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邓 发表于 2025-11-26 14:24

学习和践行妇会精神,助推社会基层治理

作为一名扎根基层十余载的乡镇干部,在反复研学妇会精神的过程中,一个深刻认知愈发清晰:妇女,不仅是基层社会的“半边天”,更是推动治理效能升级的“活力源”。从家长里短的纠纷调解,到乡风文明的培育践行,妇女群体以独特的智慧与温情,让基层治理既有政策执行的 “力度”,更有民生关怀的“温度”,而这,正是妇会精神在乡土大地上最生动的实践注脚。

妇女是基层矛盾的“柔性化解器”,以共情之力筑牢和谐根基。镇妇女主席的工作日常,便是对这一角色的最佳诠释。她常说“村里的事,就是自家的事”,这份把群众当亲人的责任心,让她在调解中总能直击问题核心。去年,某村一对年轻夫妻因育儿观念分歧、生活琐事积累,闹到要离婚的地步。她没有简单说教,而是搬来小板凳坐在夫妻俩家中,拉着家常听双方倾诉 —— 听妻子说独自带娃的委屈,听丈夫讲在外务工的压力,再用“谁家过日子没点磕绊”的朴实道理,帮两人梳理误会、体谅彼此。最终,夫妻俩红着眼眶相拥言和,一场家庭危机就此化解。还有一次,某村两户邻居因宅基地地界争执不下,甚至差点动手。村妇女主任兼包片干部得知后,连夜翻出村里保存多年的老账本,第二天带着账本到现场,对照历史记录一点点丈量、耐心讲解,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让两户人心服口服,不仅化解了矛盾,还修复了邻里情。这种女性特有的共情力与耐心,让调解跳出了“只讲法理”的生硬框架,更能走进群众心里,触及矛盾的本质,让和谐的种子在乡土间生根发芽。

妇女是文明新风的“先锋倡导者”,以家风建设涵养治理生态。妇会精神中“以家庭文明助推基层治理”的理念,在基层实践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新城村曾是“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的重灾区,不少家庭因婚致贫、因丧返贫。后来,村妇联牵头开展“家有喜事种棵树”活动,鼓励妇女成为家风建设的“主角”。家里办婚事,不攀比彩礼,而是种上一棵“同心树”;家里有老人过世,不搞铺张葬礼,而是种上一棵 “思念树”。这一做法迅速得到妇女群体的响应,她们不仅自己带头践行,还主动向身边人宣传:“彩礼再多不如日子过得舒心,葬礼再隆重不如生前多尽孝。” 在妇女们的带动下,村里的高额彩礼降了下来,红白事支出平均减少30% 以上,曾经的“攀比风”变成了“文明风”。更重要的是,这种文明新风从家庭延伸到村落,带动村民主动参与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整个村子的治理生态愈发清朗,“软实力”也成了推动基层发展的“硬支撑”。

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从来不是靠政策的“硬推”,而是靠人心的“凝聚”。妇女群体以温情化解矛盾、以行动倡导文明、以实干推动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妇会精神的深刻内涵。作为乡镇干部,我们更要当好妇女的“娘家人”,多听她们的心声,多给她们搭台,多为她们撑腰,让 “她力量”在基层治理的舞台上充分涌流。相信当越来越多的妇女主动参与到治理中,基层社会必将更和谐、更温暖,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必将成为连接民心、传递幸福的“连心路”。

扣扣 发表于 2025-11-26 14:33

扎根乡土十余春,妇会精神润心田。柔肩亦担治理任,巧手共织邻里暖。巾帼智慧化春雨,润得家园万象新。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习和践行妇会精神,助推社会基层治理