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训之积善之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0 0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三篇 积善之方
【原文】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①,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孔子称舜之大孝,曰:“宗庙飨之,子孙保之”,皆至论也。
试以往事征之:
杨少师荣,建宁人。世以济渡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坟也。后生少师,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鄞人杨自惩,初为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流满前,而怒犹未息,杨跪而宽解之。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自惩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况怒乎?”宰为之霁颜。家甚贫,馈遗一无所取,遇囚人乏粮,常多方以济之。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家又缺米,给囚则家人无食,自顾则囚人堪悯,与其妇商之。妇曰:“囚从何来?”曰:“自杭而来,沿路忍饥,菜色可掬。”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后生二子,长曰守陈,次曰守阯,为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为刑部侍郎;次孙为四川廉宪,又俱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昔正统间,邓茂七倡乱于福建,士民从贼者甚众。朝廷起鄞县张都宪楷南征,以计擒贼,后委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谢求贼中党附册籍,凡不附贼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约兵至日,插旗门首,戒军兵无妄杀,全活万人。后谢之子迁,中状元,为宰辅;孙丕,复中探花。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团施人,求取即与之,无倦色。一仙化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团。母日日与之,终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诚也。因谓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团,何以报汝?府后有一地,葬之,子孙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数。”其子依所点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缨甚盛,福建有无林不开榜之谣。
冯琢庵太史之父,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学,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半僵矣。遂解己绵裘衣之,且扶归救苏。梦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诚心,吾遣韩琦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台州应尚书,壮年习业于山中。夜鬼啸集,往往惊人,公不惧也。一夕闻鬼云:“某妇以夫久客不归,翁姑逼其嫁人。明夜当缢死于此,吾得代矣。”公潜卖田,得银四两。即伪作其夫之书,寄银还家。其父母见书,以手迹不类,疑之。既而曰:“书可假,银不可假,想儿无恙。”妇遂不嫁。其子后归,夫妇相保如初。公又闻鬼语曰:“我当得代,奈此秀才坏吾事。”旁一鬼曰:“尔何不祸之?”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阴德尚书矣,吾何得而祸之?”应公因此益自努励,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岁饥,辄捐谷以赈之;遇亲戚有急,辄委曲维持;遇有横逆,辄反躬自责,怡然顺受。子孙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常熟徐凤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赈贫乏,夜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相续而呼,连夜不断。是岁,凤竹果举于乡,其父因而益积德,孳孳不怠,修桥修路,斋僧接众,凡有利益,无不尽心。后又闻鬼唱于门曰:“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凤竹官终两浙巡抚。
嘉兴屠康僖公,初为刑部主事,宿狱中,细询诸囚情状,得无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后朝审,堂官摘其语,以讯诸囚,无不服者,释冤抑十余人。一时辇下咸颂尚书之明。公复禀曰:“辇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岂无枉者?宜五年差一减刑官,核实而平反之。”尚书为奏,允其议。时公亦差减刑之列,梦一神告之曰:“汝命无子,今减刑之议,深合天心,上帝赐汝三子,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后生应埙、应坤、应埈,皆显官。
