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5202 (资料图片)
近日,桂林当地媒体接到报料称,吴女士的9岁儿子偷偷玩网络游戏,为游戏充值花了8万多元。吴女士一家与游戏公司长时间协商后,只有两家外地游戏公司退还了78元,其余游戏公司和苹果商店运营方都没有退款,而是坚持要他们**证据。对于吴女士的遭遇如何解决,电子产品时代又如何引导孩子们使用这些产品?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家长:孩子充值8万多元 退款遭遇取证难4月18日傍晚6点40分,吴女士回到家,用手机打开自己的支付宝准备买点东西,付款时却发现余额不足。于是,她打开支付宝的账单记录,发现账户几乎每天都被扣掉一千多元。吴女士没有多想,马上打电话报警。
报警之后,吴女士突然反应过来:也有可能是儿子进行游戏充值了。想到这里,吴女士立马放下手里的活儿,向9岁的儿子核实。果然,吴女士的担心是真的,但问孩子到底充值了多少钱时,孩子却不清楚。
这时,吴女士接到了甲山派出所民警打来的电话,赶忙和孩子前往派出所。
到了派出所后,吴女士的孩子给警察演示了游戏登录和充值的过程。在警察跟孩子沟通中,吴女士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吴女士的儿子从3月20日开始进行游戏充值,截至4月18日,共充值84835元。充值涉及多个平台下属的游戏软件,如腾讯平台旗下的“和平精英”、“王者荣耀”,网易平台旗下的“猫和老鼠”,还有其他外地游戏公司的游戏如“奥特曼传奇英雄”、“植物大战僵尸”等。这些游戏软件均是通过吴女士的苹果iPad里的苹果商店购买的。
随后,吴女士在警察建议下进行了相关证据的收集,并向苹果公司及腾讯、网易等游戏平台进行申诉,希望追回这些钱。但直到5月13日,吴女士仅收回了两家游戏公司退回的78元。吴女士说:“儿子还在一家公司充值了1400多元,对方答应退还一半,但我没有同意。”
报警后的20多天里,吴女士多次与苹果公司沟通,均没有得到相应的退款。吴女士咨询了律师。律师表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未经其监护人同意,参与网络付费游戏或者网络直播平台“打赏”等方式支出与其年龄、智力不相适应的款项,监护人请求网络服务**者返还该款项的,法院予以支持。
吴女士介绍,苹果公司客服人员表示,因为付费的ID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