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登录

微信扫码,快速开始

查看: 4500|回复: 5

[思辩铜州] 筑牢思想根基 锻造过硬队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5-5-27 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东东莞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前进的旗帜。唯有以理论清醒保证政治坚定,以思想自觉引领行动自觉,才能推动干部在新征程中扛起使命担当。加强干部理论学习,需从机制建设、内容创新、实践转化三个维度协同发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体系。

    健全学习机制,让理论学习“实”起来建立闭环管理体系是夯实学习成效的基础。可推行“需求—计划—实施—评估”闭环机制:通过调研摸清干部在政策解读、专业能力等方面的短板,量身定制年度学习计划。

    创新学习内容,让理论武装“活”起来以问题为导向整合学习资源是关键。聚焦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科技创新等中心工作,将理论学习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要求干部带着课题学理论、找对策,形成调研报告,推动解决民生难题。

    用创新形式激活学习场景能增强吸引力。打破“一人讲、众人听”的传统模式,推行“沉浸式”学习:利用红色教育基地开展“行走的党课”,通过情景党课等体验式学习深化理解;借助“学习强国”平台、微视频等载体,开发“理论微课”“党史微故事”,让碎片化学习与系统学习结合。

    搭建实践转化平台是检验学习成效的核心。建立“学习—实践—反思”转化链条:通过“干部上讲台”“业务大比武”,让干部分享理论应用案例;推行“导师帮带制”,安排资深干部指导青年干部将理论转化为工作方法。

    理论学习不是“软任务”,而是“硬指标”。唯有以制度固化学习自觉,以创新提升学习质效,以实践检验学习成果,才能让干部在深学细悟中把准政治方向,在知行合一中锤炼过硬本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锻造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干部队伍。
发表于 2025-5-27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IP:浙江丽水
思想如根,队伍似林。以理论清泉浇灌信念之壤,用创新机制培育实践之苗。学思践悟三维联动,方能育出栋梁参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7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佛山
乡村振兴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的任务更加繁重、挑战更加艰巨,需要更多具有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人才。因此,要实现乡村振兴,不仅需要引进人才,更需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的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

要实现乡村振兴,需用好人才,信任人才。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重要纽带。对人才的使用和激励,应把信任作为重要的前提和方法,以对人才的充分信任增强其乡村干事创业的信心,进而激发整个乡村人才队伍的整体活力。其次“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信任人才是把人才当“自己人”,保证每一位人才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有责。当然,信任也并非盲目无原则庇护。信任是为让愿意干事、敢于干事、能干成事的人大展宏图,给真正的人才撑腰。乡村工作复杂而繁重,生活单调而艰苦,信任人才,才能留住人才,才能让人才为乡村振兴所用。

要实现乡村振兴,需用好人才,尊重人才。“待士不敬,举士不信,则善士不往焉”“士为知己者死”,古往今来,社会对人才都是以礼待之,十分敬重的。人才服务乡村、贡献乡村,需要来自社会的情感反馈,其中尊重是不可或缺的。人无完人,才也无全才,对待人才不能求全责备,尤其在乡村,不仅要鼓励大胆创新,也要宽容失败。在促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认清人才的成长规律,对已成功的人才要给予肯定,对“在路上”的人才更要加以关注。让人才心甘情愿、不遗余力的用自己的才气书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要实现乡村振兴,需用好人才,善待人才。乡村与城市相比,其在生活水平、文化氛围、薪资待遇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距,要想把人才留在乡村,为乡村振兴服务,就应善待人才,给予其家的温暖。而善待人才,我们要坚持完机制、强化保障,深化乡村人才培养、引进、管理、使用、流动、激励等制度改革,完善人才服务乡村的激励机制。使其工作有着落,生活有保障,才华有平台。这样才能让我们的人才无后顾之忧,更好服务于我们的乡村,为乡村振兴发展和实现贡献智慧与力量。