嘉兴包凭,字信之,其父为池阳太守,生七子,凭最少,赘平湖袁氏,与吾父往来甚厚,博学高才,累举不第,留心二氏之学。一日东游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见观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银少,不能竣事。复取松布四疋,检箧中衣七件与之,内纻褶,系新置,其仆请已之。凭曰:“但得圣像无恙,吾虽裸裎何伤?”僧垂泪曰:“舍银及衣布,犹非难事。只此一点心,如何易得。”后功完,拉老父同游,宿寺中。公梦伽蓝②来谢曰:“汝子当享世禄矣。”后子汴、孙柽芳,皆登第,作显官。
嘉善支立之父,为刑房吏,有囚无辜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生。囚语其妻曰:“支公嘉意,愧无以报,明日延之下乡,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则我可生也。”其妻泣而听命。及至,妻自出劝酒,具告以夫意。支不听,卒为尽力平反之。囚出狱,夫妻登门叩谢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无子,吾有弱女,送为箕帚妾,此则礼之可通者。”支为备礼而纳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禄,皆贡为学博。禄生大纶,登第。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阴有阳,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满,有大有小,有难有易,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
何谓真假?昔有儒生数辈,谒中峰和尚,问曰:“佛氏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孙不兴;某人恶,而家门隆盛;佛说无稽矣。”中峰云:“凡情未涤,正眼未开,认善为恶,指恶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报应有差乎?”众曰:“善恶何致相反?”中峰令试言其状。一人谓詈人殴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一人谓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云:“未必然也。”众人历言其状,中峰皆谓不然。因请问,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又根心者真,袭迹者假;又无为而为者真,有为而为者假。皆当自考。”
何谓端曲?今人见谨愿之士,类称为善而取之,圣人则宁取狂狷。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③。是世人之善恶,分明与圣人相反。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惟从心源隐微处,默默洗涤,纯是济世之心,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为曲。皆当细辨。
何谓阴阳?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子孙往往骤发,阴阳之际微矣哉。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自俗眼观之,子贡不受金为优,子路之受牛为劣,孔子则取由而黜赐焉。乃知人之为善,不论现行而论流弊;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而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然此就一节论之耳。他如非义之义,非礼之礼,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当抉择。
何谓偏正?昔吕文懿公④,初辞相位,归故里,海内仰之,如泰山北斗。有一乡人,醉而詈之,吕公不动,谓其仆曰:“醉者勿与较也。”闭门谢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狱。吕公始悔之曰:“使当时稍与计较,送公家责治,可以小惩而大戒。吾当时只欲存心于厚,不谓养成其恶,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恶事者也。又有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岁荒,穷民白昼抢粟于市。告之县,县不理,穷民愈肆,遂私执而困辱之,众始定。不然,几乱矣。故善者为正,恶者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而行恶事者,正中偏也;以恶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何谓半满?《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书》曰:“商罪贯盈”。如贮物于器,勤而积之,则满;懈而不积,则不满。此一说也。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无财,止有钱二文,捐而与之,主席者亲为忏悔。及后入宫富贵,携数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己。