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4月1日,又勾起了《当年情》!
又到4月1日,哥哥那迷人的笑容和充满穿透力的眼神又勾起了《当年情》!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7161.png又是4月1日。每每到这个时候,哥哥的生前轶事都会随着那些怀念文字而被重新唤醒。好比古诗说的,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其中,有些是一再提起的,但它们一如古董珍玩,不时把玩摩挲,每次依然能泛起感慨。而有些,则是人们电光石火间回忆到的,从未披露,几经打捞才惊艳人前,让人不由得感叹,一个人短短的一生,居然能盛得下这么多的传奇。 回顾哥哥的这些轶事,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珍爱自己的粉丝。一晃8年了,物是竟没有人非,粉丝依然守候在原地。如果哥哥在天堂,他应该也会用那把沙哑声线动情地问一句:8年了,你们还好么?粉丝们在网上发帖,缅怀哥哥,也历数自己这8年的变化,他们的成长历程都带上了哥哥的痕迹。哥哥在歌中唱的是多么有预见性——你离开了却散落四周。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3828.png中文姓名:张国荣
英文姓名:Leslie Cheung (Kwok-Wing)
曾用名字:Bobby Frankie
原来姓名:张发宗
日文姓名:レスリー?チャン (Leslie Chon)
出生日期:1956年9月12日(生肖:猴/星座:处女座)
出生地点: 香港九龙 (Kowloon, Hong Kong)
逝世日期:2003年4月1日
籍贯:广东
家庭状况:父母、哥哥、姐姐十人(排行最小)
最后居地:香港加多利山32号A(面积约2,500尺)
中学:玫瑰岗学校(Rosary Hills School.中学部)
大学:Leeds University, England, major in Textile Manage(英国里兹大学纺织系.一年级)
身高:五呎九吋(175CM)
体重:138磅
血型:O型(+)
别名:哥哥(兄长的意思)、十仔
别名的由来:合演《倩女幽魂 》的王祖贤称呼他为“哥哥”,从此开始四周的人也改称他这个名字
张国荣电影年表:
1978年:《红楼春上春》《狗咬狗骨》
1980年:《喝彩》
1981年:《失业生》
1982年:《柠檬可乐》《冲击21》《烈火青春》(第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杨过与小龙女
1983年:《鼓手》《第一次》
1984年:《缘分》《圣诞快乐》《三文治》
1985年:《龙凤智多星》《为你钟情》《求爱反斗星》
1986年:《偶然》《英雄本色》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7951.png
1987年:《英雄本色II》(第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倩女幽魂》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6905.png
1988年:《胭脂扣》(第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杀之恋》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3068.png
1989年:《新最佳拍档》《倩女幽魂II》
1990年:《阿飞正传》(第十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奖、第二十八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提名、第三十六届亚太影展最佳男主角提名)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7965.png
1991年:《纵横四海》《豪门夜宴》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14256.png
1992年:《蓝江传之反飞组风云》《家有喜事》
