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骡是马出来遛一遛,别开生面的“田间发布会”在百色举行
11月25日,百色市田阳区那满镇新立村的蔗海里,一场别开生面的“田间发布会”正在上演:联合收获机轰鸣着将成排甘蔗“吞”入腹中,轻巧的电动剪在蔗农手中“咔嚓”作响,移动除杂设备快速分离杂质……直观地展现农机农艺融合成果,为丘陵山区蔗糖产业机械升级提供样板。150余名代表现场观摩、经验交流。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王克础 摄
当天,2025年全区丘陵山区糖料蔗机收工作暨农业社会化服务现场推进会在此召开,150余名代表现场观摩、经验交流,共同探索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化服务协同发力的糖料蔗机械化收获路径。
“这台割铺机特别适合我们丘陵地块,政府补贴后能省不少钱!”田阳区蔗农黄利指着刚演示完的农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像这样“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农民受益”的场景在广西蔗区已成为常态。
大型收割机现场展示。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王克础 摄
湖北利汇甘蔗收获设备企业代表李娜告诉记者,他们这次参展的产品是履带式甘蔗割辅机,机型小巧、成本低、效率高。小巧的机型不会造成土地板结等现象,一天收割15亩约100吨的甘蔗只要200元油费。另外,甘蔗割辅机里的砍刀为可视、可升降的刀片,机手可以根据地形的高低进行灵活调节,让甘蔗的切根效果平地、整齐,使宿根甘蔗来年更容易发芽。
俗话说,是骡是马得出来遛一遛,从当天的演示现场反馈来说,设备各有优势,也得到了众多甘蔗种植大户的认可和肯定。
机型虽小,胜在成本低、效率高。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王克础摄
自治区农机中心创新开辟农机鉴定“绿色通道”,短短两个月就让16款新机具快速进入补贴范围,目前全区通过鉴定的甘蔗割堆机、割铺机已达10款。政策精准滴灌激发市场活力,首个“百日攻坚”期间全区甘蔗收获机具销售额达1.7亿元。
“必须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自治区农机中心主任李凤云在现场会上表示。当前,广西正全力推进第二个“百日攻坚”,通过“四个精准”夯实基础:田阳区率先完成蔗地信息全面摸排,建立详细到地块的机收数据库;针对散户机具短缺问题,重点推广割堆机等“第一刀”机械;开展差异化培训,组织机手“带着农民干”;建立糖厂与蔗农的联合调度机制,确保机收蔗优先进厂。
机械化收割让甘蔗的切根效果平地、整齐。记者 王克础摄
社会化服务的创新实践同样令人眼前一亮。在来宾市试点成功的“广西农机”小程序和“滴滴农机”模式,如今已覆盖全区甘蔗主产县。像打车一样叫农机、在线查看作业进度、实时结算费用……这种“互联网+农机”服务让北海市糖料蔗合作社负责人陈伟赞不绝口:“台风后人工砍收费涨到200元/吨,我们通过‘糖厂+业主+企业’三方分担模式订购628把电动剪,成本降了1/3。”
记者体验。
现场,湖北利汇智能农机、柳工、合浦惠来宝等企业的技术人员正为蔗农讲解机具保养要点。这种“生产企业+合作社+蔗农”的联动服务模式,与政府建设的29个除杂中心、正在布局的75个新中心共同构成社会化服务网络。
李凤云说:“只有政府、糖厂、服务组织和蔗农四方责任压实,才能让农机真正成为糖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力量。”
农机现场展示收割。记者 王克础摄
会议现场。记者 王克础 摄
夕阳映照下的蔗田,轰鸣的农机与农民的笑脸交织成动人画卷。
随着三年行动方案的深入推进,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与社会服务之手紧密相握,正为八桂蔗糖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蔗海变秀场,农机起舞。电动剪裁,除杂机吟。田畴为幕,演绎产业新篇。百色样板,丘陵生甜。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