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桂粤交界的云开山脉余脉间,北流上里八镇如同被山水精心雕琢的八件瑰宝,承续着广东高州府迁徙而来的文脉基因,却在岁月淬炼中演化出独树一帜的优势禀赋。从宋代龙窑的千年瓷火到现代工业的机器轰鸣,从非遗乐器的雄浑笛音到高山湖泊的清新氧息,平政、六靖、清湾、石窝、白马、大伦、扶新、沙垌八镇,以各自的精彩诠释着这片土地的多元魅力。
平政镇:千年瓷都 文教枢轴 平政镇的底色是流淌千年的瓷釉与书香。作为北流"中国陶瓷名城"的历史源头,这里的岭垌窑址藏着岭南制瓷的巅峰密码——北宋时期30余条龙窑在此绵延9平方公里,最长达108米的龙窑创下广西古代瓷窑长度之最,单窑单次可烧1-2万件瓷器,配套的千余部水轮车与八百余支水碾构成完整产业链,烧制的影青瓷达到"白如玉、薄如纸"的境界,被古陶瓷专家誉为"景德镇的陪都"。如今龙窑遗迹与陶瓷文化陈列馆相映,出土的"绍兴二年梁二郎号记"瓷模等国家一级文物,印证着这里从未中断的制瓷脉络。
文教底蕴更让平政成为上里的"人才摇篮"。占地130亩的北流市第二中学三面环水,作为广西一级高中,曾连续九年获得玉林市高中教育先进单位,2008年本科上线313人,本专科上线率高达98.15%,被誉为"玉林市农村普通高中的一面旗帜"。目前学校正推进"三桥三楼"扩建工程,远景将建成容纳6000名学生的江南园林式示范高中,与镇内规划的大学城愿景形成呼应。农历七月的喃哆血盛会中,龙须新村的赛事与平政圩的表演交相辉映,笛声穿越街巷时,恰与校园书声构成传统与未来的和谐共鸣。
六靖镇:非遗圣殿 商贸核心 六靖镇的灵魂是喃哆嗬的千年韵律与商贸的旺盛活力。作为"中国喃哆血发源地",这里的非遗传承从未褪色——自2012年起连续举办的喃哆嗬文化节,2019年曾吸引185名选手参赛,年龄跨度从6岁至83岁,设置"最久吹奏奖""最响亮奖"等趣味赛制,更诞生过12人合奏的巨型喃哆嗬组合,音量堪比小型交响乐团。2016年,该镇代表队凭《楚汉风云》登上香港国际器乐大赛斩获金奖,让这件"土炮竹笛"被央视称为"活着的汉代军乐"。乡贤投资建设的喃哆嗬纪念馆,将乐器制作与北伐名将李明瑞的虎将堂结合,打造出非遗与红色文化共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3年喃哆嗬更入选茂名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商贸基因在此早已根深叶茂。北宝二级公路与浦宝二级公路在此交汇,作为上里人口最多的乡镇(超10万人),其红砖、皮革、电子产品远销欧美,城乡集贸市场常年人声鼎沸,成为两广边境重要的商品集散地。龙湾村的笛音、冼太庙的香火与工业区的轰鸣,共同织就传统与现代交织的图景。
清湾镇:工业新锐 农旅胜地 清湾镇的优势在于工业与生态的双向赋能。86家皮件加工家庭作坊构筑起轻工业基石,而宠物玩具制造更成为出口王牌——依托北流玩具产业25.2%的年增长率红利,其产品深度融入全球市场,借力中国玩偶出口超500亿元、销往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浪潮,在欧美中端市场占据重要份额。 农旅融合更让清湾焕发新生。占地2300亩的八桂乡村公园2017年升级为自治区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园内诗书画廊镌刻着"清湾玉带""人峰夕照"等二十景,与龙南站岗温泉(日流量480吨)、李明瑞旧居等红色景点相映成趣。乡贤牵头捐建的清湾初中成为"广西最美乡村学校",配套的八桂文体馆作为广西乡镇一级规模最大的室内运动场,已成功举办三届"两广13乡镇篮球邀请赛"。正月十七的年例上,菩萨巡村的队伍与木偶戏表演交织,亲友欢聚的欢宴印证着"比春节更热闹"的民俗盛况。
石窝镇:金玉之地 铜鼓文脉 石窝镇的底气藏在地下的宝藏与地上的千亿产业链中。已探明的3吨黄金储量价值超2亿元,而更令人瞩目的是这里孕育的炉渣处理产业——自2002年起步,历经23年深耕,已从单一技术探索发展为覆盖全国、辐射海外的全产业链体系。截至2024年底,全国900余座炉渣处理厂中,北流企业参与建设运营的占比达83%,全产业链产值超1000亿元,带动直接就业10万人、间接就业超15万人。总投资2亿元的桂宏再生资源金银精炼项目已完成设备调试,即将投产,预计年产值60亿元,让"黄金小镇"的称号有了新的注解。 作为"世界铜鼓王"的出土地,石窝镇的文化根脉尤为深厚。1892年,西汉时期制造的铜鼓在平田村铜鼓墩岭被发现,其面直径165厘米、高67.5厘米、重300公斤,现藏广西民族博物馆并被誉为"镇馆之宝"。如今平田村正筹建旺竹铜鼓文化广场,规划包含铜鼓王纪念园、民族风情表演台等设施,让青铜文明焕发新生。两广三县市交界的区位让边贸愈发兴旺,粤桂两地的农产品与手工艺品在此流转。年例期间的"摆醮"仪式极具特色,村民按户筹集"人口钱",将三牲供品集中摆放,道士诵经做法、主持"封船"仪轨,木偶戏与现代广场舞交相辉映,虽无独立冼太庙,却因与六靖等镇联合开展冼夫人文化活动,延续着岭南圣母的信仰记忆。2025年,镇上珍村更启动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创建,推动黄金产业与铜鼓文化深度融合。