1993年:《霸王别姬》(第四十六届法国康城影展最佳男主角提名、日本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男主角奖、第四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奖特别贡献奖)《花田喜事》《东成西就》《白发魔女传》《白发魔女传II》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6658.png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5503.pn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493.png
1994年:《大富之家》《金枝玉叶》(第十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锦绣前程》《东邪西毒》(第一届香港电影评论家协会大奖最佳男主角奖)《记得香蕉成熟时之初恋情人》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20146.png
1995年:《夜半歌声》(兼任执行监制)《金玉满堂》
1996年:《金枝玉叶II》(兼任联合导演)《色情男女》(兼任客串导演)(第十六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大三元》《新上海滩》《风月》(第三十三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提名)
1997年:《春光乍泄》(第十七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第三十四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提名)《九七家有喜事》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5816.png
1998年:《九星报喜》、《红色恋人》《安娜玛德莲娜》;受邀担任柏林国际影展评委。
1999年:《流星语》(兼任联合出品人)《星月童话》《布宜诺斯艾利斯零度》(《摄氏零度之春光再现》)
2000年:《枪王》(第三十七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提名)《恋战冲绳》《烟飞烟灭》(兼任导演、编剧、剪辑)
2002年:《异度空间》(第三十八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男主角提名、第二十二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男主角提名、《明报周刊》演艺动力大奖最佳男演员奖)
2004年:获得第二十三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演艺光辉永恒大奖”。
张国荣音乐奖项不完全记录:
2003年:第二十五届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奖金曲银禧荣誉大奖、第三届华语流行乐传媒大奖终身成就奖、十大华语歌曲奖(歌曲《这么远,那么近》)、2003年度CASH音乐成就大奖最佳另类作品奖(歌曲《这么远,那么近》)。
2002年:蝉联香港作曲家与作词家协会第二任“CASH音乐大使”
2001 年:首届中国华语流行乐传媒大奖最佳流行男歌手奖、最佳演唱会奖(“热·情”演唱会)、十大华语歌曲奖(歌曲《路过蜻蜓》)、雪碧中国原创音乐榜千禧全国成就大奖、金曲奖(歌曲《发烧》)、无线电视十大劲歌金曲奖致敬大奖、四台联颁音乐大奖之大碟奖(唱片《Untitled》)。
获得奖项
美国《时代》周刊选出百大不朽电影,张国荣主演的《霸王别姬》成为入选的四部华语电影之一。
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香港金像奖协会选出一百套最佳华语片,张国荣占了其中八部,成为男星之冠。八部电影分别是 : 《烈火青春》、《英雄本色》、《胭脂扣》、《倩女幽魂》、《阿飞正传》、《霸王别姬》、《东西毒》、《春光乍洩》。
由香港金像奖协会与「恒基兆业」合办的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影迷投票选出我最喜爱的十大电影,结果《霸王别姬》成为首位,而张国荣亦获选为至爱男星。
入选由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主办的“中国电影百年百位优秀演员” 。
张国荣获马来西亚民选十大杰出青年。
2006年: 金像奖25周年银禧纪念,张国荣当选为「银禧影帝」,成为25年来网民最喜欢的男主角,他主演的《阿飞正传》成为25年来网民最喜欢的电影。
入选日本NHK网站进行的“国际十佳男演员”,由10181位日本观众通过互联网选出。
