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非花树,依楼自觉春”,柳作为春天的使者,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文人墨客的喜爱。
在悠远的中国诗歌长河中,咏柳诗不计其数,“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迎得春光先到来,浅黄轻绿映楼台”“杨柳郁氤氲,金堤总翠氛”等诗句无不描绘了柳的婀娜姿态,寄托着诗人对柳的喜爱之情。
或许最能让今人记住的,当属贺知章的《咏柳》了。唐天宝三载(744年),贺知章告病还乡,回到阔别多年故乡。此时正是早春二月,柳芽初发,草长莺飞,他行至河岸,忽见岸边一株高大的杨柳枝条轻垂,一时诗兴大发,写下诗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全诗虽无一“柳”字,但柳的形象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柳”因与“留”同音,常常引发诗人的离愁别绪。《三辅黄图》是一部记录汉代长安城池的重要书籍,其中提到“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送别”。可见,汉代就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唐代诗人王之涣的《送别》诗里写道:“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柳因此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