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在即,1291万名学子即将踏上考场。温州交通广播提醒考生:千万不要将准考证、个人身份证、考生号及密码、填报志愿纸质表、成绩单或查询页面截图、个人录取通知书发到社交媒体。这些内容大多包含考生个人信息,如果被别有用心的人获取到,可以对考生实施精准诈骗。
648925△有考生在社交媒体上直接发布自己的准考证。
当前,广大考生正在积极备考,一些不法分子却散布涉考虚假信息、贩卖制造焦虑,甚至实施诈骗、诱导考生考试作弊。4日,教育部联合有关部门,结合近年来出现的一些典型案例,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提高警惕,做到诚信考试。组织高考作弊逃不过法网恢恢案例2020年高考前,考生朱某某伙同温某(另案处理)商议在考试中组织作弊,由朱某某提供试题,温某负责寻找“枪手”,共同出资付“枪手”做试题费用。考试期间,朱某某将手机带入考场,拍摄考试卷子传给“枪手”,“枪手”作答后发答案给考生抄袭。参与者和组织者都被迅速抓获。考生朱某某犯组织考试作弊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五年,并处罚金人民币6000元。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明确规定,在法律规定的国家考试中,“组织作弊的”“向考生提供试题、答案的”,都属于违法行为。[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