2000 年:CCTV-MTV音乐盛典颁奖礼亚洲最杰出艺人奖、第二十三届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奖(歌曲《大热》,退出领奖)、终身成就奖金针奖、无线电视十大劲歌金曲奖荣誉大奖、第十三届商台叱咤乐坛至尊歌曲大奖(歌曲《左右手》,退出领奖)、十大专业推介奖(歌曲《左右手》)、新城劲爆年度歌曲十大劲爆歌曲奖 (歌曲《左右手》)、年度歌曲金奖(歌曲《左右手》)、《明报周刊》最突出男歌手奖(歌曲《路过蜻蜓》)、《明报周刊》致敬大奖(“热·情”演唱会)。当选香港作曲家与作词家协会(CASH)首任“CASH音乐大使”。
1999年:第二十二届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奖(歌曲《左右手》,退出领奖)、港台“世纪十大金曲”金奖(歌曲《Monica》)。
1996年:第十六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歌曲提名(歌曲《有心人》)、第三十三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电影歌曲提名(歌曲《有心人》)、第三十三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电影歌曲提名(歌曲《当真就好》)。
1995年:第十八届十大中文金曲全年最高销量歌手大奖、第十五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歌曲提名(歌曲《夜半歌声》)、第三十二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电影歌曲提名(歌曲《夜半歌声》)。
1994年:第十四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歌曲奖(歌曲《追》)、第三十一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电影歌曲提名(歌曲《追》)。
1993年:第三十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歌曲奖(歌曲《红颜白发》)。
1989年:第二届商业电台叱咤乐坛男歌手金奖、IFPI大碟奖(唱片《Leslie》)、第七届无线电视十大劲歌金曲奖(歌曲《由零开始》)、最受欢迎男歌星奖。
1988年:第一届商业电台叱咤乐坛男歌手金奖、第十一届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奖(歌曲《沉默是金》、《无需要太多》)、IFBI大奖(唱片《Hot Summer》)、第六届无线电视十大劲歌金曲奖(歌曲《沉默是金》、《贴身》)、最受欢迎男歌星奖。
1987 年:第八届商业电台擂台歌曲大奖、擂台大碟奖(唱片《Summer Romance》)、第十届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奖(歌曲《无心睡眠》)、最有创意歌曲奖(《Summer Romance》)、全年销量冠军大奖(唱片《Summer Romance》)、第五届无线电视十大劲歌金曲奖(歌曲《无心睡眠》)、年度金曲金奖(歌曲《无心睡眠》)。
1986年:第七届商业电台擂台歌曲大奖、第九届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奖(歌曲《当年情》)、第四届无线电视十大劲歌金曲奖(歌曲《当年情》、《有谁共鸣》)、年度金曲金奖(歌曲《有谁共鸣》)。
1985年:第六届商业电台擂台歌曲大奖、第八届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奖(歌曲《不羁的风》)、第三届无线电视十大劲歌金曲奖(歌曲《不羁的风》)。
1984年:第五届商业电台擂台歌曲大奖、第七届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奖(歌曲《Monica》)、第二届无线电视十大劲歌金曲奖(歌曲《Monica》)。
1977年:在亚洲歌唱大赛上凭《American Pie》一曲夺得亚军。
张国荣创作歌曲不完全记录:
1983年:作词《情自困》,联合作词《片段》。
1986年:作词《爱火》。
1987年:作词《情难自控》。
1988年:作曲《想你》(《为你》)、《沉默是金》(《明月夜》、《海海人生》)、《共创真善美》(“踏上公民路”慈善活动主题歌)。其中《沉默是金》获得第十一届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奖和第六届无线电视十大劲歌金曲奖。