因问曰:“吾前施钱二文,师亲为忏悔,今施数千金,而师不回向,何也?”曰:“前者物虽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亲忏,不足报德。今物虽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此千金为半,而二文为满也。钟离授丹于吕祖,点铁为金,可以济世。吕问曰:“终变否?”曰:“五百年后,当复本质。”吕曰:“如此则害五百年后人矣,吾不愿为也。”曰:“修仙要积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满矣。”此又一说也。又为善而心不著善,则随所成就,皆得圆满。心著于善,虽终身勤励,止于半善而已。譬如以财济人,内不见己,外不见人,中不见所施之物,是谓三轮体空,是谓一心清净,则斗粟可以种无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倘此心未忘,虽黄金万镒,福不满也。此又一说也。
何谓大小?昔卫仲达为馆职,被摄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恶二录,比至,则恶录盈庭,其善录一轴,仅如箸而已。索秤称之,则盈庭者反轻,而如箸者反重。仲达曰:“某年未四十,安得过恶如是多乎?”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因问轴中所书何事,曰:“朝廷尝兴大工,修三山石桥,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仲达曰:“某虽言,朝廷不从,于事无补,而能有如是之力。”曰:“朝廷虽不从,君之一念,已在万民。向使听从,善力更大矣。”故志在天下国家,则善虽少而大;苟在一身,虽多亦小。
何谓难易?先儒谓克己须从难克处克将去。夫子论为仁,亦曰先难。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仅得之束修,代偿官银,而全人夫妇;与邯郸张翁,舍十年所积之钱,代完赎银,而活人妻子,皆所谓难舍处能舍也。如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不忍以幼女为妾,而还之邻,此难忍处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凡有财有势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为,是为自暴。贫贱作福皆难,难而能为,斯可贵耳。
随缘济众,其类至繁,约言其纲,大约有十: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何谓与人为善?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吾辈处末世,勿以己之长而盖人;勿以己之善而形人;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收敛才智,若无若虚。见人过失,且涵容而掩覆之。一则令其可改,一则令其有所顾忌而不敢纵。见人有微长可取,小善可录,翻然舍己而从之,且为艳称而广述之。凡日用间,发一言,行一事,全不为自己起念,全是为物立则。此大人天下为公之度也。
何谓爱敬存心?君子与小人,就形迹观,常易相混,惟一点存心处,则善恶悬绝,判然如黑白之相反。故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只是爱人敬人之心。盖人有亲疏贵贱,有智愚贤不肖,万品不齐,皆吾同胞,皆吾一体,孰非当敬爱者?爱敬众人,即是爱敬圣贤。能通众人之志,即是通圣贤之志。何者?圣贤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吾合爱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为圣贤而安之也。
何谓成人之美?玉之在石,抵掷则瓦砾,追琢则圭璋。故凡见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资可进,皆须诱掖而成就之。或为之奖借,或为之维持,或为白其诬而分其谤,务使之成立而后已。大抵人各恶其非类,乡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难自立。且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败,而善人常得谤。惟仁人长者,匡直而辅翼之,其功德最宏。
何谓劝人为善?生为人类,孰无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没溺。凡与人相处,当方便提撕,开其迷惑。譬犹长夜大梦,而令之一觉。譬犹久陷烦恼,而拔之清凉,为惠最溥。韩愈云:“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较之与人为善,虽有形迹,然对证发药,时有奇效,不可废也。失言失人,当反吾智。
何谓救人危急?患难颠沛,人所时有。偶一遇之,当如痌瘝之在身,速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济其颠连。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盖仁人之言哉。
何谓兴建大利?小而一乡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兴建;或开渠导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桥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饭,以济饥渴。随缘劝导,协力兴修,勿避嫌疑,勿辞劳怨。
