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位于南宁市的一家广西非血缘造血干细胞定点采集医院,来自玉林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潘先生,在历经5个多小时的安静采集后,成功捐献珍贵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这份“生命的种子”由专人火速送往患者所在城市,为一名素未谋面的白血病儿童带去重生的希望。潘先生由此成为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华骨髓库)第21219例、广西第747例、玉林第23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历经5个多小时,潘先生成功完成捐献。 缘起初心: 热心公益,成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潘先生是桂林人,2012年,大学毕业后,他来到玉林成家立业。这个身高超过1.8米的“90后”大帅哥,在玉林公益届有个响亮的网名叫“红义”。 原来,他在玉林创业之余,平时热衷公益,早在2012年就加入玉林市红豆义工协会,多年来始终坚持在公益一线,积极参加敬老助残、扶贫济困、新冠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其中,他在2016年开始担任玉林市红豆义工协会“向日葵助学”项目负责人,通过与容县、兴业、陆川等县教育部门、学校对接,寻找品学兼优的困境学生,并牵线搭桥联系资助人结对帮扶,以帮助这些学子继续学业、圆梦大学。据不完全统计,在潘先生及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努力下,“向日葵助学”项目至今已累计资助近200名初、高中生,资助金额达100多万元。 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传递爱心与善意,是潘先生一直以来的初心与使命。而他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缘于一次对一名白血病患儿的救助。2015年,潘先生接到玉林一名养殖户的求助:其刚上小学的儿子被诊断患白血病,希望潘先生能帮助他们一家筹集高昂的医疗费。通过多方打听,潘先生了解到当时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有一个救助白血病儿童的“小天使基金”公益项目,便主动联系当地红十字会,成功帮助该白血病儿童申请了救助金。与此同时,在红十字会的宣传动员下,潘先生也了解到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仅可以挽救濒临绝境的血液病患者的生命,而且对自己的身体健康无损。随后,在一次义务献血活动中,潘先生果断登记留样,成为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潘先生正在捐献“生命的种子”。 大爱无言: 信守诺言,捐“髓”为白血病患儿续航生命 今年6月,潘先生接到玉林市红十字会相关工作人员电话,当被告知他的造血干细胞与一名血液病患者的配型相吻合时,他没有丝毫犹豫,当即表示同意捐献。潘先生说,能与患者配型成功,这是非常小的概率,说明这是一种难得的缘分,而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拯救他人的生命,能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重生的希望,他感到很高兴与荣幸。 而当潘先生把自己将要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消息告诉家人时,他的家人一开始并不理解,甚至有不少顾虑。面对家人的担忧,潘先生没有放弃,主动讲述他曾经救助白血病儿童的经历,并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新闻报道,耐心地跟家人沟通讲解相关捐献知识与可能会出现的情况。通过一番推心置腹的沟通与交流,最终,家人们同意了潘先生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决定。 为确保捐献前各项流程顺利进行,工作繁忙的潘先生抽出时间积极配合完成后续高分辨配型血样采集、捐前体检等工作。最终,高分辨配型、体检结果均如愿符合捐献要求。在捐献前的一段时间,潘先生开始调整生活作息,推掉许多不必要的应酬,同时积极锻炼身体,争取把身体调整到最佳状态。 前不久,在爱人与红十字会志愿者的陪同下,潘先生入住采集医院,开始为造血干细胞捐献做准备。按照流程,采集前需连续5天注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促进造血干细胞增殖并释放到外周血中,以达到采集的要求。当医生询问他注射动员剂后的身体情况时,他回答:“四肢有点酸疼,腰部很累,头也昏昏沉沉的,有点像重感冒的感觉,不是很舒服,但可以忍受的。”就这样,面对动员剂的不良反应,他毫不畏惧,积极配合医生的工作,顺利完成采集工作,实现入库之初救人的诺言。 生命教育: 凡人善举,5小时坚守生动诠释奉献精神 捐献当天,潘先生平静地躺在采集室的病床上,血液从他的手臂缓缓流出,通过血细胞分离机循环、分离,提取出造血干细胞后,其余的血液成分再输回他的体内。整个过程持续了5个多小时,潘先生始终保持乐观与坚定。他表示,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挽救一个年幼的生命,帮助一个濒临绝望的家庭,自己付出的这点时间和不适“非常值得”。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广西管理中心、玉林市红十字会有关领导及工作人员到采集医院看望慰问他,为他颁发荣誉奖章和捐献荣誉证书,并对他捐“髓”救人无私奉献的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其实我觉得没做什么特别的事,就是圆了当初入库时的心愿,我能做的就是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能给别人带去重生的希望,我感到很有意义也很开心,希望那名患者尽快恢复身体健康。”潘先生说,希望通过这次捐“髓”救人的善举,带动社会上更多有爱心的人加入中华骨髓库,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行列,为更多血液病患者和家庭带去重生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