1989年:作曲《由零开始》(《在你的眼里看不见我的心》)、《风再起时》(《风再吹起》)、《一晚》、《太阳伞下》。作词《To You》。联合作曲《烈火灯蛾》(《直到世界没有爱情》)。联合作词《烈火灯蛾》。其中《由零开始》获得第七届无线电视十大劲歌金曲奖。
1990年:作曲《永远怀念你》。
1992年:作曲《如果你知我苦衷》(《从情人变成朋友》)。
1993年:作曲《红颜白发》(《一生最爱》)、《忘掉你象忘掉我》。作词《双飞燕》。其中《红颜白发》获得第三十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原创歌曲奖。
1994年:作曲《自首宣言》。
1995年:作曲《夜半歌声》、《深情相拥》、《一辈子失去了你》。其中《夜半歌声》获得第十五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歌曲提名和第三十二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电影歌曲提名。
1996年:作曲《红》、《有心人》、《意犹未尽》。其中《有心人》获得第十六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歌曲提名和第三十三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电影歌曲提名。
1998年:作曲《以后》(《作伴》)。
1999年:作曲《寂寞有害》、《小明星》(《你是明星》)。
2000 年:作曲《我》、《大热》(《发烧》)。作曲、联合作词《极爱自己》(《欠了你的爱》)。其中《大热》获得第二十三届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奖(退出领奖)、《发烧》获得雪碧中国原创音乐榜金曲奖、《我》当选香港作词家作曲家协会(CASH)“我至爱的中文金曲”冠军。
2001年:作曲《诺亚方舟》(香港作词家作曲家协会(CASH)“金帆奖”颁奖典礼主题歌)。
2002年:作曲《这么远那么近》,获得第三届华语流行乐传媒大奖十大华语歌曲奖、2003年度香港作词家作曲家协会(CASH)音乐成就大奖最佳另类作品奖。
2003年:作曲《玻璃之情》、《敢爱》、《红蝴蝶》、《我知你好》。
个人演唱会
张国荣一生举行个人演唱会三百余场,其中在香港红墈体育馆举行演唱会108场,世界巡回近二百场。
1985年首次个人演唱会(十场)
张国荣当晚的表现令人觉得他是有备而战的, 在两个钟头的演唱会中, 没有走音或不够气的情况,加上他的歌艺渐趋成熟,令他的歌迷听到如痴如醉,综合而论,张国荣第一次个人演唱会的首晚,实是极尽视听之娱,不过张国荣只演唱两个多小时, 令人有意犹未尽之感。 ——《新时代》
1986年个人演唱会(十二场)
张国荣的十二场演唱会已经完满结束,我共看了三场,在头尾两场比较起来,发觉他越唱越好。站在舞台的张国荣很有巨星风范,服装配搭在自然中显得有特色,台风极具节奏感,演绎情歌令人陶醉,如果要我花一百八十元看他的演唱会,我认为值得。张国荣除了唱歌进步外,演戏的表现亦是一年比一年好,能唱能演两方面都会有出色表现的艺人,他可算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我心目中,总觉得此子的潜质还未去到尽头,成就不止到此地步,如果他能够稍敛锐气,相信成就肯定此今天更上一层楼。——《一百分》
1988年“百事巨星张国荣演唱会”(二十三场)
张国荣演唱会成功的在于主角有优良表现,节目过程紧凑,灯光时间准确,乐队甚有水准,舞蹈的编排较多花巧,观众亦是异常合作,热烈反应之外更爱惜偶像,整个会场洋溢着欢乐,这点正好就是音乐会最大功能,张国荣是令乐迷喜出望外。最想不到的是他唱南音,唱得如斯动人,还有那首『胭脂扣』,与梅艳芳相比,他的演绎配合大荧幕的片段,更加哀怨缠绵。台上的张国荣几乎是进入了忘我境界,把人完全融入歌声里去。他的丰采在体育馆内,盖过了所有灯光,他的声音牵动每个人的心弦。总而言之,那是一个很享受的晚上。——《香港周刊》
1989年“告别乐坛”演唱会(三十三场)
以前没看过张国荣舞台表演,只听他的歌,看到他的电影电视的形象,我只能说很喜欢他的歌。但这「最后一场」令我完全改观,只能惊叹的说「他是最好的舞台表演者」,他在台上的歌或舞,动或静,一个笑容或一个小动作都充满魅力,能迷倒万千乐迷,他这么红是有道理的。可以说张国荣甚有状态,全是水准之作,无论唱歌、舞蹈、谈话都能做到最好。从头到尾没有冷场,台上如此台下也如此(所有观众由头到尾的喝彩、尖叫,气氛一流),尤其动人的是张国荣在台上流泪,台下观众陪着流,那种感情交融,我难以形容。「最后一场」会永在大家的记忆中,他做到了。 ——《严沁专栏》