何谓舍财作福?释门万行,以布施为先。所谓布施者,只是舍之一字耳。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世人以衣食为命,故财为最重。吾从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祛除执吝。
何谓护持正法?法者,万世生灵之眼目也。不有正法,何以参赞天地?何以裁成万物?何以脱尘离缚?何以经世出世?故凡见圣贤庙貌,经书典籍,皆当敬重而修饬之。至于举扬正法,上报佛恩,尤当勉励。
何谓敬重尊长?家之父兄,国之君长,与凡年高、德高、位高、识高者,皆当加意奉事。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爱婉容,柔声下气,习以成性,便是和气格天之本。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谓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谓君不知而作威也。事君如天,古人格论,此等处最关阴德。试看忠孝之家,子孙未有不绵远而昌盛者,切须慎之。
何谓爱惜物命?凡人之所以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积德者积此。《周礼》:“孟春之月,牺牲毋用牝⑤。”孟子谓君子远庖厨,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故前辈有四不食之戒,谓闻杀不食、见杀不食、自养者不食、专为我杀者不食。学者未能断肉,且当从此戒之。渐渐增进,慈心愈长。不特杀生当戒,蠢动含灵,皆为物命。求丝煮茧,锄地杀虫,念衣食之由来,皆杀彼以自活。故暴殄之孽,当于杀生等。至于手所误伤,足所误践者,不知其几,皆当委曲防之。古诗云:“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何其仁也?
善行无穷,不能殚述。由此十事而推广之,则万德可备矣。
【译文】
《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当初,颜家把女儿许配给孔子的父亲,只列数了其历代祖先都积有大阴德,就认定其子孙中必然会有出人头地的人。孔子在称赞舜的大孝时说:“宗庙祭祀他,子孙敬仰他。”上述的论断,都是至理名言。
再用以往的事来证明:
福建一位叫杨荣的少师,其祖先世代以摆渡为生,每当暴雨成灾,冲毁民居时,总有人畜货物顺流而下,别的船只总是争相捞取货物,只有杨荣的曾祖父和祖父只管以救人为要,货物一概不取,乡里的人都笑他们愚笨,到了杨荣的父亲出生时,杨家便渐渐兴旺起来。有一天,一位道人到杨家说:“你祖先积有阴德,子孙必当享受荣华富贵,可以在某地修筑祖坟。”于是就依照他的指点葬在那里,就是现在的“白兔坟”。后来生了杨荣,年幼就登科,位至三公,并得朝廷加封其曾祖父、祖父官位。后来子孙人才辈出,至今多有贤能之人。
鄞县人杨自惩,起初做县吏的时候,心地忠厚,为人公正。有一次县令处罚一个犯人,打得血流满面,还不息怒。他就跪地为犯人求情,请县令息怒宽恕。县令说:“此人犯了国法悖逆情理,不由得人不生气。”他叩头说:“国家为政失道,百姓涣散已经很久,只要能问出案情就可以了,这种事破了案都不能高兴,怎么可以发怒呢?”县令因此才息怒。自惩家境很贫穷,又廉洁自律,对于别人赠送的财物一概不收。碰到了犯人缺粮时,也常常千方百计进行救济。一天,有几个犯人没有粮食吃,正在挨饿,而这时自己家里的粮食也不多了,如果给了囚犯,那自家人就没吃的了,而如果只顾自己,那些囚犯也确实可怜,于是和他的妻子商议,妻子问道:“这些囚犯是从哪里来的?”回答说:“是从杭州来的,一路上忍饥挨饿,脸都发青了。”于是拿出自己的粮食,煮成粥,送给那些囚犯吃。后来生有二子,长子名守陈,次子名守阯,分别做到南京和北京的吏部侍郎。长孙做到刑部侍郎,次孙做到四川廉宪,都是一代名臣,现在的楚亭、德政,也是他的后人。
明英宗正统年间,邓茂七率领匪寇在福建叛乱,百姓跟随叛乱的有很多,朝廷派鄞县张楷张都宪到南方平叛,捉拿贼党。后来委派布政司谢都事,搜杀东路贼党。谢都事设法取得贼党和依附于贼党之人的名册,凡是不再跟随叛党的,就暗中给予白布小旗,叫他们在官兵进城时,把小白旗插于门首,并警戒士兵不得滥杀无辜,因此全活了一万多人的性命。后来谢都事的儿子中了状元,官至宰相。孙子谢丕也中了探花。
蒲田有林姓人家,先世有一位老祖母乐善好施,常作粉团布施穷人,凡索取者都照数施舍,乐此不疲。有一个神仙变化成道人,每次都索取六七个,老母亲天天都如数给他,三年如一日,从未间断。道人知道她是诚心行善,就对她说:“我吃了你三年的粉团,无以为报,特地前来告诉你,你家屋后有一风水宝地,去世后葬在那里,子孙中做官的人会有一升麻子的数目那么多。”她儿子按照他的话埋葬了她,第一代就有九人登科,世世代代不断有做官之人出现。福建还有“无林不开榜”的谚语。
冯琢庵太史的父亲,在上学时,有一年冬天清晨去上学,路上遇到了一个人,倒在雪地中,用手一摸,发现已经快冻僵了,就即刻脱下自己的皮袄给他穿上,并扶其回家救治。晚上就梦到神灵告诉他说:“你救人一命,出于至诚之心,我派宋朝名将韩琦做你的儿子。”后来就生下了琢庵,就取名为琦。
台州应尚书,壮年时住在山中读书,夜间听到有鬼怪作祟吵闹的声音,而且常常吓唬人,但他并不害怕。有一天,他听到了鬼在谈话说:“某妇人因其丈夫外出,很久未见归来,他公婆以为儿子死了,逼其改嫁,明天晚上将会来这里上吊自杀,我终于找到代替的了,可以转世投生了。”应公听到了这话,就暗中卖掉了田地,得银四两,并假造了一张其丈夫的书信,一并寄到了她家。她母亲发现笔迹不同,开始有点怀疑,但又一想:“书信可以是假的,但银子总不会是假的,想孩子一定平安无事。”他因此才得以不用改嫁。后来她的丈夫果然回家来了,夫妻得以团圆。应公后来又听到了鬼说:“本来有人来代替,却被那位秀才坏了我的好事。”旁边另一个鬼说:“那你为什么不给他点灾祸呢?”鬼说:“上帝因为此人心地善良,阴德很大,已经命他将来做尚书,我怎么能祸害得了他呢?”应公从此更加努力修习德行,善行逐日增多,德行逐日提升。碰到了饥荒时,就捐献粮食赈济灾民。遇到了亲戚有急难,都尽力给予周济协助。碰到了不如意事,就反躬自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欣然接受。他的子孙考中进士的,现在已经非常多了。
