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今年7月发布的第5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1.23亿人。而根据今年1月发布的第55次《报告》,我国10至19岁网民达1.44亿人,特别是2010年后出生的未成年人接触互联网程度很高,被称为“A世代”。《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初中生使用社交媒体现象普遍。受访学生所在班级几乎都建有社交群,大部分学生参与群聊,日常使用频率高,主要用于同学间约玩、讨论游戏、获取兴趣信息等社交活动。初中生使用社交媒体会受到哪些影响?是否有必要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网络社交媒体?围绕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支振锋、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高文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治研究所副研究员于雯雯。价值观与认知易受冲击记者:使用社交媒体,是否会对初中生的身心造成影响?于雯雯: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今天,初中生使用网络社交媒体已成普遍现象,我们应客观、辩证看待。一方面,适当、合理使用有助于维护同伴、师生及家庭关系,支持课后、假期、单独外出时保持联络,也有助于信息获取、小组协作与数字素养提升;另一方面,基于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若无限制使用,易遭遇网络风险、专注力受损、时间被侵占及不良情绪滋生等问题。支振锋:互联网给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娱乐带来极大便利,与此同时,网络的负面影响和隐藏的不法侵害也给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带来诸多风险。最主要的是网络沉迷、成瘾问题突出。短视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