白马镇:平原粮仓 烟火人家 白马镇的魅力在于平原的丰饶与人心的温暖。作为上里平原面积最大的乡镇之一,这里的优质水稻种植面积超万亩,依托茂化水库的灌溉滋养,年年丰收的金黄稻浪翻滚出"上里粮仓"的底气。当地更培育出规模化养殖产业,生猪年出栏量近6万头,家禽出栏超百万羽,多项农产品供给位居区域前列。而当地人将这份丰饶化作舌尖智慧:端午的米助包裹着五花肉与竹笋的鲜香,七月十四的糖隆助煎得金黄软糯,手工制作时"屡破屡补"的执着,藏着最质朴的生活热爱。 更动人的是这里的人情味。办喜事时红帖上"恕不收礼"的字样格外醒目,宾客只需带着祝福赴宴,乡贤返乡修桥铺路、捐资助学成为传统,让"无礼金喜宴"成为上里最温暖的民俗符号。这份淳朴民风与平原沃土相得益彰,让白马镇成为远近闻名的"宜居之乡"。
大伦镇:粤桂门户 农耕样板 大伦镇的优势是两广交融的地缘红利。与广东化州接壤的区位让这里成为跨界商贸的前沿,平政至大伦二级路直通广东信宜,每日有近50吨蔬菜、水果在此流转,成为粤桂农产品的"中转站"。截至2019年末,镇内已有工业企业11家,其中规模以上1家,营业面积超50平方米的综合商店或超市达22家,松脂深加工、皮革手套等产品借边贸优势远销各地。规划中的"两广美食特色小镇"正崭露头角,牛杂火锅的醇厚与米助的鲜香碰撞,街头食铺飘着跨省域的风味。 农耕实力同样突出。平坦的地势造就规模化种植基地,水稻与蔬菜种植形成"春种秋收、四季常青"的格局,作为广西最大养猪专业合作社的发源地,其畜禽养殖产业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超6万元。正月十六的年例保留着"游照""摆照"的完整流程,凌晨的鞭炮声中,两广民俗在此无缝衔接,印证着"文化不分界"的深意。
扶新镇:生态天堂 避暑秘境 扶新镇的瑰宝是山水馈赠的生态财富。玉林地区第一座水冲坝水库——茂化水库镶嵌在猫头山脚下,1131万立方米的库容滋养着2.68万亩农田,碧水蓝天与葱郁山林构成天然画卷。佰仁生态旅游区的瀑布流泉与猫儿山的高山草原相连,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负氧离子含量超8万个/立方米,夏季气温比市区低3-5℃,成为名副其实的"天然空调"。 交通升级更让生态优势加速转化。容县黎村至扶新公路A段已建成通车,B段正在施工,南玉珠高速公路更确定经过扶新镇的建设方案,让"藏在深闺"的美景触手可及。村民顺势发展林下种植与生态养殖,水库鱼、山地鸡成为热销特产。七月十四的喃哆血演奏在水库边响起,雄浑笛音与潺潺水声共鸣,让每一位访客都能读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意。
沙垌镇:资源宝库 山水璞玉 沙垌镇的魅力在于"藏在深闺"的资源与潜力。丹花村的云仙顶与皇殿顶矗立其间,沙垌河从秀塘村发源,流域内花岗岩石材储量丰富,1.9万亩八角林与2.1万亩荔枝林年年丰收,年产八角超300吨,成为香料市场的抢手货。丹花土鸡、土鸭以山地放养闻名,年出栏三黄鸡达41万羽,肉质紧实鲜香。 文旅与民生同步发展。借助南玉珠高速公路途经的交通利好,沙垌与扶新联合打造的粤桂跨界旅游带初现雏形,石窿寨喀斯特地貌与大云岭原始植被吸引着探险者。作为玉林首个拥有塑胶灯光球场的乡镇,这里的文体设施与346天的无霜期相得益彰,让生态宜居成为最实在的优势。镇上的竹编技艺代代相传,编制品借边贸渠道销往粤西各地,成为指尖上的"致富密码"。
云开山脉的余脉见证变迁,山间多元水系滋养八方——圭江、南流江、鉴江的支流在此分野又共生,或滋养平政的瓷土,或润泽扶新的水库,或哺育石窝的良田。北流上里八镇从未因同承文脉而失却个性:平政的瓷火与书香、六靖的非遗与商脉、清湾的工业与生态、石窝的黄金与铜鼓文明、白马的粮仓与温情、大伦的门户与风味、扶新的山水与清凉、沙垌的资源与璞玉,共同构成一幅"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生动画卷,让这片两广交界的土地始终焕发着独特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