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行情] 34万亿!刺激经济的猛药 这回轮到大基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3-6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种种迹象越来越清晰的表明,大基建正在取代房地产、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动力引擎。
01
房住不炒
2月28日,河南省主管房产的副省长,召集了省住建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 约谈了驻马店市人民政府主要负责同志 ,主题是“坚持房住不炒,落实城市主体责任,保持房地产调控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

这是2月21日驻马店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意见》,时隔一周之后首次被上级部门约谈,这也意味着驻马店市的某些“救市”政策触碰了某种红线。
触碰了什么红线呢?就是约谈开头的那句—— 引起了社会媒体“放松调控”的解读和炒作。 也即从另一个角度说, 楼市调控是不会放松的,哪怕在遇到新冠疫情这样冲击经济的突发事件。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国有多个省市陆续出台了“救楼市”的系统举措,从开始的 允许地产商延缓甚至分批缴纳土地出让金、延期缴纳甚至减免税费、容缺办理许可证、不盲目抽贷减贷外,到之后以引进人才、加速城市化为掩护的变相放松甚至放开楼市限购,直至最后以提高公积金贷款限额和贷款时长为标志的变相放松限贷 ……地方政府一再试探楼市调控的底线在哪里。
我们先看驻马店市《意见》的主要内容:
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由45万元上升到50万元;
缴存职工首套房贷款最低首付比例由30%下调为20%;
首套住房给予补助,标准为:各类人才200元/平、大中专毕业生150元/平、农民工100元/平;
……
其“救市”的关键在两点:
一是升杠杆,首付由30%降至20%、贷款额由45万升至50万;
二是补助范围过大,不仅人才买房补助,甚至连农民大伯老乡们买房也补助(这里没有歧视的意思),相当于人人买房都可以享受补助。
驻马店市被约谈,一定程度上试探到了“救市”的底线原则: 不允许升杠杆、不允许补贴范围无限扩大,“救市”仅限于解决地产商的短期资金缺乏、不能高杠杆借钱给老百姓刺激需求。
“不把房地产做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的口号宣传确实深得民心,可地方经济需要发展啊,这拉动经济的新动能在哪呢?
02
基建加速
也许很多人猜到了,是大基建。
截止目前, 已有13个省市陆续公布了总额近34万亿的项目建设计划。

据报道,目前已有近13个省市发布了2020年重点项目计划清单,共包括逾10000个项目、投资总额近34万亿。
大基建加速的步伐一目了然。
为什么会这样?还得从经济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说起。
自2008年后,出口对我国经济的贡献率逐年走低,与之相反的是内需正成为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既表现为国内投资需求、也表现为国内消费需求……而内需拉动又更多的表现为投资拉动。
近十余年随着房价的高涨,除了中小微企业的信贷资金被挤压占用之外,普通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也被限制,通俗的说法就是: “每月的工资都用来还房贷了,又哪来的钱去消费呢?”
因此,扩大居民消费虽提了很多年,但其增长一直有限。
不得已,拉动经济的重任就落在投资上了。
过去十余年,基建投资虽然一直在做、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 对经济拉动最强、最广的还是房地产。
房地产牵涉到上下游近百余个行业,起到了四两拔千斤的杠杆作用。但其负面影响也广为诟病——挤压实体信贷资金、影响科技研发创新、增加百姓住房痛苦、破坏社会和谐稳定……
为了回应高房价的民怨,政府陆续提出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实现居者有其屋、坚持房住不炒、不把房地产做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等系列措施。
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影响经济最艰难的时刻都未曾放松楼市调控,一个突发、暂时冲击的新冠疫情又怎能改变政府的既定方针,并因此损害政府累积的信用呢?
这就是我们看到的结果: 当地方政府确认楼市调控的底线后,开始放弃楼市、转而加速大基建,以此对冲经济下行、对冲疫情影响,从而实现年度各项目标的达成。
当然,2020年不是2008年的简单重复,今日的大基建也不同以往。
03
新老基建
虽然2008年四万亿信贷刺激备受争议——主要是引起了高房价和货币贬值(请记住“两害相权取其轻”,总有人不幸承担了成本),但整体来说瑕不掩瑜、利大于弊。
以前的大基建主要是铁公基建设,如铁路、公路、城轨、桥梁、机场等基础设施。也因为十余年的建设累积,使得中国的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排名世界前列。
也正因 良好的基础设施,才让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工厂、并构筑全球产业链当中最重要的一环。
截止2019年底,我国铁路里程近14万公里、其中高铁里程3.5万公里,分别居世界第二和第一,其中高铁里程比其他国家的总里程之和还要多; 公路48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4.3万公里,同样居世界第一。

