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解“小矛盾”守护“大和谐”
北流市司法局狠抓人民调解维护社会稳定纪事 人民调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今年以来,北流市司法局深入践行新时代组织各司法所“枫 桥 经 验”,以“预 防 在 先、调 解 在 前、化 解 在 早”为导向,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人民调解员用专业与温情,化解了一起起矛盾 纠纷。一季度,全市调解组织累计排查 矛盾 纠纷697次,发现 纠纷726起,预防 纠纷236起,受理矛盾 纠纷821起,成功调解811起,调解成功率98.9%,实现了“小纠纷不出村、大纠纷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调解员正在分析土地界址调查情况。
“泥土自证”解十年地界纷争
日前,在北流市石窝镇某村,随着挖掘机的轰鸣声,一块坡地被挖出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所在的位置,正是龙某、伍某两家出现争议的地界。 龙某家的菜地和伍某家的宅基地原本以一条几十厘米宽的便道为界,可近年来随着土地撂荒、便道荒废,两家的地界逐渐模糊。两家的地界之争,持续了10多年,但也还相安无事。矛盾激化源于伍某家要在宅基地上建房子。双方对界址各执一词,村镇两级调解工作组多次介入未果。 今年4月10日,双方再次剑拔弩张。龙老汉攥着泛黄的土地证,愤愤不平地向众人展示:“这三分地是我们祖辈留下的!”伍家儿子也不甘示弱,出示手机里保存的早年卫星定位图:“GPS坐标白纸黑字,红线圈定的区域就是我家宅基地。” 双方互不相让,石窝司法所与镇综治中心组成的联合调解小组不断安抚双方情绪,避免发生肢体冲突。 “纠纷再得不到彻底化解,有可能引发恶性事件。”调解小组研判。在调解会上,大家针对界址提出各种方案,但都被当事双方否定。 “那就让泥土说话。”摸了几十年泥巴的村支书突然发声,“龙家的菜地原本地势比较低,是后来耕种时不断填高起来的,土层势必比一直存在的宅基地疏松。” 这个充满乡土智慧的方案,得到双方的认可。 接下来的3小时,现场只有挖掘机的轰鸣声,红褐色的板结土层逐渐显露。 “实泥,全是实泥!”伍某激动大喊。龙老汉抓起一把红土仔细揉搓后,心服口服。 双方当即达成一致:疏松土质侧归龙家,结实红土侧归伍家。随后,在大家的见证下,两家立下界址牌。这场跨越10多年的纠纷,在“泥土自证”下尘埃落定。 “农村纠纷大多是邻里间纠纷,看似小,但拖久了容易‘炸’。这个‘土味’纠纷化解法是我们多年深耕基层,深入群众的‘馈赠’。”石窝司法所所长顾广庆翻开手中起毛边的调解记录本笑道。
法情理相融解养殖污染纠纷
“我家在下游,养猪场的臭水直接从我家门口过,臭气熏天,夏天到了,你让我们家怎么生活?”近日,大坡外镇村民刘某向村委会投诉。 原来,村民王某经营的养猪场因沼气池容量不足,去年以来将未经处理的污水通过暗管直排至水渠和农田,导致下游水体发臭、蚊虫滋生,严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 刘某多次与王某沟通,问题得不到解决。4月2日,大坡外镇综治中心、司法所、农业服务中心及乡建中心组成调解组赴现场调查。王某认为,养猪场污水排入农田可作肥料,而排入水渠的污水量微不足道,不足以影响刘家的生活。 双方争执不下,现场气氛紧张。针对矛盾焦点,调解组采取法理情相融的调解策略。乡建中心工作人员明确告知王某,其排污行为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并列举该镇其他养殖户因拒不整改被环保部门处罚的案例,强调其不整改将面临行政处罚。司法所所长则援引民法典及司法解释,阐明污染环境罪的立案标准及刑事责任,同时从邻里关系出发,引导其换位思考。 “谢谢你们给我普法,之前是我疏忽了。养猪场正在修建三级化粪池,完工后排污问题就能解决,希望给我点时间。”经调解组耐心劝导,王某承认排污事实,并表示他已经在着手整改。 调解组趁热打铁提出方案:王某须在今年5月底前完成三级化粪池建设,并严格规范排污行为,禁止直排至水渠和农田;乡建中心全程跟进整改,司法所监督执行。 “都是邻居,政府也这么安排了,我就姑且再忍一段时间。”刘某接受调解方案,与王某握手言和。 “远亲不如近邻。面对邻里纠纷,我们更多的是从情、理、法多角度化解当事人心中的怨气,引导他们互谅互让,以达到事解人和的目的。”司法所调解人员如是说。
多元调解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杨某与凌某相恋后同居生下儿子小北(化名),但两人最终未能走入婚姻殿堂。杨某回湖北老家,小北由父亲凌某独自抚养,父子俩平日里沟通甚少。近两年,小北进入青春叛逆期,父子俩矛盾不断升级,甚至到了拳脚相向的地步。心灰意冷的凌某不想再抚养儿子,小北也不想与父亲一起生活。 “小北尚未成年,如果没有父母的关心爱护,放任自由,他有可能会发展成问题少年。”村委会将凌氏父子的矛盾向北流市大里镇汇报。于是,大里镇成立由大里司法所、妇联、派出所、综治中心、学校等7个单位组成的工作组,对凌氏父子的矛盾进行调解。 4月9日,工作组登门了解凌氏父子的相处情况,帮助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听说儿子与父亲发生激烈冲突的杨某,也从湖北赶到北流。 “父亲不理解我,平日里态度粗暴。” “我是没办法教他了,说一句顶一句,也不好好学习。” 工作组刚开口说话,父子俩就硬杠起来。学校老师连忙拉过小北,温和地引导他好好表达自己的意见。杨某看到儿子哭,也在一旁落泪。 工作组从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出发,一边耐心倾听三人的诉求,一边安抚其情绪,并从亲情、法律等多个角度加以劝解。 “我愿意自己抚养儿子,希望他将儿子的抚养权给我。”杨某坚定地表示。小北也表示愿意跟随母亲去湖北生活。 面对孩子的选择,凌某同意将小北的抚养权给杨某。当天,在工作组的见证下,凌某与杨某签署了关于小北抚养权的协议书。目前,小北已跟随母亲返回湖北。 家庭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石。北流市司法行政机关在处理家事纠纷中,从维护家庭和谐、促进社会稳定的角度出发,开展多元调解化解当事人矛盾,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充分体现了司法温情与人文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