常熟县人徐凤竹,他父亲颇为富有,偶然碰到荒年,就率先免收田租作为救灾的倡导者,又捐出粮食去赈灾救贫。有一次夜里就听到了鬼在门口唱道:“千不诓,万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举人郎!”唱声接连不断,连续几天晚上都是这样。这一年,徐凤竹果然考中了举人。他父亲因此也就更努力积德行善,孜孜不倦,但凡修桥铺路,斋僧济众,凡有益大众之事,无不尽心尽力。后来又听鬼在门前唱道:“千不诓,万不诓,徐家举人直做到都堂。”后来徐凤竹果然做到了两浙巡抚。
嘉兴屠康僖公,其初在担任刑部主事的时候,常到狱中仔细查问案情,发现有不少无辜冤狱之人。屠公并不把这个功劳据为己有,而是把这些情况呈报给主审官。等到升堂审案时,主审官按照屠公报告的情况进行审问,没有不服从判决的,因此而无罪释放的有十几人。一时京城百姓都颂扬尚书的英明。屠公又再上书陈情曰:“京城冤狱尚且如此之多,那全国各地,百姓众多,难道就没有冤狱吗?应该每五年派一减刑官,核实案情,平反冤狱。”尚书替他把这个建议上奏朝廷,得到批准。当时屠公也被选为减刑官,一天晚上屠公梦见了神灵告诉他说:“你命中本应无子,现在你建议的减刑之事,深合天意,上帝特赐给你三个儿子,而且都是贵不可言。”当天晚上夫人就有了身孕,后来连续生了三个儿子,分别名叫应埙、应坤和应埈,后来都是官高爵显。
嘉兴人包凭,字信之。他的父亲是安徽池阳太守,生有七个儿子,包凭是最小的一个,入赘平湖袁氏为婿,跟我父亲很有交情,虽然博学多才,却屡次考试都名落孙山。他对佛家和道家的学说很有兴趣。有一天到泖湖附近游玩,偶然到了一个村子的寺庙中,见寺庙漏雨,观音像被雨淋湿,就取出身上所有的十两银子,交给住持僧人,作为修筑庙宇之用。僧人说:“工程太大,而银两太少,恐怕难以圆满竣工。”于是他就又取出四匹松布,还有七件贵重值钱的衣物交给僧人。由于这些衣服都是新做的,所以随行仆人再三劝阻,他说:“只要观音菩萨圣像安然无恙,我就是没有衣物穿又有什么关系呢?”僧人说:“施舍钱财衣物并非难事,但是你的虔诚之心,确实难得。”寺院修好之后,有一天他拉着老父亲来游此寺,夜宿寺中,即梦见护法神前来道谢说:“你的儿子当世代享受俸禄。”后来他的儿子汴,与孙子柽芳,都真的做了高官。
嘉善人支立的父亲,在做刑房吏的时候,对一个无辜被人陷害而判死罪的囚犯,很是同情,想替他伸冤。这个囚犯告诉他的妻子说:“支先生的深情厚意,我们无以为报。明天你请他到乡下,你就以身相许,他要是同意了,那我就能活命了。”他的妻子流着眼泪答应了。 第二天,支先生到他家里,妻子自己出来劝酒,并告诉她丈夫的意思。支先生断然拒绝,只答应她尽力平反冤狱。结果犯者无罪获释,他们夫妻登门道谢说:“先生德行如此厚重,世所罕见。先生没有子嗣,我有个小女儿,就送给先生做妾,于礼可通。”支先生就准备了礼物娶了她。后来生下儿子名支立,廿岁就登科,官至翰林。孙支高、曾孙支禄,都是学识渊博的贡生。支禄的儿子大纶,考中了进士。
以上所述的十件事,虽然情节不同,但都是对人有益的善事。如果详细来说,有真善假善,有端善曲善,有阴善阳善,有是善非善,有偏善正善,有半善满善,有大善小善,有难善易善等分别,必须作进一步的分辨。行善而不明理,往往就会产生自认为行善,而其实是造孽的行为,枉费苦心,一点好处也没有。
什么是真善和假善呢?当初有几个儒生去拜访中峰和尚,问道:“佛家论善恶报应,如影随形。现在某人行善而子孙不发达,某人作恶而家门兴旺发达。看来,佛家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中峰说:“一般人不明事理,智慧没开,把善事当作恶事,把恶事又当做善事,这样的情况是很多的。为什么不说自己颠倒是非,反而怨恨天地报应有差错呢?”众人说:“善恶怎么会相反呢?”中峰就叫他们说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有一个人说打人骂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中峰说:“不一定。”另一个人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又说:“那也不一定。”大家都把平时看到的善恶说出来,但中峰都说不一定。中峰和尚说:“凡是对人有益的就是善,只为自己的利益的就是恶。假如对人有益,即使打人骂人也算是善;假如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即使你恭敬别人,礼让别人,也算是恶。”所以人们行善,利益别人的就是出于公心,才是真善;专门利己的,就是出于私心,则是假善。又发自内心的善行是真善,装给别人看的善行是假善。不求回报的善事是真善,求取回报的善事是假善。都应当仔细分辨。
什么是端善和曲善呢?一般人见到谨慎随和的好好先生,都说是善人而给于肯定,但圣人却宁可认同那些狂放不羁的人。因为谨慎随和的好好先生,虽然全乡人都说他好,而圣人却认为他们是“德之贼”。所以一般人所说的善恶,有时就跟圣人所想的正好相反。由此推而广之,就会发现一般人的善恶观念,在很多情况下都是荒谬的。天地鬼神对于善恶的观念,都与圣人的观念相同,而与世俗的眼光相反。所以若想积德行善,决不可只为了顺乎世俗人情,讨好世人掩人耳目,必须从内心深处潜移默化。纯粹是济世救人之心,才是端善;若有一丝讨好世俗之心,就是曲善。纯粹是爱人敬人之心,就是端善;若有一毫愤世嫉俗之心,就是曲善。都应当仔细分辨。
什么是阳善与阴善呢?行善而别人知道的是阳善,行善而不为人所知,就是阴德。阴德上天一定赐以厚福;阳善能博得好名声。好名声也是一种福报。盛名又是造物主所忌讳的,世上享有盛名而名不副实的人,往往会有奇祸到来。人如果平白无辜而背上恶名,子孙往往会突然发达起来。阴德和阳善的关系,实在是太微妙了!
