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功废于贪,行成于廉”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发表于 2023-3-24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揽三席,被称为“三苏”。苏轼一生清廉节俭、尚德爱民、克己奉公、执法严明,虽屡遭贬谪,但始终不改其心,除弊政、安民生,深受百姓爱戴。

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因薪俸减少了许多,又家无积蓄,他写诗说自己“先生年来穷到骨,问人气米何曾得”。故人马正卿为苏轼请得城东营房废地数十亩,苏轼躬耕其中,并自号“东坡居士”,后人敬称他为“苏东坡”。

公元1094年,苏轼被朝廷以“讥斥先朝”的罪名流放到惠州。在惠州期间。苏轼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他见惠州驻军无固定营房,杂居市内,建议建兵营三百座;他发现江边郊野,到处都有无人掩埋的骸骨,便和知州詹范商量,筹钱雇人埋葬,建造丛冢;他还大力推广秧马和水碓磨,纠正米贱伤农,新居凿井方便四邻。当时惠州瘴毒流行,缺医少药,严重影响百姓日常生活。苏轼到惠州不久,了解情况后。就四处购药,施药救人。如治瘴疾要用黑豆作豉,惠州买不到,他就写信托广州太守王仲敏购买:“入此州无黑豆,闻五羊颇有之,便乞为致三硕,得为作豉,散饮病者。不罪!不罪!”他在《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首》中说“闲居蓄百毒,救诐跛与盲。”这是他在惠州施药救人的真实写照。贬谪惠州,苏轼生活困顿,但为解决当地百姓出行难,他带头捐资,“率众为二桥,以济病涉者”。当时惠州西湖两岸的百姓都要涉水出行。极为不便。苏轼倡议筑堤修桥,并带头把皇帝赏赐的犀牛皮腰带捐出来,还动员弟弟苏辙的夫人将皇帝赏赐的“黄金钱数千”捐出来。公元1096年,堤桥修成,百姓奔走相庆,苏轼写诗以贺:“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携。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后人把这条堤命名为苏堤。

苏轼在《六事廉为本赋》中提出“功废于贪,行成于廉”.认为功业毁废于贪婪,德行养成于廉洁,为官从政以廉为先,为官之道以廉为首。他还提出了“节用以廉取”的主张,要“省无益之费”从民本出发,反对铺张浪费。

苏轼在担任开封府推官期间,以“决断精敏”闻名。上元节时,朝廷诏令低价从浙江购买一批花灯。苏轼上疏称,此举不过是为了取悦宫中,然而对百姓来说,却是“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买灯一事因此作罢。

公元1092年,苏轼任扬州知州。扬州每年春天都依惯例仿洛阳举办“万花会”。苏轼以劳民伤财之由勒令停办,“人皆鼓舞欣悦”。他认为,花会“用花万千朵”,太过奢侈,而且“吏缘为奸”,有官吏借机扰民敛财。取消之后,“虽杀风景,免造业也”。

在生活中,苏轼朴素清俭,以“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为做人的原则。他还总结出“三养”心得:安分以养福,宽胃以养气,省费以养财。

公元 1097 年,年届六旬的苏轼再一次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今海南儋州安置。当看到儋州的乡民多取塘沟积水饮用、往往致病而死,他挂着竹杖,动员黎族同胞同他一起试验打井。申请不到砖石,他就把自己准备冬天买粮的钱捐出来资助打井。依照他的勘测指点。乡民们打出了深井。从此,百井俱咸的黎寨,逐渐都有了干净水,苏轼也赢得了黎族同胞的交口称赞。

苏轼仕途饱经劫难,为官四十年多次被贬谪。但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每到一地,他始终心系黎民百姓,清正廉洁。苏轼一生忧国忧民,廉政无私,无论穷达显隐,始终坚守初心、不改其志,这份乐观豁达、豪迈磊落,值得今天的党员干部反思、学习和效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