某些城市网购能实现商品次日达、甚至当日达,得益于先进的交通物流设施;
偏远农村的农产品,能通过网络销往全国各地,也得益于先进的交通物流设施;
在拼多多上买个几块钱的物品都能包邮,同样得益于先进的交通物流设施——中国的物流成本能低至每单只要1块钱……
这一切都与大基建紧密相关,并且人人受益。
新一轮的大基建跟之前有何区别呢?
除了传统的铁公基建设外,本轮大基建新增了5G基站、智能电网、DIC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 另外还有近两年新提出的生态保护恢复建设——秦岭生态恢复保护、长江流域生态恢复保护、黄河流域生态恢复保护等。
每一个都是能延续十年的大项目,这次新冠疫情更是会加速医疗保健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
很多人一听到信贷放水、基建加速,会本能的联想到房价上涨,这里既有路径依赖的因素——之前确实造成了房价上涨,也有损失厌恶的因素——享受大基建的好处觉得理所当然、承受高房价的痛苦却无法忍受,更有格局视野的因素——只把眼光局限在自己眼前的、能切身感受到的事物中,比如只关注到了房价上涨。
要知道,高房价一定程度上是经济实力的价格反映,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高房价终将破灭。
04
为何中国行?
很多人不禁要问:不管是信贷刺激经济还是大基建刺激经济,绵延至今十余年,凭什么中国就行呢?
根本原因是中国有完备的工业体系。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即41个工业大类、191个工业中类、525个工业小类,并由此形成了一个举世无双、行业齐全的工业生态系统。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中国啥都能生产出来。
这意味着什么呢?
从原材料到零配件再到整体组装,中国全都能干;
从一颗螺丝钉到上万吨航母,中国全都能自足;
从农业到工业再到工商服务业,中国可以内部循环;
……
因为人口足够多,生产/提供的商品和服务就足够丰富,每一种细分商品和服务都能找到适量规模的客户。
这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语言、文字、文化、法律、制度等几乎全部相通,14亿人口可以在同一个市场内彼此交换劳动、交换商品、交换服务以满足各自的需求,从而能实现内部相对封闭循环。
请想一想,你消费的大部分商品和服务是不是都是中国内部提供的,这在世界其他很多国家是不可能的。
也因此,通过印钞放水刺激经济就有了可能, 信贷只是激发整个生产、消费循环的推手。
买水泥,中国产的;买钢铁,中国产的;汽车等运输设备,中国产的;工程规划设计,中国的劳动力;建筑工人,同样是中国人……
看到啊没有,钱和财富都没有流出国外,一直在国内循环。
有人会说,那国家的债务不是越来越高吗?债务到达一个点就会崩溃的啊。曾经的拉美、俄罗斯、东南亚等国都出现过债务崩溃的例子,现在的欧洲也陷入债务泥淖而不能自拔。
欧洲的债务主要是运用于国民福利,这是消费、不能产出或产出很小,中国的债务主要运用在投资上了, 因为投资所以基础设施完备、紧随着就是经济发展的硬件变好了,结果就是经济更好了、由此还债的钱也就有了。
中国跟其他债务高企的发展中国家最大的不同是债务币种不同, 中国是以人民币计价的本币债,其他发生过债务危机的国家却是外币债 ——主要是美元债,也因此它们不能像中国一样可以通过印钞发新债还旧债。
这就是中国可以如此长期的信贷放水刺激经济的根源。
现在唯一让人担心的是项目资金的筹措能力和项目完工后的使用效率。
34万亿是项目的总计划投资,其中一部分来自政府或其投融资平台,其他资金来自于国/央企或民营企业,政府资金是引导资金,起得是杠杆撬动的作用。
可若资金筹措不全,很容易出现烂尾工程——之前的大基建,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或者因使用不充分,工程出现闲置浪费——各地新区的鬼城空城是、闲置的工业园区是、使用率极低的铁路/公路也是……
这些大基建却是带动了钢铁、水泥等消费,也一时解决了成千上万人的就业,当然也猛得拉动了GDP……可若烂尾、若使用率低,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只希望本轮大基建不要留下烂摊子、不要造成浪费、不要再次推高房价……不仅要大国崛起,更要 让普通人也能享受到大国崛起的红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