什么是是善与非善呢?鲁国法律规定,若有人肯出钱去赎回被邻国捉去作臣妾的百姓,官府都依例付给一笔赏金,作为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赎人却不愿接受奖金,孔子知道了就批评他说:“你做错了,君子做事可以移风易俗,行为将成为大众的规范,不可以只为了自己的名声。现在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如果大家认为赎人接受赏金是丢脸的事,谁还会去赎人呢?从今以后,不会有人再去诸侯国赎人了。”子路救起溺水的人,被救的人送了一头牛道谢,子路就接受了。孔子听到了说:“从此鲁国会有很多人乐于拯救溺水之人了。” 以一般人的眼光来看,子贡不领赏金是廉洁的好事,子路接受赠牛是劣行,但孔子反倒称赞子路,而责备子贡。所以说,凡人行善,不可只看行为,也必须看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可只看现在,而要看事情的结果。不可只考虑个人的得失,而要看对全天下人的作用。当前的行为虽善,而造成的影响却足以对更多的人不利,那么表面上看起来是善行而实际上却不是;当前的行为虽然不是太好,而所造成的影响对更多的人有好处,那么表面看上去不善,而却是真正的善行。这是就一方面的讨论,其他的比如表面上不义而实际上是真义、表面上符合礼法而实际上悖礼、表面上讲信用而实际上是不守信用、表面上慈悲而实际上是假慈悲等等,都应当仔细抉择。
什么是偏善与正善呢?当初吕原吕文懿公辞官回乡,乡民都敬仰他如泰山北斗。有一天,一个乡民醉酒后到他门前叫骂,吕公不与计较,对仆人说:“醉酒之人,不用跟他计较。”就让仆人关上大门,由他去。一年后,此人终于因为犯了死刑重罪,而被关入大牢。吕公才后悔说:“当初如果稍微跟他计较一下,送到官府惩治,稍微惩罚他一下,可能就会悔改。我当时只想着要存心仁厚,没想到让他越变越坏,以至于酿成大错。”这就是以好心做了坏事。还有以恶心而行善事的例子。比如某地有一大富人家,正赶上荒年,穷人们大白天在集市上抢他家的粮食,告到县衙,没有理会,穷民于是更加放肆,变本加厉,只好私自把暴民抓起来进行惩治,乡里才平静下来,不然的话就酿成大祸了。所以说,善为正,恶为偏,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如果以行善之心而做了恶事,则是正中偏;若以行恶心而作了好事,则是偏中正。这一点不可不知。
什么是半善与满善呢?《易经》中说:“不积累善行,就不足以成名;不积累恶行,不足以身败名裂。”《尚书》中说:“商纣王已经恶贯满盈了。”就好像把东西装进容器一样,坚持不懈的放入,很快就会装满;而如果懈怠了,就不会满。这是一层意思。以前有一女子,到庙里烧香,想布施却又没有钱财,找遍身上只找到二文钱,就捐献了出来,庙里的方丈亲自替她诵经忏悔。后来此女进了皇宫,大富大贵,携带了数千金来庙里布施,方丈却只派了徒弟替她回向。因此她就问道:“我以前只布施了两文钱,你就亲自替我忏悔,今天捐献了数千金,而师父却不替我回向,究竟是为什么呢?”方丈说:“以前布施虽少,但善心真切,非老僧亲自忏悔,不足以报答恩德。今日布施虽多,心意却不如以前真诚,因此让徒弟代劳就可以了。”这样说来,施舍千金是半善,而施舍两文是满善。汉钟离传授吕洞宾法术,能够点铁成金,可以用来行善济世。吕洞宾问道:“这种金还会还原吗?”钟离回答说:“五百年后,终究还要复原。”吕洞宾说:“这样不就害了五百年后的人吗?我不愿意做这件事。”钟离说:“修仙先要积累圆满三千功德,就凭你这句话,三千功德已经圆满了。”这又是一层意思。行善而心中并没有想着这是在行善,那么所做的各种善事,都是功德圆满。心里总是想着这是在行善,虽然终生坚持不懈,也只能得到一半的功德而已。比如说捐出钱物救济穷人,要向内看不到自己是在施舍,向外看不到对方是在接受施舍,中间看不到自己施舍的财物,这就叫“三轮体空”,就叫“一心清静”,那么,这样即使一斗米也可以有无量功德,一文钱也可以消除千劫的罪孽,即为满善。如果做不到这样,即使施舍黄金万两,功德并不圆满,即为半善。这又是一层意思。
什么是大善和小善呢?当初卫仲达在翰林院为官,有一次被摄入阴曹地府,判官命鬼吏取出它的善恶簿给仲达看,拿出来一看,他发现恶事记录簿摊满庭院,而善事记录只一小卷而已。判官又命人取秤来称,摊满庭院的簿子反倒轻,而那一小卷反倒很重。仲达问道:“我还不到四十岁,哪来这么多的恶事?”判官回答说:“只要产生邪念就算是恶事,不一定付诸行动才算。”于是问道那一小卷善事簿子记录的是什么事,判官回答说:“朝廷曾经计划大兴土木要修造三山石桥时,你曾经上疏劝阻,这就是你所写疏文的原稿。”仲达说:“我虽上书劝谏,但朝廷并未采纳,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大的功德?”判官说:“朝廷虽未采纳,但你一念之善,已经心系万民,若被采纳,则善力就更大了。”由此可见,志在天下国家,心系人民疾苦,则善事虽小而功德很大,这就是大善。如果善事只让一人受益,则善事虽多而功德很小,这就是小善。