要实现乡村振兴,需用好人才,包容人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才在乡村工作中都会遇到挫折和失败,毕竟谁也不是常胜将军,就比如许许多多为打赢脱贫攻坚大战脱颖而出的人才,正是从不断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摸索规律而反败为胜、不断进步,最终共同打造出了全民脱贫这一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所以我们要包容人才的挫折和失败。在促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我们要有允许人才失败、宽容人才失败的博大胸襟气概,并且要落到实处,通过制度的形式把它固化下来,并结合实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让为乡村振兴的人才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助力乡村振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7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佛山
真管真严、敢管敢严、长管长严治党要体现在日常管理和监督中,各级党委、纪委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落实管党治党责任,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从严管理、抓早抓小,“润物细无声”地强化对干部的监督。子不教、父之过,干部出问题、组织有责任。干部严重违纪的教训都是惨痛的,但凡平时管理稍微严格一点,真正按照党章党规党纪去要求,他们就不至于一步步从违纪滑向违法的深渊。党组织对干部应有责任和温暖,平时加强管理,小事上多说着点,干部就会少犯一些错误,这是最大的爱护;党内关系庸俗化、搞一团和气,看起来是“宅心仁厚”,实际上是对干部不负责任,是害了干部。单位对发生在身边的每个案例都要深入剖析,追根溯源,反思自己的责任。管理和监督不能流于形式,接到了对纪检干部的反映,哪怕是一封群众来信都要认真处理。有些事情看起来是小,但问题很可能就隐藏其中。对问题的处理方式多种多样,谈话就是一种很好的方式。组织找干部谈话,体现的是对干部的爱护,被谈话的干部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如果发现苗头性问题,就召开一次专题民主生活会,让干部在会上谈一谈,既是对本人的监督,也是给其他人敲响警钟。全面从严治党,把纪律挺在前面,以纪律为尺子管党治党,就要同违反纪律的行为作斗争,发现问题就及时提醒告诫,违反纪律动辄则咎,作出组织处理,直至给予纪律处分。咬耳朵、扯袖子、红红脸、出出汗应该是最大多数,是常态化的;对违纪行为的轻处分,或者适当的工作调整应该是大多数;对严重违纪的重处分、作出重大职务调整应该是少数;对那些严重违反党的纪律,不仅破了纪和规甚至涉嫌严重破法的,就要立案审查,但这是极极少数。这是坚持党的领导从严治党的关键。“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说的就是严是爱、松是害的道理。各单位都要担负起教育、管理、监督的责任,把严明纪律落实在日常,真正体现对党员干部的严格要求和关心爱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7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北海
   在公共卫生体系不断完善的当下,坚持党建引领,聚焦凝心铸魂,聚力融合促党建,抓党建促发展,不仅是提升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内在要求,更是推动疾控事业高质量发展、有效应对风险挑战的关键举措。


    坚持党建引领、品牌统揽,以创建创优“党建引领疾控先行  健康科普惠及万家”品牌为主线,加强理论学习,凝聚工作合力。通过定期集中学习、专家讲座、研讨交流等形式,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关于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让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牢固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将其内化为对疾控事业的坚定信仰和执着追求。在面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党员干部能够以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崇高的使命感,毫不犹豫地冲锋在前,成为守护群众健康的“先行者”。

    业务工作为党建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载体和鲜活素材,党建工作如何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各股室在开展“卫生宣传日”健康教育咨询活动中,党员干部深入社区、学校、企业,向群众宣传疾病预防知识,普及这一过程也是传播党的卫生健康政策、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通过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紧密结合,使党建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彰显出党建工作的实践价值和生命力,激发党员干部主动参与,提升内涵,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融合共促共赢。

    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岗位、凝聚合力,提升服务质效,力促党建融合,为疾控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5-5-27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东中山
说起“家庭”,你会想到什么?是孩子成长的摇篮,还是每个人温馨的港湾?

每年的5月15日是国际家庭日。四川甘孜州评选州级“最美家庭”,并组织活动让获奖代表分享孝老爱亲、教子有方的家风传承故事;湖南长沙市新民小学策划亲子读书会,让家长、孩子有了更好互相沟通的契机,让家长、学校搭建家校共育的坚实桥梁;内蒙古扎赉特旗举办“家庭助廉正家风”主题讲座,推动廉洁文化进家庭……近段时间,各地以丰富形式展开相关活动,涵养好家风,共筑家国梦。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风,以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家庭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注重家庭,筑牢社会和谐稳定的根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同样的,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把实现个人梦、家庭梦融入国家梦、民族梦之中,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共同汇聚成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最终绘就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幸福图景。

注重家教,以传承激活文明密码。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其意义不仅在于血缘的纽带,更在于精神共同体的塑造。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用正确行动、正确思想、正确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让“小家有大爱”,才能真正实现“家和万事兴,家齐国安宁”。

注重家风,家风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却能滋养整个社会的精神土壤。湖北通山有位“凉茶奶奶”徐桂梅,她坚持30余载为路人免费供茶,儿子郑远托面对母亲的嘱咐时的一句“我知道,这缸茶断不得”,让点滴善行升华为家族传承。年过半百的“弱女子”胡晓萍,十几年如一日照顾瘫痪丈夫,还创办竹业加工厂带富乡邻,总是教导家人“要做一辈子的好人”,其子高志文传承母亲坚韧品格,成为一名杰出的人民警察。优**风从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接力传承。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今日中国,家庭叙事早已超越小我,与时代大潮交融。每个家庭向上向善的力量,终将汇成民族复兴的星辰大海。由此而言,国际家庭日不仅是一个节日,更应成为每个家庭不断努力的起点:让爱的教育扎根,让善的基因流淌,让家国情怀生生不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