1997年“跨越九七”演唱会(二十四场,世界巡回三十一场)
再一次踏足红馆舞台的 LESLIE,我们不能不承认,这位曾一度是无数年青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偶像男歌手,今时今日对比乐坛的后浪,他确实是「老」练。但这种「老」并未对演出构成任何影响,相反,LESLIE演绎歌唱时,唱腔比以前更为成熟老练,沧桑味亦淡淡而出。舞蹈方面,LESLIE依然是本港男歌星中跳得最好的一位--他的动作不大,但却很能配合歌曲的跃动节奏与感觉。整体演出,我们可给哥哥一百分,因为以他的年纪,仍有很好控制舞台气氛的能力,台词与演唱穿梭自如,又如在唱《热辣辣》时,在椅子上蹦蹦跳动仿如十来岁小孩,这份毅力已是难能可贵。 ——《明报周刊》
2000年“热·情”演唱会(十九场,世界巡回四十三场)
在二零零三年的四月里,我们失去了张国荣。
我们,是指中国人,或者华人世界,或者更多认同张国荣的人们。而生活在大陆的我们,是在事件发生之后,才蓦然发现,那个以“程蝶衣”的名字起步,走进大陆文化生活的张国荣,已于不知不觉之中,潜入了自己的心里。许多人从四月里开始,一步步地走近张国荣,感受着他的精神气息同时感受着自我的生命,而一个颇为特殊的情境是:传媒的诚恳与热忱,始终与我们的感受同步――共同去纪念一个香港的艺人。借助传媒,借助网络,也借助那些较早了解并爱惜张国荣的人们蕴蓄既久而突然迸发的铺天盖地的激情,你可以在一个被猝然压缩的时空中去收取方方面面的信息。于是,我们见到了在电影辉煌之外的张国荣,见到了他的歌艺与舞台经典,见到了他的智慧与善良,他丰富的个性与传奇般的真诚的人生历程。我们重新认识并讨论他的艺术成就、体味着他的人格力量、揣摩他所抵达的精神层次与生存的境界。可以说,是在这个忧郁的四月里,在sars的危逼下,在对生命意义的反思之中,我们开始认识了,一个叫做“张国荣”的香港人。
这里有香港《亚洲周刊》刊载胡恩威先生的一篇评论,文中言道:张国荣去世成为华人社会的一件大事,受到两岸三地的传媒高度重视,俨然成为一次“国家事件 ”(引号为原文所加)。文中提及,非典型肺炎危机是天灾,但张国荣的突然去世对香港人的心理打击,比天灾还要严重。因为,张国荣二十六年的演艺生涯是一个香港传奇,而“现在的香港娱乐事业,已经很难容纳像张国荣这种重视个人尊严和追求完美的艺术工作者了。”文中的批评有一种肃然的自我反思:“香港传媒在张国荣去世事件中的表现,出奇地有节制。……在电视上,也看见很多记者一边哭一边在报道,他们都收起以前那种轻佻的嘴脸。”而“中国内地传媒的张国荣特辑资料详尽,文章分析深入,是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胡恩威:香港流行文化的力量)。另一个引人注意的事件是,香港浸会大学主持的《拉阔文化计划》,曾于四月三十日举办了一个题为“‘不忍远离 张国荣’──追忆张国荣的艺术生命”的纪念晚会,晚会的议题中表达了这样的意念:“抱着艺术表演理念去触摸人性心灵、推动大同社会意识的”张国荣,“在光影中、舞台上、音乐世界及现实生活里要大家共鸣的精神层次,我们是要认真的领会、探讨及宣扬的。”在为晚会制作的网页上,也记载着这样的文字:“适逢新浪网举办了一个名为‘心目中的中国十大文化偶像选举’,大众对哥哥在社会、文化上的价值及影响力未有一致认同,事件更反映了部份人对哥哥作品的肤浅认识。”网页的制作者声明:“感谢众位学者对哥哥的艺术生命的表扬,引领我们朝这方向走。”在港人众多的纪念文章中,我们还可以寻到林奕华的《张看,看张》中深情而不失犀利的理性文字,林沛理对“演员作者”概念的推出和阐释,梁文道关于“长情同志”的精彩点评,以及董桥《最后一个西关大少》中的斯文、艳丽,浓郁的文化气息。
在张离去的数月之中,在sars肆虐的艰险背景下,包括媒体、艺术家、作家、文化评论家在内的香港文化界乃至学界,对张国荣先生的尊重、对张的辞世这一事件的重视程度及其严肃态度,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然而,在大陆的文化圈中,我们却分明感受到一种局促与尴尬。