什么是难善和易善呢?先贤说克制自己的私欲要在难以做到的地方下手。孔子在论说成为仁人的时候,也说在难以做到的地方开始。比如江西的舒翁,拿出二年教书所得的薪水,代缴他人的罚款,使人夫妇得以团圆。河北的张翁,以十年省吃俭用的积蓄,代别人偿还债务,而救活他人妻女。这都是在难舍的地方能舍。再如镇江的靳翁,虽然年老无子,也不忍娶幼女为妻,而又送还邻居。这是在难忍的地方能忍。所以上天降下的福报也是很厚重的。凡是有钱有势的人,他们积德行善都非常容易,容易而不去做,就是自暴自弃,太可惜了。贫穷卑贱的人积德行善是很困难的,困难而能去做,是非常可贵的。
随缘行善,种类很多,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十类:第一、与人为善;第二、爱敬存心;第三、成人之美;第四、劝人为善;第五、救人危急;第六、兴建大利;第七、舍财作福;第八、护持正法;第九、敬重尊长;第十、爱惜物命。
什么是与人为善呢?舜帝年轻在雷泽的时候,看到渔藏丰富的静水深潭,都被年轻力壮的渔人争相占取,而老弱渔人,只能在急流浅滩等鱼少的地方,而深感伤心和哀悯。于是他也亲自到那里捕鱼,凡是碰到争抢的人,他就故意让给别人,而且对他们的这种做法闭口不谈,为他们掩盖过错。碰到能够谦让的人,就当面赞扬而且号召大家都向他学习。一年之后,那里的人们都能互相谦让了。以大舜的聪明才智,哪有不能用言语教人的道理?而他却不用言教,而以身教转变社会风气,真是用心良苦啊。我们这些人处在道德没落的末世,不要用自己的长处来胜过别人,不要用自己的善心来和别人比较,不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别人困窘。 应当收敛自己的聪明才智,若有若无,谦虚谨慎,见到别人有过失,要多多包容并替他掩盖,一是可以令他改正,二是让他心里有所顾忌而不敢放纵自己。见人有一点长处可取,一点善行可以赞扬,就要舍己为人,多多称赞,广泛传扬。一天中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不是为了自己,而全是为别人着想。这才是圣贤“天下为公”的广阔胸襟。
什么是爱敬存心?君子和小人,从行为举止上来看,常常容易混淆。只有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所思所想,在善恶上是截然不同、黑白分明的。所以说:“君子之所与别人不同,是因为他的存心。”君子的存心,都是爱人敬人之心。人有亲近的,有疏远的;有富贵的,有贫贱的;有聪明的,有愚蠢的;有贤良的,有不肖的:人与人虽然各不相同,但都是我的同胞,都与我融为一体,谁不是应当爱护、应当敬重的呢?爱敬众人,就是爱敬圣贤。能和众人心志相通,就是和圣贤心志相通。为什么呢?圣贤的志向,就是想让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过得幸福美满。我应当爱敬所有的人,这就是在替圣贤分忧。
什么是成人之美?美玉包藏在石头中,丢弃掉就是瓦砾,而精雕细琢就可以成为珍宝。所以但凡看到别人正在做善事,或者他的志向远大、资质不错,前途光明,都应当给予帮助和鼓励,使其成就。或者给于物质上的帮助,或者替他消除诬陷和诽谤,一定要使他有所成就才算完。一般来说,人们都厌恶和自己不是一类的人,乡人中,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所以善人在俗人中间难以立足。而且,有些豪杰之士铮铮铁骨一身正气,但不太注意自己的形象,不修边幅,容易受到别人的指摘。所以做善事常常不容易成功,善人也常常遭到诽谤。所以德高望重的仁人长者,要站出来主持公道并帮他完成善愿,功德最为宏大。
什么是劝人为善?生为人类,谁没有良心?只是凡尘俗事过于繁杂,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而堕落。所以在与人相处时,在方便的时候要多多规劝,开悟其迷惑。犹如漫漫长夜的一场大梦,而让他猛然醒悟;犹如已经长久陷入烦恼之中,而为他分忧,使其心情舒畅,会令他受益无穷。韩愈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同与人为善相比较,虽然有相同的地方,但这是对症下药,往往收到神奇的效果,不可忘记。在该劝的时候不去劝,往往会酿成大错,应当仔细思考。
