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5505|回复: 3

[思辩铜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区团结奋进的力量源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28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西北海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社区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承载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居民的生活与梦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社区团结奋进力量,既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它不是简单的文化融合,而是基于共同历史记忆、共同价值追求、共同发展愿景的深层认同。在社区层面,这种意识的铸牢,意味着打破民族、文化、习俗的隔阂,让各民族居民在日常交往中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共同构建温暖和谐的大家庭。

    走进许多优秀社区,我们能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带来的强大凝聚力。有的社区定期举办民族文化节,蒙古族的长调、维吾尔族的舞蹈、傣族的泼水节习俗在这里交汇融合,居民们在欣赏与体验中增进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文化认同不断加深;有的社区组建了由各民族党员、居民代表构成的志愿服务队,无论是环境整治,还是帮扶困难群体,大家齐心协力、并肩作战,用行动诠释着“团结就是力量”的真谛。这些生动实践表明,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社区扎根,便能激发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汇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

    然而,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社区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部分居民受地域、文化差异影响,沟通交流存在一定障碍;不同民族在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上的差异,偶尔会引发小摩擦。这就需要社区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党的民族政策,营造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区氛围;组织专业培训,提升社区工作者处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及时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区稳定。

    党员作为社区建设的先锋力量,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肩负着重要责任。他们应主动学习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参与社区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带动身边居民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同时,党员要深入群众,倾听各民族居民的心声,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让居民真切感受到党的关怀与温暖,从而更加坚定地团结在党的周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社区团结奋进力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积极行动起来,从身边小事做起,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与习俗,主动与各族居民交往交流交融。当每一个社区都成为民族团结的温馨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会深深扎根于每一位中华儿女心中,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推动我们的国家在团结奋进中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发表于 2025-5-28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IP:福建
回复:  
社区如彩线,各族似明珠,共织中华锦绣图。同根同心同梦,携手绘就团结奋进的时代长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8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中山
   把人才工作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抓手,围绕“引才、育才、用才、留才”四大环节,创新工作机制,优化人才环境,积极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队伍体系,为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民生服务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广辟渠道,精准引才实施人才储备计划建立人才库,通过发布储备人才公告、召开座谈会、上门拜访等方式,吸引在外经商、务工、大学生、退伍军人等返乡创业。对接高校及科研院所邀请专家团队到企业开展技术指导,为特色农业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供智力支持。开发公益性岗位针对乡村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需求,设立护林员、生态管护员、文化协管员等公益性岗位,吸引更多就业

    多元培育,提升素质开展技能培训联合农业人社等部门,举办种植养殖技术、电商运营、手工制作等培训班。组织农村致富带头人、群众参加县级高素质农民培育水稻培训,提升其创业带富能力。实施“头雁”工程选拔培养乡村振兴“头雁”,通过“班子帮带+项目扶持”模式,培育一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人才。加强干部能力建设定期组织镇村干部参加乡村振兴专题培训、外出考察学习,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提升基层干部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能力。

    搭建平台,优化服务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依托县级人才激励保障相关文件,对返乡创业人才、优秀乡土人才给予实用性技术培训。对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才,优先推荐参加各类评优评先。创新人才使用模式推行“人才+产业”“人才+项目”模式,让各类人才在特色农业、乡基层治理等领域发挥专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8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河池
精准服务“—老一小一困”,托起居民幸福生活



      “一老”连着“夕阳”,“一小”连着“朝阳”,“一困”连着“暖阳”。社区基层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基本民生服 务为主线、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为目标,重点关注“一老一小一困”特殊群体,搭建以社区为平台、社区工作者为支撑、社会组织为载体、居民志愿者为辅助、社区党支部为补充的基层 治理共同体,让老有所养、小有所育、困有所扶,稳稳托起 居民幸福生活。

    聚焦“老有所养”,托起幸福“夕阳红”。

    社区一方面安排网格员定期入户探访,重点关注高龄老人、困难老人、独居老人身体状况,及时更新工作台账,提供文化助老、健康助老、生活助老等针对性服务,确保老人“时时有人护、事事有人管”另一方面,以“我们的节日”为契机,开展游园、志愿服务,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开展爱心义诊、组织医护志愿者为辖区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老年群体提供病症问诊、咨询和健康检查,让“老有所医”成为老年人的健康底色。

    聚焦“小有所育”,用心呵护“花骨朵”。

    以法治教育为重,社区围绕交通安全、防溺水、预防校园欺凌等多个方面,常态化开展青少年、儿童安全知识讲座,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的应急处置、逃生自救能力,上好安全教育第一课。开展暑期课程,在暑假期间,为不同年龄段、不同需求的未成年人提供特色活动和关爱服务,让孩子们学习新技能、结交新朋友。以传统文化为引领,组织辖区青少年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系列活动,让青少年深切感受传统节日的独特魅力,引导青少年了解传统节日、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

    聚焦“困有所扶”,织密民生“保障网”。

    社区聚焦困难群体,以“困有所助、难有所帮、弱有所扶”为工作目标,整合多方资源,激发社会活力,用心、用力解决困难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常态化开展政策帮扶、生活帮扶、困难帮扶,实现“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推动全覆盖联系到户、服务到人,让广大困难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在未来的工作中,社区将围绕辖区“一老一小一困”现实需求,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努力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将为民服务做深、做细、做到位,托起“一老一小一困”的幸福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