因着电影《霸王别姬》的缘分,张国荣进入大陆的文化圈,以此开始,他感染了所有接触过他的人,――我们从众多的回忆文字中获取了这样的信息,这些文字承载着书写者们的一往情深。这是心与心的交流,这是对张国荣的品质的回馈。但同时,或许不那么有趣的是,我们听到了一种奇怪的“重音”,一种“难言之隐”。众多的文字既充满敬意,却欲言又止。呑呑吐吐,遮遮掩掩,矜持得可以。“人都那样了,还让我们说什么!”真的可以因此沉默么?更令人奇怪的是,近年来热热闹闹的大陆文化批评,于此却呈现出了一种暧昧的麻木与寂寥。唯一可以见到的,是社会学者李银河的一篇短文,她讨论了张国荣的“生活姿态”,将其称作“奇妙新世界的报春鸟”,作为她近年译介的西方“酷儿理论”在中国的一个应答。当新浪网等多家媒体举办的“文化偶像选举”之时,有学者将该选举活动称作含义丰富的“ 社会征候”,或者,这的确是一个时代“征候群”,在被文化批评家们用来诊查“大众文化”的同时,也可以尝试着诊查一下“诊查者”自身。选举中,张国荣的入围提名和高票获选成为争论的焦点,而像“鲁迅与张国荣”、“张国荣挑战鲁迅”等一类的表述,则凸显了“二元分立”中暗含的等级与霸权,传递出一种戏弄的意味。可以说,张国荣在“文化偶像选举”事件中,重复了他在“金像奖”与“金马奖”上屡屡遭遇的命运:有提名,却缺乏真实的评价。或许,是因着那些“荣迷” 们的决心,出自敬意又唯恐伤害,小心翼翼、左顾右盼,矛盾重重又义无反顾地,最终将他推上了这个冷酷的“看台”,但我们更为看重的是,在“四月”之后的张国荣,其被提名而最终获选的过程,究竟承载了多少民众心理的接受与敬重?在争论中,也能见到一些带有相当知识含量的讨论,真诚而富有理性的批评,像这样的终局点评可谓精彩而又机智:“推选十大偶像,一般前五名都是经典的。从第六名开始往往就‘举贤不避亲’了。张国荣无疑是当今的优秀艺术家,刚刚含恨辞世也令人扼腕痛惜。”然而更多的,是学者们,包括那些文化研究者、影像艺术研究者的沉默。这沉默显然是在质疑“选举”的合法性,但这沉默,更深层地,是大陆艺术界对张国荣事件的“矜持”态度的延续。
于是我们发现:面对张国荣,大陆的文化批评,竟然失语。
沉默,是因为张国荣的份量不够、成就不及,还是其它?是他不能“与鲁迅比肩”,还是因为“更具文化符号意义的艺人还有很多”?我想,理由可能会更多。曾几何时,我们才见到对金庸的堂皇评价,周星驰也以文化英雄的形象登上了北大讲堂,我们还见到崔健的歌词成为“新诗”经典,――流行文化被精英文化所收编,似乎已不是什么麻烦事儿。但为什么,对张国荣,一个在20世纪中国最典型的文化市场中始终不懈地坚持艺术追求,并以自身的真诚敬业、才华悟性而达到一种崇高境界的人,如此吝言,如此的矜持。
许多日子以来,我一直在躬身自问:我们真的有必要针对张国荣发言么?他的价值、他的存在意义究竟应当该如何定位?这件事情真的那么重要么?就发言者个人而言,发言与否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忍受“这种”沉默。重要的是我们深切地感受到沉默的背后那种暧昧莫明的性质,感受到在沉默中丰富的蕴藏。
有人说,无论如何,不可能绕过张国荣去解读香港的流行文化,而“香港流行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基因的一部分”,甚至可以称作“中国流行文化的工业中心”。有说他是香港演艺圈中的No.1,是香港打入世界文化市场的一个“品牌”。我想说,对当代中国文化的解读,已成为“文化符号”的张国荣,确实具有相当的潜力,有更多的“侧面”,并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展示出更多的“不可失去”、“不可绕过”。然而,在新世纪刚刚展开的时候,面对这样一个具有深层震慑能量的“国家事件”,一个承载着新鲜的生命活力的文化现象,面对着张国荣以其多元文化价值带来的挑战,我们见到的是大陆文化批评的窘迫与苍白:在张国荣面前无言以对。我们的批评呈现了“失语症”,迷失了批评规则,丧失了批判的能力。或者,这是对批评能力、批评权力、批评意识的有意的放弃。
张国荣的艺术表演“近于完美”,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这样一个基本的评价似乎已成为共识。他在多个领域里的突出成就,他作为“演员作者”的创作风格,他极富个性的艺术理念及源源不绝的创造能力……在在都见证着这个香港的“传奇”。深入考察张的艺术成就并非本文的主旨,我们面对的问题或许是:在什么意义上,张国荣可以被称作“文化符号”?或者说,迄今为止,我们可能在那些层面上,读解“艺术家张国荣”这个词组,带给我们的文化思考与启示?
应当承认,由于文化的隔阂,由于他本人的低调,至今我们对他仍所知甚少。但我们相信,在他低垂的眼帘下,拥有最为本色的人格力量,拥有挑战规范创造自由的强悍能量。而他在戏梦人生中的真诚出演、心灵对话,则启动着我们对于生存乃至死亡的反思。
