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关:位于河北省东北部秦皇岛市山海关区东大街 1 号,是连接中国华北与东北的咽喉要道,北依燕山,南临渤海,“山” 与 “海” 相隔 8 公里。
历史沿革:古称 “榆关”,明洪武十四年(1381 年),明开国功臣徐达在此建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得名山海关。从秦统一全国归属幽州辽西郡,到两汉设临渝县,再到南北朝开始兴建长城,历经多个朝代的发展与完善。
建筑规模:长城全长 26 公里,占地面积 126 公顷,由城墙、关城、南翼城、北翼城、老龙头、角山长城,配以关城的东西罗城及东边的威远城、烽火台等组成,构成了完善的军事防御体系。
关城:是山海关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主体建筑,平面呈四方形,现城高 14 米,墙厚 10 米,周长约 4600 米,土筑外包城砖。关城设东、西、南、北四座城门,东为 “镇东门”,即 “天下第一关”,箭楼高 13.7 米,其匾额书写者传说为邑人肖显。西门城楼名 “迎恩楼”,南门城楼名 “望洋楼”。
山海关是明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京师门户,与居庸关、嘉峪关并称三大名关,在长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见证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明末的 “甲申之战”,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清朝由此入主中原。
老龙头: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城南 5 公里处,是万里长城东部重要地段的起点,也是长城唯一入海处。
名称由来:古人曾将万里长城比作一条巨龙,这里好似龙头伸入大海之中,故而得名。
历史沿革: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由明太祖朱元璋命令大将军徐达督建,后在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 年)修建靖卤台等建筑,不断完善其军事防御功能。
澄海楼:是老龙头的最高点,也是老龙头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始建于明朝初年,原名观海亭,清康熙皇帝将其改名为澄海楼。楼上有一块匾额 “雄襟万里”,为乾隆皇帝御笔亲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