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大股东的增持进行得轰轰烈烈,但小非甚至大非的减持同样是毅然决然。
据Wind统计数据显示,到10月31日止,共有121家上市公司出现了大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以及高管的增持行为,而减持的公司也达到了20家以上。
10月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凌云股份(600480,SH)和吉林制药(000545.SZ)分别发布股东减持公告,相关股东减持比例分别占到公司总股本的1%和1.19%。
尤其是吉林制药,让人觉得有点不可思议。该公司4月28日启动重组,7月16日复牌,对于其将脱胎换骨为今年以来股市上最火爆的钾肥概念股的事实,作为公司第二大股东的吉林省明日实业有限公司却对此似乎是视而不见,一直未停止减持行动。
但也并非所有的上市公司股东都如吉林明日实业这般决绝,上演在甲醇龙头远兴能源上的一幕就颇耐人寻味。
一边厢,控股股东内蒙古博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公告将择机以适当的方式增加持股比例,另边厢是第二大股东上海证大在通过各种方式减持。
类似的PK并不仅仅存在于一个公司身上。实际上,对于增持减持的选择不仅存在于大非与小非之间,甚至在大非、小非内部的分歧也正在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而不断演变,而演变的结果无疑将成为左右11月乃至未来更长时间内股市走势的重要力量之一。
价值高估属减持“高危一族”
11月份的解禁压力仍不可小觑。
数据显示,11月份合计限售股解禁额度1002亿元,比10月份的858亿元增加144亿元,增幅为16.79%。其中股改限售股的解禁额度为586亿元,比10月份的794亿元减少了208亿元,减幅为26.20%。首发、增发配售、定向增发等部分的解禁额度为416亿元,远高于10月份的64亿元,环比增加352亿元,增幅550.00%,为10月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