记得凤凰卫视在4月8日追悼张国荣的专题里,主持人对他的评价,选择了一个平实、安全的起点:美丽、善良、真实。这是一个非常质朴的评价,这种评价风格贴近张的生命本色。但今天看来,它却无意中触动了一个深层的结构:真、善、美。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所达的境界,代表了我们心中的张的形象与意义的本质。张国荣是在他所投身的艺术事业中,充满善意地拥抱世界,又以一种惊人的坦然,面对真相,探问真理。如果说在这个世界上还需要对“老实人”加以界定的话,张国荣就是。作为一个公众人物,他正视心灵、直面人生的勇气和力度,令人敬佩,亦令人感慨。在这一点上,他与鲁迅相通。他以高贵、优雅的姿态,在微笑与凝视中,独自抗拒着来自任何方向的霸权与压力。他从不讳言自身的浮浅或局限,而承认浮浅,才是他的智慧与深刻。张国荣对“善”的原则,有一种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令人诚服的维护与坚守,这给他的个人形象乃至艺术形象都带来某种“神圣”的意味。在生活中,在舞台上,人们感叹他人性的、温暖的一面,而像在《色情男女》、《春光乍泄》中的表演,那种艺术、道德、真实的纯净感,令他做到“化腐朽为神奇”,令他以“扭转乾坤”的定力,将自己都不愿认同的“仆街仔”何宝荣,演绎得深情入骨,超凡脱俗。追求唯美的张国荣无意中打破了唯美主义历来推崇的“美、善对峙”的艺术规则:美不一定以泯灭善为代价才能实现突破,在更深的层次上,至美与至善将相互融合。
在张国荣带给我们的诸多反思中,对“善”的理解变得颇有意味:一个并不承载“启蒙”使命的普通艺人,生活在以私人利益为轴心的文明秩序中,可以于功利之外,孤独地,只为着自己的“心”,去追寻纯真的善。可以站在时尚的前沿,用前卫的甚至颓靡的形式,不懈地传递出熨帖灵魂的“善”的信息。他无意寻求官方的“命名”,也不刻意辩驳舆论中的歪曲,他只要“站在光明的角落”,守住真实,付出真诚,用“心”交流,直抵人们渴望美与善的灵魂。是什么元素结构了他内在的自律性?是类似韦伯所言的“新教伦理”之精神?是超越了时代和政治樊篱的伟大的传统文明?是面对幻变人生的深思与顿悟?张国荣是香港的“楚门”,――一个在公众的目光中成长的人,众人的目光塑造了他,而他也重塑了这大众的目光。他是怎样在一个囹圄的世界中坚守住个人的自由,坚持并完善着一种伦理的原则?有人说,他是上帝赐予的“尤物”,但我们更愿意相信是他对人格境界的不懈追求,因为,难得他一次次地超越自我,不畏艰险,引领潮流。
张国荣挑战规范的能量引人注目,而事实上,他的出现,改写乃至颠覆了我们自以为熟知的许多概念。伴随着张国荣的去世,“传奇 ”、“偶像”、“流行文化”乃至“艺术”、“尊严”等一批词语,在更深的层面上被读解、被发掘。“传奇”一词在张国荣那里,不再是一个好莱坞式的起承转合的美丽故事,而成为对“平凡的现代生活”的沉重质疑,对人文理想的悲剧性守护。张国荣的个性无疑是丰富而深邃的,他有着多层次的可解释性,他的智慧与真诚注定了他的复杂多义。他注定要占领矛盾的两极,―― “双极性”是他重要的精神特征。他前卫而又传统,柔韧而又刚烈,直率而又内向,忧郁而又飞扬,……人们用多种悖论式的语句来描述他性格中的悖论,描述他艺术中的人性蕴含和时代精神。丰富深邃的个性与他的艺术形象融为一体,魅力无穷。林沛理先生在提出他的“演员作者”的概念时,这样写道:“作为一个浪漫象征、一个文化符号、一个表演艺人,张国荣之所以引人入胜,在于他的暧昧矛盾和不可捉摸。” 我们不能忘却他在“跨越97演唱会”上,在一曲“红”的表演中,那挑逗与冷傲同在的眼神,于颓靡中蕴藏坚毅的舞姿,那是一次巴赫金式的“复调”艺术的充分演示,举手投足之间,解构着观众猎奇式的心理期待,传递着生命深层的痛楚,散发着难以言说的美丽。我们更不能忽略,是他以另类的、边缘化的表演风格,既挑战了“主流”,也挑战了“大众”,在驳杂的流行文化中坚守着人性的尊严,和对“纯粹艺术”的追求。张国荣给予我们的启示之一是:对“美”的偏见,常常是人性的一个误区,而人们在美的天性面前的自我迷失,会有复杂的心理含义。我们看到,“美丽”,俨然成了人们抗拒张国荣的一个理由,正如他的一首歌名:“怪你过分美丽”。而他却始终以惊人的坦率和精微的分寸感,揭开我们在文化面具之下,对美丽、性别、性感等人性问题的微妙闪躲与心理诉求。他的表演亦因之而成为健康、自由、人道的美丽的隐喻,成为人们面对新的社会焦虑之时,心灵的栖息之地。
勿庸讳言,张国荣的性取向,他对“爱”的理解与执著,至今仍是“张国荣传奇”中最难破解的密码,是他被冠以“超凡脱俗”、“饱受争议”的潜台词。生活于“爱情规范”之中的人们,可以善意地去“理解”和“宽容”同性恋族群的生存权力,但这种善意中却常常暗含着等级与霸权,并不具备与张的观念对话的基础,更难以揣摩他所承受的生存压力。误解是多重的,这些误解可能与他在舞台上的表演同样的暧昧莫明。张国荣曾含蓄而审慎地声明自己是“双性恋”者,他也曾策划过一个自己的电影,以叙述对爱的理解。或许他想说明,因着他的率性与不羁,最终能超越人类理性的自我设限,抵达人性中本真的爱。但我更愿意推测,借程蝶衣形象以自称的“人戏不分,雌雄同在”,正是张国荣用生命构铸的一个意义结构。他拒绝“程式化”的表演,拒绝“复制”艺术――拒绝“take two”,他调动自身生命的资源去创造艺术,又在艺术创造中探问着生命的意义与可能,这使他成为一名罕见的“演员作者”,他甚至将个体生命的终结,设计为最后的出演。他赋予了“戏梦人生”的生存状态,一种全新意义的文化反思。张国荣在其艺术理念中,明确地传递出相当前卫的“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态度,而他又具有十分自觉的“精英”意识,认可“创造性”为艺术的永恒价值。如同他跨越了性别之界、人戏之分、生死之域,他也洞穿了我们关于“大众”与“精英”的两分壁垒,颠覆了我们对流行文化的成见――包括颠覆了我们关于“文化沙漠”的看法。如果能够认可“文化英雄”这一概念,我想,他当之无愧。
