绣江(容县)书院,“生徒悉重学行,有科甲登仕版者数十人”。治泰第三子李敏贤,道光年间进士;第二子李敏暘 ,道光年间举人,退休后也掌教铜阳书院,著有《史论》二十卷。李治泰的侄孙李善章,道光举人,博通经史子集,离官后主教铜阳及玉林、兴业各书院,“书院名下,士多出其门”。其长子李士瑞、四子李士琨都是进士。南门李就是北流的一门四进士(父子进士和兄弟进士)的文化家族。李士瑞后来做到国子监丞,更是国家最高学府的高级教授(或官员)了。
附城夏:3个儿子中“乾嘉”举人
附城夏姓先祖夏友亮(俗称夏老五),其先来自广东南海,少孤贫,经商起家。北流人传说他从香炉底拾得一文钱,连赌二十一盒幺(念“腰”),发了大财起家。(这被认为不确。哪有赌博之家出大儒的?)夏老五有个特点,他十分尊敬读书君子,极好学,平时督课子弟读古人书,他坐在旁边听着,终夜不倦。儿子之松,之瑚,之琳,分别成为清乾隆、嘉庆年间举人。夏之松更是当时北流的名师,他淡于仕宦,做官一年便辞职回乡掌教铜阳书院八年,北流才俊,多出其门下。他的诗曾被巡抚学者梁章钜收入《三管英灵集》行世。夏友亮甥孙阙邦觐(祖籍福建),受业于舅父夏之松,邦觐聪慧绝伦兼之好学,是个大才子,17岁中秀才,18岁中举人,19岁中进士入翰林院,次年卒于京师。阙邦觐少年得志,不但是北流文化史上的奇迹,在中国文化史上也不多见。
朱砂李:一家三代,科甲连登
朱砂李家族的先人李毓蕃,其先福建籍,后由茂名迁来北流清湾。毓蕃是乾隆举人,其子程泌“以选拔朝考二等补教职”,其孙李绍昉嘉庆进士。毓蕃生平嗜学,以教授培植人才为乐。绍昉满腹经纶,兼工书法。入翰林院,任国史馆编修。著有诗集《勾漏山人集》。丁忧回乡,热心地方文化建设,倡建城东奎光塔,参与地方文化活动。毓蕃一家三代,科甲连登,成了北流文化史上的佳话。
东平梁:世代书香,人才绵延
东平梁姓来祖梁遗,字东平,河南汝州人,南宋进士,官至朝议大夫。南宋灭亡后,拒绝仕元,落籍北流。梁遗孙梁经,明洪武间举人。梁遗裔孙梁台玉,明亡后拒绝仕清,与祖梁遗被尊为“北流二节士”。台玉著有《击木诗集》。梁遗裔孙梁孔珍,乾隆进士,为官卓有政绩,回籍后与李治泰主编《北流县志》,掌教铜阳书院,人才多出其门。孔珍诗书画均佳,得之者奉为至宝。梁遗裔孙梁宗敏,嘉庆进士。宗敏才思敏捷,少年即成文名,历掌北、陆、兴各书院。与李敏旸等人筹建宾兴馆,劝捐置产,支持北流士子求学。梁遗家族,世代书香,人才绵延,代代不乏通儒硕学,是北流文化的奇观。
在封建时代,科举考试的成绩,往往反映了当地文化水平的高低。乾嘉年间北流人才辈出,科举场上捷报频传,是北流文化的黄金时代。以上列举北流当时的四个名门望族,只是当时北流文化的侧影,远非全体。这几个家族的特点:一是家族外来,有较好的经济条件。二是世代书香,在家族或家庭中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上进精神,继往开来。三是功成名就的饱学之士,去官回籍之后,提倡和推动教育,呕心沥血,以培育人才为荣为乐。四、地方有识之士,慷慨助学,成绩卓然。
民国:北流文化的美玉时代
北流文化经历了清朝乾隆、嘉庆黄金时代,至道光、咸丰年间得奋其余烈,在科场上仍有可观成绩,然颓势已渐露端倪。咸丰、同治年间,颇显下滑迹象。考其原因,在于国内外的不利形势。一是从1840年(道光三十一年)肇始的太平天国起事,使南中国长期陷于兵荒马乱的蹂躏。在北流,匪患连绵的“咸丰年”,盗贼如毛,更是令人谈虎变色,那些贼匪攻城破寨,打家劫舍,杀人放火,劫掠财货,无所不用其极。贼群过处,庐舍为圩,玉石俱焚。更有甚者,他们连读书人也不放过。1857年(咸丰七年),范亚音贼众攻破北流城,杀典史施源,禀生张贤禄,附生夏延龄、张家玉,增生梁缙禧。名士举人梁宗敏被逼自杀。直到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建立民国,北流的社会才又相对安定,文化也逐渐恢复发展。
一间著名的中学