什么是救人危急?人生在世,难免都会有失败与不幸的遭遇,当碰到了别人遭到祸患之时,应当像自己身上的病痛一样,尽快帮助解救。或者用言语抚平和安慰他的委屈和创伤,或者想方设法帮其渡过难关。崔子说:“恩惠不在大,能解救别人的急难就很可贵。”这是仁人的至理名言。
什么是兴建大利?小到一个村庄,大到一个国家,凡是利益众人的事,都应当尽力兴建。或者开凿水渠,兴修水利;或者修筑堤坝,防患洪水;或者建造桥梁,方便行人;或者施舍茶饭,解人饥渴。随缘倡导众人参与,出钱出力帮助兴建,不要怕别人的猜忌,不要怕苦怕累。
什么是舍财作福?佛家的万种善行,以布施最为重要。所说的布施,一个“舍”字就可以概括了。修行高深的人,内舍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外舍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一切所有,没有不可以舍的。如果还达不到这种程度,就先从财物上布施。世上的人还是以衣食作为生存的根本,所以钱财也是很重要的。我能够施舍财物,内可以破除我的吝啬之心,外可以救助别人的急难,开始的时候还有些勉强,最终会觉得心中安稳,最可以荡涤私心杂念,消除贪婪吝啬。
什么是护持正法?正法,是万世生灵的眼目。没有正法,怎么能参悟天地的奥秘呢?怎么能使万事万物井然有序的运行呢?怎么能脱离尘世的束缚呢?怎么能经邦济世或隐身世外呢?所以看到圣贤的庙宇形象,经书典籍,都应当敬重,如有毁坏,就要修补好。至于弘扬正法,上报佛恩,更要尽力而为。
什么是敬重尊长?家里的父亲兄长,国家的君主长官,还有凡是年龄高、德行高、地位高、见识高的人,都应当加意敬重侍奉。在家里侍奉父母,要和颜悦色、柔声下气,形成习惯,这种和气就是感应上天的根本。外出做官,为君主做事,每做一件事,都要慎重,不要以为天高皇帝远就恣意胡作非为;每惩罚一个人,不要以为君主看不见就作威作福、任意惩罚。事君如事天,这是古人的至理名言。这方面最关系到一个人的阴德。试看那些孝子忠臣之家,他们的子孙后代没有不繁衍昌盛、兴旺发达的,一定要慎之又慎。
什么是爱惜物命?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都有恻隐之心。追求仁义道德,求得就是这个恻隐之心;积累功德,积的就是这个恻隐之心。《周礼》中说:“早春之月,祭祀不可用母牛。”孟子说君子远庖厨,就是为了成全我的恻隐之心。所以前辈有四不食的戒条,即:听到宰杀的声音不吃,见到宰杀的过程不吃,自己喂养的不吃,专门为自己宰杀的不吃。如果不能完全戒除肉食,就先要从这四个方面开始,渐渐断肉,增长慈悲心。不但不杀大的动物,昆虫蝼蚁,都有灵性,都是生命。在抽取蚕丝的时候,要煮死很多蚕茧;在耕种田地的时候,要杀死不少昆虫。所以说,暴殄天物,浪费粮食,就与杀生无异。至于手不小心伤到的和脚下不小心踩到的,不计其数,都应当谨慎小心。古诗说:“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多么仁慈啊!
善行的种类无穷无尽,不能一一阐述,由这十件事推而广之,那么各种功德就会集于一身。
1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2-1-20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缘济众,大约有十:1与人为善;2爱敬存心;3成人之美;4劝人为善;5救人危急;6兴建大利;7舍财作福;8护持正法;9敬重尊长;10爱惜物命。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3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欲知过去世,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
学德的孩子不变坏,学悟的老人不痴呆,学行的少年永不败。
  心好命也好,富贵直到老。命好心不好,福转为祸兆。心好命不好,祸转为福报。
  心命具不好,遭殃且贫夭。心可挽乎命,最要存人道。命实造于心,祸福为人招,
  信命不修心,阴阳恐虚矫。修心亦听命,天地自相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sh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4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shy:}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