从某种意义上说,欣赏张国荣、认识张国荣、感受张国荣,是一种奢侈,一个境界,也是一种能力,而解读张国荣,在今天,或许是一种压力、一种奢望,但更是一份责任。
仔细品味张国荣的辞世所引起的震荡,将会发现它含有一种极为特殊的性质,即它是相当“私己化”的,它直击着每一个个体的心灵。借用“荣迷”们的一种极致的又颇为直白的表述是:它不同于亲人的离去、父母的离去、甚或精神领袖的辞世,而更像是:我们个体生命的一部分的流失,或升华。它是一个遥远的而又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件,它是一个私己的、可以触摸的灵魂。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张国荣是以他的表演人生,同我们展开着个体的心灵对话,这其中,有着强悍的人文力量。以他说法是,他用一颗心,交出自己最好的状态,同时,他也呼吁他的观众,回馈一颗真诚的心。这使我们悟到:当我们说“文化符号”的时候,它也是有生命的,一如我们自己,如同我们这些平凡的人生。自四月以来,张国荣给予我们的最重要的启示或许是,他发掘了流荡于民间的、充溢在普通人心灵中的人文的力量。他向我们提出这样的质疑:为什么在我们“文化研究”中,众多的“批评”、“阐释”,只能是一种对他人理论的重写?批评,是批评家们以语词、概念为载体,探索世界、探索生命的方式,是批评家们的生存方式,在什么意义上它更是?
或许,我们的确不应过于地“理性”化,只记得某种“理论操作”的过程,而忘记了人文学者应当持守的“人文精神”。
亦或许,我们还可以扣问自己的心灵:面对张国荣,我们是否真的,无言以对?
哥哥,好在有你来过。
如果不是你来过,我们不会知道,“风华绝代”这个词也可以用在男人的身上;如果不是你来过,我们不会相信,在光怪陆离的娱乐圈会有这样纯粹和真诚的演员。 八年前的愚人节,张国荣在香港文华酒店跳楼自杀。哥哥选择在这样一个讽刺的日子跟大家开了一个真实的玩笑。台湾艺人陶晶莹在当天自己主持的娱乐新闻节目中失控落泪,她说:“听到这个消息的那一刻并不相信,证实之后也无法接受。如果连哥哥都要选择这种方式离开,那我们这些小人物在这圈子里坚持的意义在哪里……” 关于哥哥自杀的原因,有人说他是因为不堪忍受抑郁症的折磨,有人说他是因为和他的同性爱人唐唐感情破裂而轻生。我们永远无法猜度另一个人的内心,也许优秀的人都不能完全被人理解。就如同流行天王迈克尔杰克逊,站在世界的顶端,内心却始终孤独。人们的崇拜与世间的名利,毕竟还是不能化解内心的痛苦。 我们宁愿相信,哥哥还是《霸王别姬》里风情万种的程蝶衣,因为太执着,更加难以找到成全自己的方法。所有跟哥哥合作过的演员几乎会说,他很和蔼,对周围的人都很好,不仅自己做足功课,还主动帮助同组的演员入戏。王家卫说他的毅力惊人也很执着,拍《东邪西毒》的时候条件艰苦,而只有张国荣坚持一直待在沙漠里拍完整部戏之后才离开。只要是张国荣要做的事情,就一定要坚持做到最好。也许就是因为做人太纯粹,太认真,才会比别人活的累,活的辛苦。 张国荣是香港娱乐圈唯一敢站出来承认自己同性性取向的艺人,却在身后引来许多的谩骂与侮辱。他在演唱会上的高跟鞋和长发造型,引起巨大争议。他勇敢做自己,却要被迫面对世俗非议。于是,压在他身上的东西越来越重,终于有天,他不再能够支撑这些,他选择自己的方式结束一切。 八年后的今天,当各种非议都沉淀下来,我们依然记得他,依然缅怀他。现在剩下的只有尊重。怀念他塑造的每一个经典角色,怀念他曾为娱乐圈带来的净化。张国荣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传奇,这样的演员不会再有第二个。
我们会记得他的好,维护他的好,学着他的好。我们也会象他一样坚强,宽容,爱惜自己,善待他人,关心朋友,忠于爱情,我们也会象他一样勤奋努力,对梦想用心追求,永不放松。让我们在这世界上好好地生活,好好地感谢命运的惠赐,使我们今生有幸,与传奇共同度过。
我也喜欢看他的电影
{:3_109:} 看过,可我一般不记演员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