晚清的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建立了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此风于民国初年吹至北流。民国元年,县内有识之士,开始筹建北流中学,次年建成北中民二楼,又次年开始招生,北中建校至今,已近100年。“看欧风美雨,正暮鼓晨钟”,从《北中校歌》这句歌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北中放眼世界与时俱进的精神。著名的国学家、诗人、教育家冯振;机电专家吕焕祥等不少饱学力行德高望重之士,先后出任北中校长,建立了一套严格、科学的学规制度,使北中成了大批培育人才的沃土。像版画家马达,银行金融家罗豫禄、刘古谛,水电专家窦章桂,历史学家陈千钧,光学大家顾去吾,航天科学家陈奇妙,气象学家陈瑞荣,河港工程专家李毓锦,船舰动力专家陈蒲英,外交官邓朝从、杨家春,计算机专家刘甲耀等都是精英人才。俞作豫、黄嘉菊、李殷丹等,都是北中的学生。作为民国时期北流的最高学府,北中不但在培养人才方面成绩斐然,而且在其他方面也有不凡的业绩。
民国16年,在广西第一次中学生运动会上,北中夺得了足球冠军,传誉八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北中学生的英语水平是相当高的,冯振任校长时,就用英语授课;吕焕祥不但自己用英语讲授物理课,而且还经常请天主堂(美国)神父来开讲座,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当时有些学生就是用英文写日记的。种种情况表明,北中是一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学校。后来,北流二中(1927年)、三中(1930年)、四中(1930年)相继建立,北中则于1941年开始招高中学生,至此,北流中学格局基本形成,造成了北流文化迅速提高的合力,直追国内先进省区。
一群最初的大学生
据1935年重修的《北流县志》统计,当时已有124名大专毕业生(在校生未统计),当然,这不是完全的数字。这些学生有两个特点,其一是,部分成了美国、日本等国的留学生,如罗豫禄、梁士梯、梁士梓、梁毅之、李乃浚、李唯真、刘古谛、冯介、陈柱、陈一百等。其二是,出现了若干学自然科学的优秀人才,如吕焕祥就是上海交大电机系的优秀学生,冯介则是美国伊利大学机械工程学硕士等等。这些大专生和留学生,是北流文化的精华,是北流教育的亮点。
一个具有国内外影响的学者专家群的出现,标志着北流文化教育发展的实绩。如陈柱(留日),我国著名的国学大师,有一百多种论著,至今他的学术著作仍然不断再版行世。冯介(留美),土木工程专家,修建湘桂铁路的工程师和技术组主任,在建筑学界与梁思成齐名,有“北梁南冯”之誉。冯振,原考取留学美国工科的大学,后因事滞留国内,长期主持无锡国专教务的教育家,是国学家兼诗人,朱东润、周振甫、冯其庸等都盛赞他的诗歌。马达,著名版画家,曾任教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后为天津美协主席。吕焕祥,电机专家,是广西无线电事业创始人。这里只举述了几个人,借一斑以窥全豹。他们是北流文化天空的明星,是北流文化天平的砝码。
一个家庭留学生群
北流新丰观南塘屏梁士枢、梁士模兄弟之家是旧时东平梁的首富。梁士枢早年赴南洋经商,发了财,回国后又大办实业;梁士模为民国名宦,民国初年曾为国会议员,交通部次长,孙中山大总统顾问。这两兄弟本来出身世家,文化根底深厚,文化意识特浓;加上见世面多,感知时代脉搏,深谙送子弟读书的重要,于是便很自然地在他们的家庭出了一个留学生群。
留学生群成员:梁士梯,东京帝国大学高师;梁士梓,福冈高等工业学校;梁 栻,东京日本大学福岛高等商业学校;梁毅之(女),奈良女高师;梁左四(女),东京高师;梁景英,日本工科。
这个留学生群遍及诸多学科,诸贤各自为国效劳,贡献颇大。
一所国学专科学校
无锡国专是我国国学名校,抗日战争期间曾两度迁来北流,由北流籍国学家冯振代理校长,先在山围后在萝村借屋授课,得到当地人士全力支持,一代名师钱仲联、饶宗颐、郑师许、蒋庭曜、蒋庭荣、张世禄、俞瑞征、吕逸卿、王子畏、陈一百、封祝祁、吕集义等人云集北流执教,极一时之盛。国专迁北流,成了中国抗战教育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章。
顶帖万岁~!!欢迎访问“欢乐同城购 h t t p : / / t c g 8 8 . c o m”~!! 看来北流也出了不少的人才啊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